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旅游业态评价与创新机理研究以江苏省苏南五市为实证调研对象

2019-11-09吉根宝郭凌王斐汤静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吉根宝 郭凌 王斐 汤静

摘  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对于改善乡村环境、推进产业融合、扩大农民就业、弘扬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治理、驱动乡村发展及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而探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对乡村旅游发展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省苏南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五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调研对象,通过实地与网络调查相结合,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业态规模、业态空间、业态价值、业态集聚、业态生态等5个方面19个二级指标,构建乡村旅游业态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目标,研究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之機理。研究结果发现:(1)苏南五市乡村旅游综合评价中,南京市最优,其次排序为常州、苏州、无锡、镇江;(2)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源于传统业态的“推力”、新业态的“拉力”以及支持系统带来的“中间障碍因素”作用,在强调乡村旅游乡村性、地方性、真实性、吸引性的同时,通过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内驱动力与外驱动力、个体与群体的知识存量、创新文化、创新方法、自身特性等形成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模型,融入乡村公共服务文化与现代文化,驱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通过实证调研,本文试图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业态评价;创新机理;乡村振兴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1904031

乡村旅游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旅游休闲方式,其对改善乡村环境、推进产业融合、扩大农民就业、弘扬乡风文明、促进城乡发展及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影响。乡村振兴是乡村全方位的振兴,其中文化与产业的振兴是基础和核心内容。2019年中央1号文中提出:“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对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期待更高、任务更艰巨、发展理念更创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乡村旅游较为突出的问题,并成为主要制约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美好旅游生活需要的因素之一,如业态供给单一,产品与模式趋于雷同,缺乏创新,要素错配,乡村文化利用不足以及“造村运动”带来结构性过剩等。从乡村振兴视角审视乡村建设,会发现乡村文化功能与价值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中可以进一步延伸与利用。基于此,探讨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及创新机理等问题,对实现乡村旅游平衡充分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当前学者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供给研究、旅游业态研究等三个方面作相关研究,这三者也共同构成了文献研究基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三十多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众多,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并为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乡村振兴研究可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文献。学者基于新时代的现实背景下,一是辨析乡村振兴的内涵,重点关注当前农村的客观实际,提出乡村振兴内涵和重大战略意义[2];二是从乡村为何要振兴、为何能振兴、振兴什么以及怎样振兴[3]、战略核心思想演化[4]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探讨了乡村振兴路径及模式,从乡村振兴要素、振兴主体、治理[5]、复兴[6]、路径及模式[7]等不同视角对乡村振兴思路的辨析与论证等展开研究。

这些年,乡村旅游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影响[8-9]、路径[10]、社区参与[11]、供给动机[12]、可持续发展[13]、新型城镇化[14]等方面。 而“业态”源自零售业,学者极少提及“乡村旅游业态”,且主要关注的是旅游业态的内涵研究[15],相关观点主要有三种:要素综合说[16]、经营形态说[17]、范畴差异说。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对旅游业态创新的研究颇为少见,且大多围绕创新机制[18-19]和创新方式[20-22]两个方面。

近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国内外鲜有学者直接提出“乡村旅游业态”概念,对乡村旅游业态的相关论述只散见于旅游业态和新业态研究中;关于旅游业态评价的研究颇为少见,对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的关注少之又少,而从乡村文化振兴与供给视角探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更为罕见。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态体系中的一支,应该如何进行业态创新,创新机理是否有别于其他业态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一、案例地概况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等五市,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苏南地区经多年发展,培育了一批以禅意小镇、花海为代表的旅游风情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集聚区等系列新产品与服务,并开拓创新了以特色民宿、乡村精品酒店、乡村自驾游基地、研学农庄、非遗传承课堂、非遗工作室、房车露营地、乡村主题乐园等为特色的新业态。苏南乡村旅游业态丰富,旅游资源多样,形成浓郁的乡村休闲度假氛围。截至2017年末,苏南地区拥有3家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09个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5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17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江苏省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10家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个江苏省级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

因此,以苏南地区作为案例地探讨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及创新机理问题,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为其他地区加快乡村旅游的协调、平衡和充分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借鉴。

