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地区古八景文化中的植物意象
2019-11-09金荷仙吴文丽
金荷仙 吴文丽
摘 要:传统文学向来不以直白言语表达,文人善用他物,浅露文心,表达感情,辞藻内敛含蓄,创作简洁凝练,诗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而植物历来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描述对象,世间草木皆为诗人笔下的情感支点,诗人的抒情往往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讲究意境营造与主题表现。本文以金华地区古八景文化中的植物为研究对象,从数据统计和意象剖析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究植物意象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与审美意蕴。八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人根据不同植物的特征,主要从视觉效果、品质特征、季节变换、情感寄托等方面切入,赋予植物以人的精神,对植物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运用与表达,借植物以表达内心或喜或悲、思念如潮、壮志难酬等情感。本文对相关植物意象的解读有助于我们体会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意境,同时也可为当代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八景文化;植物意象;统计;金华
DOI:10. 16397/j. cnki. 1671-1165.201904065
“意象”一詞最早源于《周易·系辞》中“圣人立象以尽意”,其本义源于《文心雕龙·神思》中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后人对其解释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将植物运用于意象的艺术手法最早记载于《诗经》中的“参差荇菜”,主要以低等水生植物为主,其寓意也较为单纯,一般指代与劳动相关的人或物。[2]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文人文学造诣的提升,植物逐渐有了象征意义,文人墨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风潮开始盛行,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类文学体裁中都有体现植物意象的内容。
学术界对植物意象类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某一类文学作品中植物意象的研究,如翟琼慧[3]、刘静[4]、石润宏[5]对唐诗中的植物意象进行阐述剖析;李彩霞[2]、邱美[6]分别对宋词和诗经中的植物意象进行了研究;(2)对某一地区文学作品中植物意象的研究,如卢旭[7]对扬州诗词中的植物意象的研究;(3)对某种植物进行意象分析,如高涵博[8]简析了宋词中的菊花意象,肖磊[9]分析了我国古代诗词中的杨柳意象,黄宪梓[10]阐述了芭蕉的古典文化叙事等。
目前对于植物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唐诗宋词和国外一些诗歌,而对于八景文化方面的植物意象研究较为匮乏。八景是将某一地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融合文学、艺术、美学等元素以典雅规整、形象生动的四字方式归结形成组景的一类统称。其中八景、十景、十二景等都属于八景文化。宋朝沈括《梦溪笔谈》中“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此为后世八景之模板。八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主要针对浙江省金华地区古八景文化中涉及的植物部分进行统计及意象剖析。
一、统计与归整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收集法对金华地区古八景进行收集整理,参考了《金华府志》《兰溪市志》《磐安县志》《武义县志》《蔡宅村志》《上柏石村志》《东阳名村志》《浙江乡村旅游志》《浙江省名村志》《金华古十景诗选》等文献。最终整理得到涉及植物元素的共有258组八景组景,632个八景景点。其中包含的植物元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统称类植物(表1),如花、草、树等,此类元素主要用以表达四季变换。如春草、花锦、春树象征生机盎然的春;草荫、绿荫、茂林代表郁郁葱葱的夏;百果、橙黄、柰紫表示硕果累累的秋;衰草、孤干、空林指代万物凋零的冬。
