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实施效果研究
2019-11-11郑睿颖万玥玥
郑睿颖 万玥玥
摘 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作。高校实施各项精准扶贫工作效果如何,文章共分为五个板块,从我国现阶段贫困情况这一背景入手,分别谈到我国高校贫困生现存资助体系、高校资助工作实施情况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0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13-02
一、我国现阶段贫困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攻坚战。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国家统计局于2019年2月18日发布数据: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大幅度下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386万人。
不可忽略的是我国扶贫工作仍面临巨大困难。一方面,收入差距导致贫富差距扩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竟相差15倍。另一方面,社会中贫困群体随时在更新,有失业者、意外伤残或失亲群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家庭等。此外,滥用私权现象使许多小康家庭也受到国家资助。所以,如何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实施必须考虑的问题。
由于贫富差距大,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无法承担昂贵的学费以及日常支出,错失了进入高校的学习机会。为给这类学生提供上学机会,近年来,我国持续出台并实施了许多资助政策,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进行改善。
二、我国高校贫困生现存资助体系
为了让低收入家庭学生能够顺利进入高校学习,高校资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以及不断改进,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多元混合型资助体系。该体系中包含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绿色通道、勤工助学等内容。具体政策如下:
(1)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资助的范围最广,力度最大;而国家励志奖学金特别为经济困难且学习认真、成绩优秀的学生设立。
(2)针对不能及时上交学费的学生,高校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学生申请生源地贷款。
(3)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
(4)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退役士兵学生,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资助。
(5)勤工助学是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劳动取得合法的报酬,用于改善生活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6)学费减免政策是为特别贫困且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设立的,由学校自行制定。
(7)国家要求高校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先入学,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對策给予相应资助。
三、在精准扶贫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实施情况
(一)新时期精准扶贫思想
作为我国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精准扶贫思想以“共同富裕”根本原则为理论源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现实需求,是马克思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
精准扶贫瞄准的是因地精准、因人精准,把重心放在了贫困人民的主体发展,更精准于扶志、扶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新时代下有效推进扶贫工作、破解农村地区贫困问题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践创新理论。
(二)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实施情况
一般情况下,高校贫困生认定、等级评定等都是辅导员与班级评议小组共同商议确定的。在临近各项资助工作实施时,各学院会下发相关工作通知,再由辅导员下达到班级。辅导员通过召开班会、班级QQ群或是微信群等方式开展资助宣传活动。大致过程如下:
在评选每项资助政策时,辅导员召集由班委与班级其他同学组成的评议小组开展评选班会,依据贫困生提交的《家庭经济调查表》及贫困证明(包括低保证明、残疾证明、建档立卡户的扶贫证明以及重大医疗证明等),结合班委和其他学生对这些申请人日常情况(该学生的消费情况、兼职情况等)的了解,以及辅导员与贫困生谈话内容的了解。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采取多方面综合考虑,共同筛选出获得资助的人选。会后,辅导员将评选结果通过班会、QQ群和微信群等方式公示初选结果,并告知班级若存在异议可在规定时间内与相关负责人联系。
四、高校贫困生资助实施中的问题
(一)资助存在不公平的问题
要做到精准扶贫,如何准确评选出家庭真实困难的学生,并将有限的贫困生名额给到真正困难的学生,把有限资助金额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发放给每位贫困生,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极为关键。可地区经济差异、学生消费观念不同、学生家庭收入高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加大了贫困认定工作的难度。因此,各高校需要制定更科学、更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正是目前各高校没有这样一个系统,在落实资助政策时,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公平。
现阶段,高校贫困生认定依据比较单一,基本依照“家庭经济调查表”上学生的自述和班级评议小组讨论或是投票结果进行评定。但是,我们无法保证学生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有些地区的民政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严格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随意开具证明或假公济私。同时,不同地区出具的困难证明不同,导致“家庭经济调查表”的公信度不高,资格认定不精准。至于高校,有些班级由班主任和班委等少数人员选定资助对象,对资助学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的了解具有局限性。有的学生存在刻意隐瞒或谎报行为。若是班级通过投票进行评定,会存在拉票行为,还掺杂着个人主观意识。这些使得最后评选出的对象准确性降低,导致真正需要救济的学生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资助。
(二)资助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的情况
长期以来,高校对贫困生只给予物质资助,而忽略贫困生思想、心理现状与发展。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的经济、教育发展尚未成熟,不能给农村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拓展机会。因此,农村贫困生在科技、艺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距。正是过少地与外界接触使农村贫困生进入高校后出现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学习与人际交往,导致其与班集体脱节、学习成绩下降等后果,从而影响了资助的获得,这又加大了贫困生的学习压力,形成了恶性循环。
学生的消费观念随时代发展也发生了变化,部分学生为了能获得资助,弄虚作假,通过走关系获得补助;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按时偿还国家贷款,甚至刻意躲避追贷;还有学生将学校给予资助视为理所当然,不感激国家、学校,甚至任意挥霍,不认真学习;也有学生因没有获得资助而嫉妒其他贫困生。
研究表明,部分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敏感、焦虑、自卑、妒忌等。所以,高校应在给予物质资助的基础上,提供贫困生基本的精神资助,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心理辅导,以及提供人文关怀等,提高资助工作的教育效果。
(三)贫困生资助系统信息难以与时俱进
随着新时期精准扶贫思想的贯彻与实施,我国已有数以万计的家庭脱离了贫困,很多建档立卡户与低保户家庭已脱贫,部分贫困生家庭经济有了改善,不再需要国家补助。但是,由于资助系统不能及时更新信息,如果贫困生对真实情况有所隐瞒,我们又无法获得最新动态,这些学生就可以一直享受国家资助直至毕业,从而导致实际困难的学生没有被评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获得不了资助。
基于以上情况,各高校应重视对贫困生资助系统的管理工作,定期更新贫困生资助动态,及时剔除已脱贫的或是不需要国家资助救济的学生,及时补入因突发状况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给予其一定的物质资助。
五、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改进方向
(一)丰富贫困生认定方式,准确进行评定
在贫困生上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与其他证明材料的基础上,辅导员可以找班上部分学生进行谈话,深入了解该贫困生实际生活状况;还可以采用电话回访、家访等方式,证实贫困生的家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学生信息资源库,定期更新,为贫困生认定与之后一系列的评选工作提供充分的材料依据。
(二)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创建贫困生资助信息动态管理
在大数据与信息化时代,我们要让大数据与信息化發挥作用。用数据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所有事情,通过各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数据的共享,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日常消费、兼职情况、诚信度以及已受资助情况等信息,录到学生信息库中,实行动态化管理。及时获得学生最新的生活状况,将有限的资助资源发挥最有价值的作用,让应受资助的学生享受国家资助政策。
(三)在“资助”基础上,落实“育人”
高校过于专注物质资助而忽视了学生的精神资助,导致学生思想、心理发展出现问题。在给予贫困生物质需求的基础上,高校应向贫困生开展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活动,定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开设有关课程、开展户外团体活动等,减少其经济压力,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保持积极心态,与同学和睦相处,进而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开展多样化课程与素质拓展训练,拓展贫困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艺术、外语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贫困生的思维逻辑、创新意识与就业创业能力,保证学生步入社会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总之,贫困生精准资助是全社会始终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是各高校要认真思考并落实解决的问题。我们既要让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国家资助的物质保障,也要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江玉莲.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实效性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37-140.
[2]骆小琴.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效果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4):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