二、 研究设计及结果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基于区域环境与条件因素之复杂性,乡村旅游业态统计数据和资料缺失,各地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状态的度量存在差异。因而,采用了目的地居民和游客的评价和认知,运用德尔菲法与综合专家意见,拟定调研的各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苏南地区五市乡村旅游业态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构建乡村旅游业态评价体系。“乡村旅游业态研究调查问卷”分为说明调查的内容、调查目的、感谢被调查者的参与和调查问项两大部分。而第二大部分调查问项是问卷的主题,涵盖个人基本情况、乡村旅游资源现实评价、乡村旅游的总体评价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受访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包含其人口学统计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政治面貌、婚姻状况以及职业类别)、出行目的和收入水平等;二是关于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现实评价,包括受访者对苏南各市区域乡村旅游资源、业态及文化的认知等方面内容;三是关于对苏南各市区域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的总体评价;四是对该区域内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发展的其他建议。其中,第一、二部分采用选项作答,第三部分采取李克特5级量表来测度受访者对相关指标的评价,第四部分是对受访者的主观评价的信息采集。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业态评价指标,经过对比整理,设计调查问卷,构建了19个指标初始量表的指标体系(表1)。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度,要求被调查者表明对调查表所列选项的感知(5=极满意,4=很满意,3=一般,2=较差,1=极不满意,0=无法评论)。

表1  问卷指标及量表设计

[编码 指标解释 指标量化(值) 1 2 3 4 5 0 B11 发展速度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滿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12 发展方式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13 市场饱和度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21 空间承受力 30 以内 31-50 51-70 71-90 91-100 100以上 B22 经营形态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1 功能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2 情境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3 情感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4 文化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5 社会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1 区位条件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2 聚集形态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3 市场需求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4 居民支持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1 独特性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2 业态创新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3 业态丰度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4 业态融合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5 生态环境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

(二)数据收集

正式调查前,调查团队在江苏农博园试调查了48份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指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调整完善。2017年8月至12月以网络调查为主,在网络上发放问卷。同时,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多次深入苏南五市(黄龙岘、七坊村、大福村、灵山、茅山镇等)乡村旅游地开展实地调研,并现场回收问卷。此次五市共发放了1 500份问卷,回收了1 230份,样本回收率为82%。团队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处理,剔除了未填写人口统计学信息、整页选择同一数字或未有实效的问卷,获得有效量表为1 203份,有效率为97.80%;并把苏南地区乡村旅游问卷发放、回收、有效率、线下线上分布情况汇总成表(表2)。

(三)层次分析法(AHP)分析

1. 构建乡村旅游业态评价结构模型

本研究在对量表进行SPSS信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根据调查问卷及综合专家意见,发现被认为综合评价比较重要的业态规模、业态空间、业态价值、业态集聚和业态生态五个方面,可作为乡村旅游业态主要评价准则;最底层为各地区层,即待评价的区域;最高层为目标层,即综合评价各地区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由此,构建了乡村旅游业态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图(图1)。

表2  样本的发放情况

[城市 发放样本数 回收样本数 回收样本率(%) 有效样本数 有效样本率(%) 在线调查数(%) 现场调查数(%) 苏州 300    270    90      265    98.15 51.70 48.30 南京 300    251    83.67 248      98.80 34.27 65.73 镇江 300    259    86.33 251    96.91 40.64 59.36 无锡 300    223    74.33 218    97.76 22.94 77.06 常州 300    227    75.67 221    97.36 28.51 71.49 ]

2. 构造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判断矩阵

在乡村旅游业态评价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邀请5位专家评判,基于倒数标度方法,构建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判断矩阵;将两两比较结果写入矩阵,得到下列的矩阵形式(表3至表8)。

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及总排序,五市的优先排序分别为:0.425、0.200、0.155、0.152、0.067,所以五市乡村旅游综合评价中,南京市最优,其次分别为常州、苏州、无锡,最后为镇江。

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分析

乡村旅游融合了生产、生活和生态,这决定了其具有乡村振兴的天然“基因”,是开启乡村振兴之门的一把金钥匙。[23]乡村旅游可以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产业资源,集聚乡村人才回流,尤其是通过乡村旅游创新,改善乡村居住环境,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更多地承载乡村振兴之重任。因此,分析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是非常必要的。

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机理源于传统业态的“推力”、新业态的“拉力”以及支持系统带来的“中间障碍因素”作用,是内外驱动力、知识存量、创新文化、创新方法等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苏南五市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实际情况,发现乡村旅游业态创新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还受自身特征如乡村性、地方性、真实性、吸引性等影响。基于分析结果和分析框架,总结了苏南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形成机理(图2)。