第二类为具体植物(表2),主要包括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水生植物等多种类型。其中“松”“竹”“柳”出现频次位居前三,“松”出现108次,“竹”出现57次,“柳”出现44次。“松”“竹”四季常青,不在万物繁盛的春夏争奇斗艳,却在萧瑟凋敝的秋冬保持生机。“松”即使在艰苦恶劣的石缝中饱经风霜却依旧苍劲挺拔,生机盎然,古人将之喻以坚韧顽强的崇高意志和长寿之意。“竹”因其外形直立修长而寓以高洁脱俗、坚贞不屈的品格,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更有不可居无竹之美誉。“柳”是春的象征,嫩柳迎接早春的喜悦,盛柳见证仲春的繁盛,败柳寄托暮春的忧伤,“柳”也因此被赋予多种植物意象:柳芽是希望与愉悦的象征,柳絮的飘忽不定宛如在外的游子饱含浓浓的乡愁与思念,“柳”因与“留”同音又可表达离愁别绪,并于汉代盛行折柳送别表达惜别之情。此外,古人所喜爱的植物还包括梅、兰、菊、桂、柏、莲,等等。
根据植物运用频次统计得出芙蓉、槐的出现频次为10次,果树类植物如李、桑的出现频次为7次,菱、樟的出现频次分别为6次和5次,杏、稻、藻的出现频次为4次,萍、芭蕉、枣、藕、禾、芦等出现频次为3次,萝、瓜、棠、仙掌出现频次为2次,果蔬类植物如柑、大豆、柚、葡萄、蔗、杨梅、芹等出现频次为1次。部分观赏类乔木、花卉如榆、青油、栗、橡、珊瑚树、瑶草、白杜、杜鹃、山茶、凌霄等的出现频次为1次。
从以上统计可见,古代文人除了对统称类植物与具体植物进行运用,还将不同植物进行搭配来表达某种意象,如:松竹交青、兰桂呈祥、藻塘春柳、棠茭清垂、沐藻藕塘、橘柚园、荪坞拾兰、橘井茗香、槐址观禾、花台柳浪、滂谷争春(桃、李)、二杜仙踪(芙蓉、赤松)、长堤蔚胜(柳、松)、长堤积翠(松、柏)、香炉绕翠(松、竹)、岁寒亭(松、竹)。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品格及意趣相近植物的搭配,如“松竹交青”“兰桂呈祥”“棠茭清垂”,植物的叠加使用是对某一美好品格的强调与升华;(2)同一季节性植物的搭配,强化季节特征,如“花台柳浪”“藻塘春柳”“滂谷争春”(桃李);(3)外观的和谐搭配,大多通过空间上的高低错落和色彩上的对比给人以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如“槐址观禾”“二杜仙踪”(芙蓉、赤松)。
二、植物意象的表现方式
通过对金华地区古八景中植物部分整理归纳,得出对植物的描写包括写实和写意。先人主要从视觉效果、生长特征、季节变换、情感寄托等方面赋予其独特的植物意象,并进行赏析运用。
(一)红情绿意,赏心悦目
视觉是人对自然景物最直接的感受方式。植物独特的形状、色彩、姿态、组合配置等都是大自然的美妙作品,文人在享受自然所给予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赋予其文学艺术的面纱。如“岸畔桃花”(固塘十景),“桃花满树笑盈盈,风吹错落如红雨”,春天桃花盛开时,粉红的花瓣随风如雨般飘落的轻盈姿态使人浮想联翩。又如“桕霜染天”(澧浦十景),“桕树猩红孰染来,好如二月绛英开”;“兰坡积玉”(兰源八景),“岭南饶有兰如玉,何必西山赋采薇”;“瑞锦铺墩”(泉塘双桂八景),“绮交绣错万花团,晴日晖风艳艳看”;“华山榆景”(湖菱八景),“危峦万叠绿絪缊,次第榆钱秀色新”。诗人将所见美景在笔下幻化成一幅幅画作呈现在世人眼前,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二)德厚流光,高情远致
在屈原《離骚》中,植物开始出现一些象征意义,如屈原以香草比喻高洁的品格。[2]自此,文人墨客常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外形特征、历史典故等方面赋予不同植物以美好品格。常用植物主要有松、柏、竹、莲、梅、菊、兰等。如“松竹交青”(上湖八景)中对于松竹的描述“竹成正直凌云子,松作擎天驾海梁”。松竹枝干挺直,枝叶繁茂,庇荫后人而被赋予高洁正直、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又如“夏日荷香”“秋菊当霜”“冬梅映雪”(东莞八景)1中的荷花“清气何曾添俗味,浓香不信有芳兰”,歌颂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独立品格;菊花“挺秀任从贞晚节,垂香何必欲春风”,赞美其高洁傲霜、不逐世俗、坚守自我的崇高品质;梅花“时逢腊月花开日,会际残冬雪满天”,梅花忍受孤寂,凌寒独开,又在报春后化作红泥护花,因而被赋予孤高标世、孤芳自傲、无畏无私的美好形象。
