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吟宾居

2019-11-09陈美兰

大理文化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大门古道古镇

陈美兰

宾居,让我时常有种莫名的感觉,臆想如若身在其中,必有宾至如归之感。在端午粽子飘香的时节,怀揣浓浓诗意,我从南诏故地驶向热区宾川,终于寻找到丝路驿站、越析之地千年古镇宾居。徜徉古镇,行吟成章。

古道悠悠,千年丝路今犹在。当我置身在千年历史厚土的宾居,在夏日的晨光里,走进那条幽深古道,探寻时光深处的美好记忆。从宾居文化站张老师的介绍了解到,三千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就从宾居的腹地穿过,唐朝时期,宾居古镇就已成为博南古道、茶马古道、盐马古道的中心驿站。

在这样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上漫游,生命也宛如趟过了一条河流,沿着弯弯曲曲的河岸行走。刚到古驿道边,就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被拉到了时光的深处,耳畔仿佛倾听到了马蹄声声。脚下的一块块青石板被马蹄踏得光滑锃亮,青石间凹陷的缝隙,便是岁月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痕迹。悠长的古道,承载了一段驿站热闹喧嚣的历史,斗转星移,岁月洗尽铅华,当繁华落尽,只留下几多抹不去的乡愁记忆。

宾居古街历史遗址多。宾居,四方宾客汇集而居的地方。曾经是越析州的发源地,唐代的时候是越析诏所在地,后来历经几度变迁,直至明朝时演变为宾川。漫长的历史演变渐进过程,注定了宾居这片土地的厚重,积淀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

我决定缓缓穿街走巷,来慢慢感受这里。走过了悠长狭窄的小巷,踏进了一座座古宅院里,每一座老宅古院,古色古香,那些木屋格子窗,浸透着时光的印记。在盐马、茶马古道旁,当年的铺台还依稀在,斑驳老旧的铺台前,好似人来人往,购买盐巴、布匹、茶叶,捧着物品,内心与外面的世界交流碰撞着。行走古道,遗失了一颗心。丝路驿站依旧在,宾居古镇人情暖。古镇人世代身心守候着这片土地,做买卖,或是耕种过日子,生活有味有清欢。

当我轻轻触摸着古式门楼,斜倚那道气势恢宏的大门时,似乎我也变成了出入宅院里的人,猜想我的前世就是在这样的院子里度过的。这样想着,我的思绪在现实和历史中变幻着,我的童年和少年便是在巍山古城的城南四合院度过的,对古老的院子,有着深刻的人生记忆,更有着深深情结。古宅老院,是烙印在生命深处的浓浓的乡愁。

漫行宾居,当我参观了几家古民居后,既有身处巍山古民居的感觉,又有些许地域的差异感,在民居建筑方面各具特色风格,彰显出淳厚的历史文化。巍山古城古民居建筑,错落有致,一院紧挨着一院,亲密无间,有的古院一进三院,甚至是一进四院,一院比一院幽径,真可谓是庭院深深几许情。而此次探访宾居古镇民居,有着商业古镇独特的韵味,有的是三方一楼阁,有的是一大院独成一体,有的是商住连为一体。而有的古院,大门就很有气势,几层门户雕刻精美,门当户对,看一眼就让我想象得出,院里人家曾经的繁华,如今院子里虽然荒草杂生,人去院空,但楼上的雕花格子窗依然有着岁月无法掩盖的精美。犹如一只眼睛在窥视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古院里的人去哪了?抑或他们早已住进了高楼大厦,日子仍然像宾居繁华热闹喧嚣时一样,过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幸福安康。宾川的杨老师,性情中人,多愁善感,喜欢怀旧,我们一路同行,每进一家古院,她会感叹不已,说太喜欢了,不约而同,我们都喜欢把自己的身影留在院子里,那张我俩各自倚靠在古大门左右的合影,成了我此行的最爱,弥足珍贵。

我们走进杨氏古院,一树紫薇绽放,花团锦簇,热闹非凡。女人生来就爱花,女作家们一见,都争先恐后与紫薇合影。我轻抚一枝,手捧一大朵,低眉轻嗅花香,仿佛千年古镇的沉香浸润到了我的肺腑,滋润了我干涸的灵魂。沾染着淡淡的馨香,一抬头我的双眼不经意遇上了古院西北角的马头墙,一时让我惊讶欢喜,凝视端详,好像是石雕,立体感极强,远远地仰视看着,凹凸高低,纵横交错,模糊中在我眼里好像变成了大西北的敦煌莫高窟缩影,又像是千年宾居古镇的缩影,这样一幅富有内涵的石雕图,激活了我的生命细胞。