具体来说,乡村性特征是指以乡村为根、土地为魂、农耕为本的基本性质,形成独特的地方风俗、本土文化、在地资源、特有风貌和风土人情。社会经济与乡村文化的观念和行为也都已经受到了旅游的渗透,并或多或少具有了旅游的特征。地方性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根本,是地方情感和历史传承,在乡村社会构建过程中其吸引力依托乡村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素,根植于本土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如乡风乡俗、民间艺术、农事活动、乡村建筑、家装、传统服饰等。苏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来自苏南乡村地区独特的地方性,吸引游客通過空间转换与地方发生关联,因而空间转换成为连接地方与游客的重要途径。乡村建筑及遗迹、乡民服饰、乡村饮食、乡村语言及口承文化、乡村节庆及礼俗信仰、工具及乡村工艺品等是影响乡村旅游真实性的主要因素;而真实性亦是对目的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苏南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既要满足游客存在寻求“他者”真实文化的心理需求,也要避免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对苏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产生结构性的影响,从而不破坏其乡村文化的真实性,如乡村文化变迁、乡村社会结构变化、乡村族群认同和乡村情感归属等,有效地推动乡村文化保护、活化与利用。

内、外驱动力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动力源泉,前者主要受到企业家创新精神、创新收益和效益需求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到技术进步、游客价值主张和旅游产业竞争格局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内驱力分析

首创性、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财富,其核心是企业家的成功欲。[24]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创新要素的整合者;作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主体,其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包括了乡村旅游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魄力、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动力体系包括形成和推动这种创新精神发展及实现的各种推动条件和激励因素,是一个在原动力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动力体系。[25]其分为内在动因和环境激励这两个方面,前者包括相近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后者则包括社会需求和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等。

乡村旅游经营的本质是创造效益,收益的获取亦是乡村旅游业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创新收益因素是乡村旅游内部的创新动力核心要素。对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等效益获得的需求,既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内生动力,也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二)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外驱力分析

游客价值主张是指对游客而言什么是有意义的,即对游客真实需求的深入描述。需求结构根本性的转变与时空的变换使乡村旅游者的需求发生动态变化,只有对乡村旅游消费者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研判,才能为乡村旅游企业拓展新的业态和模式创造机会。游客价值主张的变化是乡村旅游新模式和新业态的重要推进因素;而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也会创造新的价值主张,又为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拓展新思维、新空间。

乡村旅游产业内的经营压力和市场竞争,迫使乡村旅游企业不断审视自身的业态模式,并寻求新路径,拓展乡村旅游新的业态和模式。乡村旅游产业竞争模式由资本、价格的竞争转向知识、创新的竞争,从而演化出乡村旅游新的业态。

技术进步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外驱动力之一,是推进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出现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信息技术(如AR、VR、MR等)与旅游业的融合互动,增强了乡村旅游不同产业链之间以及产业链内不同环节的互动,“互联网+、文化+、技术+”的推动则催生了新的乡村旅游产业形态与模式。可见,技术进步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转型升级,可多举措、多途径地提高乡村旅游业态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技术进步的驱动力。

(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存量因素

业态创新知识存量直接影响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能力的大小,它指的是乡村旅游内部所储存的知识量,包括乡村旅游自有量、自创获得量及内化于外部共享的知识资源。[26]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知识存量受知识创新量、知识共享量和知识更新量等影响。乡村旅游企业通过投入自身知识,创新获得业态创新资源,增加或提升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存量。为主导乡村旅游企业和协同方实现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之目标,将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存量融入乡村旅游价值链的业态创新知识资源量称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共享量。基于更好地响应旅游市场变化之目的,将乡村旅游企业进行业态创新知识存量更新淘汰的量界定为业态创新知识更新量。通过对知识增量累积、乡村旅游生态变异以及业态创新知识势能转换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持续增强。

(四)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文化因素

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文化,既是环境因素,影响或制约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过程,也是渗透到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主体的潜在因素,影响业态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的人文内涵等。[27]业态创新文化包括与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内涵的业态创新观念文化,以及有助于业态创新的制度、规范等人文环境的业态创新制度文化,如业态的开发、研究、创新、传播、推广、效果评估等环节中有利于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之文化或业态创新所需之文化。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观念文化包括理性的研判精神、以业态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开放协作的竞争意识、不惧风险和允许失败的宽容精神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制度文化体现为激励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精神家园”。

(五)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方法因素

创新方法是指乡村旅游在业态创新过程中,用于解决乡村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流程相关的技术、管理与服务创新难题时,采用与提炼出的思维、科学方法和工具等总称;其具有一定的领域无关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集成和融合领域相关工程技术的“纽带”。[28]乡村旅游业态创新需完善的、科学的创新方法应用系统,并将其导入乡村旅游企业,指导解决业态创新难题,进而提升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能力。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主要包括业态创新能力的提升与转化,而最直观的表现主要为业态知识存量的创新,利用原始创新、引进吸收二次创新、集成创新等方式方法,对知识存量、标准、业种、业型、业势等创新, 进而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业态创新发展能力。