(三)凤鸣麟出,言古慕贤
在八景中对于古代先贤的追忆思慕比比皆是,此处所言“贤人”主要指国家的栋梁之才以及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英雄人物。人们通常以高大粗壮的树木、树林指代一批批推动时代发展、国家建设的人才,如“翠柏长春”(紫荆洞天八景),“况有明堂待梁栋,肯同标栎老山巅”;“东山乔木”(畈田八景),“佳城郁郁先人塚,荫庇曾元济济贤”。以具有高贵品格的植物特指名垂千史的人物,如“芙蓉晴翠”(金华十咏),“造化秀钟人物盛,前贤高出浙河东”;“竹园清风”(渔晚莲溪八景),“披襟以当之,欣足资清讴”;“杏林书韵”(东莞八景),“雅韵洋洋闻有味,清音朗朗句生香”。用植物比喻贤人,不仅是对贤人功绩的讴歌,更表达了对贤人的思念和感恩之情,激励当下及后人应以贤人为标榜,为脚下疆土尽一份绵薄之力。
(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纵观历史,自汉朝起朝堂便不再局限于血缘世袭而是开始选拔民间人才,从汉朝的察举制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逐渐出现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科举制度,无不体现了天子求贤若渴,平民寒窗苦读、渴望一举中第的社会风气。然而当科举制度成为实现抱负、飞黄腾达的重要途径,便也意味着读书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独自一人进都赶考,离愁别绪、思念家乡亲人、内心孤寂之感便油然而生。随着竞争的愈演愈烈,大多数人面临着无功而返、壮志难酬的境遇,又常说伴君如伴虎,即使在朝为官,仍有诸多苦闷和烦恼。因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便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最善用且常用的创作手法之一,他们常常言不由衷,借助植物表达情感,寄真情于植物,因此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之作。
1.仕途不顺,厌倦高堂
对于皇权至上、等级分明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忠言逆耳往往会带来大难,仕途不顺时的惆怅与苦闷,对朝野尔虞我诈的疲倦,士人敢怒而不敢言,只得借助植物抒发内心的凄凉哀颓。如“秋至愍衰草”(八咏),“即惆怅于君子,倍伤心于行役”;“竹亭午梦”(拱和八咏),“自愧庸才荒落久,竟无好句刻琅轩”;“松坞晴烟、柳桥晓月”(罗云八景),“高风莫遣空朝怒,驾起双栖梦鹤踪”“晓筹不必稚人报,尚有残蟾在九霄”;“松林纳凉”(童家源八景),“倚树纳凉闻子落,何须高梦见羲皇”;“葡萄松鼠”(听鹿山房十咏),“天为侍中储硕果,不教小丑肆枞堂”。这些均表达了士人位居高堂却内心疲倦无奈,渴望逃离朝野的思绪。
2.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在严酷的选拔制度下必然存在大量屡试不中的牺牲品,对怀才不遇的愤慨,渴望被重用以实现抱负、为君尽忠的情绪使得读书人在返乡途中不得不寄苦闷于自然。内心的苦楚无处诉说,于是世间的一草一木便成为最好的聆听者。如“枣坞秋光”(安儒八咏),“离离朱实郁成荫,御座投臣见赤心”;“高阜乔松”(白坑八景),“大才可备栋梁选,岂是等常桃李看”;“桃浪观鱼”(听鹿山房十咏),“羊裘翻笑非真隐,何事严陵更着台”;“长松环翠”(南岑八景),“试卜苍髯叟,还瞻若个封”;“西桥古木”(象塘八景),“皇家正欲需梁栋,未许长材偃石梁”;“梧院书荫”(上蒋十景),“诸生雅抱凌云志,疑作高岗翽凤诗”。文人借由植物一吐心中郁结,希望才能终有一日被人赏识。
3. 思乡若水,无日不悠
远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往往寄托于与家乡拥有相同味道的事物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睹物思人(物),在外看到与家乡相同的植物时往往抑制不住对家乡的思念,如“迟日偏春丽”(续八咏),“游人自适意,客子偏伤情”。当游人享受春天万物茂盛的美景时,诗人却因看到垂柳而想起家乡那棵柳树,从而想起家乡春天的情景,想起那个曾经站在家乡的土地上欣赏杨柳的自己,内心不免伤感落寞。又如“竹院清风”(渔晚莲溪八景),“引动思莼客,飘然弩归舟”;“绿斐园”(卢宅十园),“南朝旧相家何在,胜国文园址亦荒”;“思亲看柰紫”(西园十二咏),都提及与家乡相同的植物,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内心的清寂寥落和苍凉哀伤。
