绿色的课堂,成长的乐园
2019-11-11肖丽梅
肖丽梅
摘 要:大千世界万物的自然生长无不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瓜熟蒂落的过程,这并非一两天就能完成的。所有违反自然生长规律,人为地打“催长素”之类的促长手段都不利于人类健康。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上我们忽略不同个性特征的生命个体、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自我为中心,求功心切、拔苗助长、赶鸭子上架,根本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种只管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课堂与打“催长素”没什么区别。
关键词:个性特征;认知规律;原生态;静待花开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75-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不再只是以填饱肚子为目的,而是竞相追逐高品质的绿色无公害的有机环保食品。其实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也是如此,我们的课堂也正在由过去的一味追求多元效应的热闹而华美的课堂形态,逐渐转化为构建简单朴实的“原生态”课堂形式,这种“原生态”课堂也是常态化的课堂,富有绿色自然之美,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心中的“绿色食品”。前些时候我观摩过一些小学数学优质课,他们为这样的转变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拒绝“添加剂”,保持课堂“原生态”
众所周知,那些加了各类食品添加剂的食品,虽然色香味俱全,但是并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有的甚至有害于人们的身体,因此为身体健康着想,我们要多食那些原汁原味的无公害食品。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尤其有的公开课一味地为了增添气氛而煞费苦心地创设情境,请“高人” 精心制作高大上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却不知这样下来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某个令人惊叹的FLASH画面,早已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数学思想方法等抛之脑后了,况且这样的观摩课离在场的一线教师的课堂太遥远,不容易被教师传承学习。
而由重庆市聂英斓老师执教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导入部分,给人留下了朴实自然、务实高效的课堂印象。她首先和学生聊天介绍自己是重庆人,顺便简单地展示了几张有关重庆风貌的PPT,聂老师这样设计既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又马上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其次她让学生猜猜从重庆到本次活动的会场南宁可以乘坐哪些交通工具。这样设计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最后告知学生她是乘坐时速53千米的火车,行驶了21小时,求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她还告知学生每张火车票324元,买了12张,一共用了多少钱。聂老师就这样和学生聊着聊着就帮助学生既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數的旧知,又水到渠成地导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堪称是一石二鸟之举。因此只有把数学的知识引入到生活的活水中,摒弃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架子,让课堂褪尽铅华,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课堂。
二、不打“催长素”,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生长”
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并非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然而当今的市场,某些人为了一己之利,不顾他人的健康,通常会打一些“催长素”来缩短植物的生长周期,达到自己快速谋利的目的。其实这一点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些许相似,在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有不同个性特征的生命个体,因此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蹲下身来,细心聆听,循循善诱,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不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求功心切,拔苗助长,赶鸭子上架,这种只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课堂与打“催长素”又有什么区别?
云南省昆明市李娅老师执教的“中括号”一课,让我受益匪浅。李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来导入新课,首先出示4,3,2,1四个数,要求学生在这四个数字之间只添加运算符号不添加括号而组成算式并计算结果,再让学生再添加括号组成算式并计算;其次出示了几十道含有数字4,3,2,1而计算结果完全不同的算式,让学生任选其一说说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最后出示算式18()2()3()6=1,让学生想办法添加符号后确保该算式的计算结果为1。李老师的设计并没有在上课一开始时就急不可待地直接出示18()2()3()6=1,让学生添加符号使等式成立,而是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循循诱导,利用知识间的迁移,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这样既整理复习了所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算理,又恰到好处地在解决问题所产生的矛盾中引出新课的学习即中括号的学习。
从李老师的课堂不难看出,她是一个具有牵着蜗牛去散步情怀的教师。接下来分享一个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本节课难点即中括号的运用的片段教学过程:
师出示18( )2( )3( )6=1并盖住后部分变成18□=1。
师:孩子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吗?
生:想到了18 ÷ 18=1。
生:想到了18 -17=1。
师:盖住部分又会是怎样的呢?