在强调乡村旅游乡村性、地方性、真实性、吸引性的同时,融入乡村公共服务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承农耕文化,挖掘利用区域民俗特色文化,培育乡村旅游的业态创新驱动力与创新文化,加快业态创新知识存量的积累,选择合适的创新方法,创新乡村旅游新业态,可助力乡村文化与产业的振兴。

四、结语

探讨乡村旅游业态评价与创新机理,对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因而,本文立足乡村振兴背景,多维度构建乡村旅游业态测度体系,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业态评价体系的可靠性与科学性。然而,篇幅所限,未能涉及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对其他区域适用性的进一步验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效果测度等,这将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智勇.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及区划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6),137-143.

[2] Yansui Liu, Yuheng Li.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 2017,548(7667): 275–277.

[3] 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1):6-11.

[4] 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6):49-55.

[5] 贺雪峰. 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7(12): 71-76.

[6] 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1):30-34,63.

[7] 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1-9.

[8] 罗文斌,钟诚,Dallen J Timothy,等.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研究——以湖南省女性村官为例[J].旅游学刊,2017(1):54-63.

[9] 吴吉林,周春山,谢文海.传统村落农户乡村旅游适应性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湘西州6个村落的调查[J].地理科学,2018(5):755-763.

[10] 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336-339.

[11] 路幸福,陆林.乡村旅游发展的居民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1):1054-1056.

[12] 陈丽军.乡村旅游服务供给提质增效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199-200.

[13] 谢彦君.呵护“姆庇之家”,重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新理念[J].旅游学刊,2017(1):8-10.

[14] 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8):1409-1421.

[15] 曾博伟,唐美波. 旅游业态辨析[N].中国旅游报,2009-09-02(11).

[16] 邹再进.旅游业态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研究,2007(12):156-160.

[17] 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9(6):135-138.

[18] 袁中许.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J].旅游学刊,2013,28 (5):80-88.

[19] 严伟.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机理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4(10):97-101.

[20] Tremblay P.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837-859.

[21] Jackson J, Murphy P.Clusters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33 (4):1018-1035.

[22] 郭旸,沈涵.基于生態内生化的旅游新业态的体系构建与规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1(4):120-129.

[23] 舒伯阳,刘 玲.乡村振兴中的旅游乡建与包容性发展[J].旅游学刊,2018(7): 9-10.

[24] 郭俊华,白永秀.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及其培育机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06):138-143.

[25] 赵薇,杰弗瑞·德登.企业家创新精神原动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7):91-96.

[26] Mundbrod N, Kolb J, Reichert M. Towards a system support of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work [M]//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Workshop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3: 31-42.

[27] 陈依元.试论科技创新文化内涵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 (4) :32-36.

[28] 江平宇,张斌斌,郭威.企业实施多创新方法集成与融合应用的LCUE矩阵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2):1-8.

(責任编辑  张月红)

On Evaluation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y Mode from the Perespective of Rual Prosperity: A Study of Five Cities in Southern Jiangsu

Ji Genbao1,Guo Ling2 ,Wang Fei3,Tang Jing1

(1.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2.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Cultural,Broadcasting,Television and Tourism Bureau of Zhenjiang)

Abstract: Rural tourism industry mode innov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ural environment improvment, industrial integration promotion, farmers employment expansion, rural culture cultivation, rural governance improv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ecological innovation has an impact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Internet survey, Delphi method and AHP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the paper takes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five cities in southern Jiangsu—— Nanjing, Suzhou,Wuxi, Changzhou and Zhenjiang——as an example and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five aspects and 19 secondary indexes including mode scale, mode space, mode value, mode agglomeration and mode ecology and further reveals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y mode with the purpose of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guideline of rural tourism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five cities of southern Jiangsu, Nanjing demonstrates the best performance, followed by Changzhou, Suzhou, Wuxi and Zhenjiang.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mode originates from the “push force”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mode, the “pull force” of new industry mode and “middle obstacle factors” caused by support system. By emphasizing the rural, locality, authenticity and attractiveness of rural tourism,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rural tourism mode innovation mechanism driven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ing forces, knowledge stock, innovative culture, innovative methods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grate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intend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mode so as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rural tourism;innov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mode;evalu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mode; innovation mechanism; rural prosperity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集中连片特困区乡村旅游开发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