行吟千年盐马古镇,丝路越析。仿佛又找寻回了我曾经的精神家园,找回了童年美好的记忆,切身有了更强烈的宾至如归之感,心生喜欢宾居之情。土墙、青瓦、地砖、老屋,每一个院子,各具特色,每个院子里都演繹过一个又一个的人间真情故事,演绎过古道人家的艰辛与酸涩人生。

穿过小巷,走进深宅老院,大门左边立着“宾居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牌子。我看这个大门的门框很有特色,是石块和砖砌成的,雕花朴素大方简洁,外观上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美观大气。进了木门,一个古院子展现在眼前,这是清代贡生朱嘉言的故居,他的后人依旧还在小院里生活,院里的牌楼上,有他敬书雕刻的“朱子家训”,当我仰望一百多年的“家训坊”,从字里行间也得到了熏陶。朱嘉言以他的言行和他所推崇的朱子家训,潜移默化教化了一代代宾居人,培养了读书人的耕读精神,激励鞭策着宾居人努力学习,传扬良好家风、家训,滋养净化了一代又一代宾居人的灵魂。我们一行人,在院子里站立静默观看,想必每个人的内心,也都被传统文化熏陶浸润。

当我们走出“家训坊”,远远地就见拐角处的一道大门旁,一个满头银发、长着稀稀疏疏白胡须的老者。静静地端坐在大门左边的一块石凳上,双手交叉,自然放在双腿膝盖上,戴着黑色的眼镜,我在远处看着真像一塑静美的雕像。走近,木大门用一把有些锈迹的锁紧锁着,门方上挂了新鲜碧绿的菖蒲,门缝里透出了一丝丝光亮,看那情那景,让我有所顿悟,那把锁锁住的不就是宾居深邃的岁月时光吗?同行的李老师,善于观察,特别细致,见那情景,蹲下为长者拍了几张照,把宾居古民居与人的自然和谐美,定格在了他的镜头里,而我乘机又拍摄下老人与李老师在大门左右的画面。我们没有惊扰老人,他安静地坐在那,行人的脚步声、喧嚣声,对他没有任何影响,或许他平静的外表下,头脑里还回忆着他的赶马人生,经历往事。之后我们慢行古街,交谈着刚刚遇到的老人,无言胜有声,白发便是他的人生过往岁月风霜浸染成的,而他那闲静坦然的身姿,是经历人生后的岁月风华。

宾居悠久的历史,茶马、盐马古道驿站,注定了宾居商业贸易的繁荣,这必然能促进文化的繁荣昌盛。当我站在建于两百多年前的文昌宫里,不禁浮想联翩。只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往往才会修建文昌宫。听张老师介绍,建于清乾隆十六年的文昌宫,作为体现古时村民生活场景的重要场所,是村民进行祭祀和节庆的重要场所,也是体现宾居村人文历史的重要场所。文昌庙是宾居村百年人文历史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与建筑文化的体现,是宾居村重要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体,具体反映了宾居村彩绘、文化、信仰、木雕。2016年,宾居对文昌宫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在保持原貌、原材料的基础上,除险加固,对老木料涂抹桐油防蛀,文昌宫被修葺一新。

宾居的文昌宫大殿,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尤其是圆石墩的蛟龙雕刻得活灵活现,支撑着粗大的殿前回廊柱子。那块柳体字的碑记,清晰可见,每个字都刻得很有骨力,落款是大清乾隆十六年立。这块碑成了大家最关注的看点,很多师友都为碑拍了照。文昌宫,是文人墨客都喜欢去的地方,院子里惹人眼球的还有那棵火把花,主干分成了三棵,让人惊讶的是已干枯空心的主干上依然发出了许多细枝,长出新叶,突然有“枯木逢春犹再发”之感,竟然还开出花朵,很多老师围着它认真仔细观看,心生敬畏,叹服火把花树生命的顽强。我静静地伫立在大殿的回廊上,看那树姹紫嫣红的火把花,在蔚蓝的天空下,绽放得红红火火,映照出古镇教育文化的昌盛,也犹如宾居人过的火红日子一般。灿若云霞的火把花,又勾起了我的乡愁,在我的家乡火把花要到火把节前才会盛开,可在气候炎热的宾居,端午节就让我有幸邂逅了人见人爱的火把花,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一树嫣红,已被珍藏到人生画卷里。

行吟宾居,身心愉悦。在宾居古街、古道、古宅院、文昌宫,我捡拾到了遥远历史的记忆。在仁慈湖旁的大王庙,聆听到了一个个源于诗人内心和灵魂深处的声音,老师们深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诗文朗诵,再次把我带入宾居,带入七彩缤纷的世界,带入奇妙的文学世界。宾居,一片热土养育一方人,诗意端午,丝路越析,诗会高潮迭起。宾居,择一日,我还会再来。

猜你喜欢

大门古道古镇
回程
杉林古道
打开夏天的大门
同里古镇
皇宫的大门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茶马古道
推理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