生:盖住部分应该是2×(3+6)。
师:18 ÷2×(3+6)=1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这个算式的结果不是1,而是81。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让这个算式的结果是1吗?
此时各抒己见的课堂一下子变得很安静,李老师有意放慢了课堂节奏,并没有只顾及课堂的流畅把中括号的运用强塞给学生,而是把课堂主动还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在积极思考,课堂安静得仿佛能听到学生们思维滴落的声音,这样大约1分钟后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生:用中括号把2×(3+6)括起来。
师:你真是我的知音,太棒了!你能上台来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吗?
生:你怎么想到了要用中括号?
…………
从这个片段教学,让我意识到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学会在学生思维阻滞处多逗留,静待花开。
三、不“刻意包装”,构建常态而有数学味的课堂
当今食品市场,商家为了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谋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不是精心去制作高质量的放心食品,而是靠精美包装、创意广告甚至明星效应来吸引乃至蒙蔽消费者,真可谓好看不中用。其实我们的部分数学课一不留神也步入了这样的误区,教师有时为了刻意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展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准备成批的精美学具,还要精心设计实验操作步骤及各种图表,课中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经常一堂课就在这种噼里啪啦,叽叽喳喳的热闹声中溜走,留下的是由个别能干学生整理的实验数据及结果。教师在课件上如释重负般快速填好图表,心里暗暗庆幸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论。却全然不知大部分学生则宛如没带钱包逛了一趟“赶集市场”,竹篮打水一场空。
庆幸最近学习了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的“植树问题”一课,给我留下了平实而味浓的深刻印象。整堂课俞老师就凭一支粉笔,再无任何其他辅助教学工具,却把让学生非常烧脑的植树问题解决得妥妥当当,而且数学味极为浓厚。下面分享这堂课的几组教学片段,来体味一下其中的数学味道。
片段一:板书例题:路长20米,每5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几棵树?
师:(让学生读题两遍后)学过吗?
生:学过。20÷5=4(棵)
师:不同意的请举手。
生1:5棵
生2:可能无解,可能不止一个答案,条件不充足。
师:补充什么条件?
生:两端都植或者两端都不植,或者只植一端。
师:谁会植树呢?请到黑板上来演示。
生1:两端都植。
第1棵 第2棵 第3棵 第4棵 第5棵
生2:只植一端。
不植 第1棵 第2棵 第3棵 第4棵
生3:兩端都不植。
不植 第1棵 第2棵 第3棵 不植
师:树都是植在点上。两端都植时,5个点5棵树;只植一端时,5个点4棵树;两端都不植时,5个点3棵树。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俞老师采用数学模型教学法,抓住植树问题的实质,由平均分的除法问题到植树问题,平均分得到的是“段”,植树是把树种在“点”上,如果两端都植时,则点数比段数多1,如果只植一端,则点数等于段数,如果两端都不植,则点数比段数少1。直观朴实的数学模型教学,让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片段二:
师:世界上除了园林工人植树时把树种在点上,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人也把活儿干在点上?
生:电力工人把路灯安在马路上。
生:长城上的烽火台、城墙上的旗子、马路上的井盖……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俞老师引导学生将植树问题联想到生活中把活儿干在点上的实际问题,巧妙地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展示了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不难看出,像俞老师这样的课堂,是朴实、精练、便于一线教师借鉴的接地气的常态化课堂,又是高效务实的数学味极其浓厚的课堂,这种课堂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应该大力倡导的课堂。
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不要只为了追求华美,而费尽心思去创设多元辅助教学情境,应该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努力构建常态、务实而有内涵的“绿色环保”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原生态的课堂乐园中茁壮成长,绽放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储广林.营造绿色的生态课堂[J].中国教师,2004(6):30-31.
[2]杜晓燕.播撒“真、善、美”的种子——谈绿色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J].基础教育论坛,2014(3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