4. 韶光易散,旧人不再
乔木类植物往往是长寿的象征,百年古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以植物的不变对比时光的易逝。当诗人面对故地旧景,往往容易吊古伤今,满是对时光不复的感叹与无奈,及对故人旧物的思念。如“亭塘烟柳”(唐表十景),“击马门前思随苑,怀人泪下忆潇湘”;“双岘排青”(南岑御书阁八景),“残碣苔痕烟雨后,叫人翘首说当时”;“千松梵音”(汤溪八景),“记得谈空借榻时,数声敲破烟林晓”;“杏园别业”(上宅十景),“别业犹存忆昔年”;“棠圃遗踪”(浮梁水龙口江村七景),“蔽芾偏偏不计春,至今犹道召公任”。花开花落、嫩芽新枝年复年,时光却永不回头,诗句中满含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对时光易逝、良人不再的悲伤。
5. 知音难觅,惺惜相知
知己,不仅是可以共同吟诗作画的好友,而且是三观相合、志趣相投的同道人,多数人苦其一生往往求而不得,因而常说知音难觅,当真正遇到知己时内心的喜悦与惺惜溢于言表。如“修竹笼烟”(定光寺十景),“乍疑烟媚竹,谁解竹留烟”,清晨的竹林烟雾缭绕,神秘而又朦胧,宛如仙境一般,诗人将自己与知音比作烟雾与竹林的关系,烟雾懂得如何让竹林更有意境,就如知音懂得诗人的内心一样,然而烟雾终会散去,留而不得,是竹对烟的留恋,更是诗人对知音的惺惜。又如“茶场春树”(巍山八咏),“怀人渭北共春天,故交谏议如相忆”;“东皋双松”(鹤岩八景),“如法有心宜结伴,若教盟志可相方”;“桃岩霁雪”(拱峰康鹤四景),“所嗟高士去,何处访袁安”;“沙堤翠竹”(旧阳基图诗八首),“劲节亲君子,虚心想故人”,以上八景通过植物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知音的珍惜与思念。
6. 离愁别绪,随风万里
人生常别离,自古伤离别。离愁别绪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一种情绪,文人情感细腻丰富,面对与亲人、挚友的分离,内心充满不舍与惆怅,而古人又多委婉含蓄,极少直接表达,常常寄情植物,古文中描写分别情景最常用的植物便是柳。如“垂柳港”(孔山十景),“攀条赠远行”,折柳送别、借柳伤别向来是古人用于离别场景的重要意象,柳條的下垂本身烘托出一种忧愁悲凉的气氛,而“柳”又同“留”,却又往往留而不得,因而内心愈发不舍与哀伤;又如“东阁种花”(华店蟠溪华家十景),“百花生日问何时,且送鸿归诉别离”。百花盛开的时节,花团锦簇,在本该热闹的气氛下分别,这种对比更深化了诗人内心对于离别的落寞与不舍。
7. 孑然一身,无所依倚
背井离乡、离愁别绪、仕途不顺、知音难觅、独自一人等原因加之环境的渲染极易造成异乡异客内心的孤独寂寞。诗与酒是当下最好的陪伴者,借景抒情也因此成为最好的宣泄方式。如“竹茎薰风”(听鹿山房十咏),“为味清飙万个栽,爱闲能有几人来”,诗人在园内栽满翠竹,郁郁葱葱,而此情此景却无人共赏,唯有与风为伴。又如“晴轩听松”(龙山十咏),“曲径春芜绿,荒庭瘦日高”;“柳外斜桥”(碧湖十二景),“抱琴何处叟,独过小桥西”;“苍松轻籁”(紫荆洞天八景),“枝头孤鹤惊残梦,月朗星稀何处听”;“梅峰古望”(浮梁水龙口江村七景),“孤标老干宛龙蟠,未知殷传和羹后”。当独自一人在寂静的环境中倾听风声雨声时,显得愈发孤独,当内心寂寞却见孤植的树木时更衬托其内心的悲凉。
(五)解佩投簪,求田问舍
内心细腻的文人更能体会山川的壮丽与自我的渺小,体会万物的永恒发展与生命的转瞬即逝,因而他们不愿被束缚于朝堂之中勾心斗角、追名逐利,更向往田园牧歌,释放真我,对怡然自得、悠闲恬静的隐逸生活无比推崇。正如“松蹬弹琴、菊迳烹茶、梅窗点易”(高隆环绿园书轩八咏)中所言,在松树下抚琴,菊海中饮茶,梅花前吟诗,丝毫没有俗世的烦恼,只管享受生活的悠然,这是对短暂生命最好的体验;又如“荷塘滴露”(北莘塘八景),“吟风弄月悠然远,不为随流逐名利”;“桑园鸟语”(岘南寿塔八景),“于今领略芳园趣,欲逐珍禽日往还”;“橘园围棋”(湶塘八咏),“绿林丹橘满园场,棋局消闲化日长”;“柳塘游鲫鲤、芹堰泛鸳鸯,??秋呈实、来牟夏赋穰”(西园十二咏)。理想的隐逸生活一定离不开植物的点缀,一屋一花园,有酒有诗,便可逍遥过一生。
(六)树大遮阴,歌功颂德
对于植物功能的赞赏主要表现在乔木的荫蔽作用,院落的围合既满足人们的观赏需要又可将部分枝干加以利用。如“芳园修竹”(雅宅十景),“冬犹茂、夏亦凉,取节成楼资小住”;“西镇萌竹”(华店蟠溪华家十景),“翠环三径护禅房”;“松林纳凉”(童家源八景);“柏庭翠荫”(太学十咏);“夏木垂阴”(蟾院十景)等。
(七)一花明景,一木知季
用季节性植物来指代四季的变化是表达四季景观最直观最普遍的方式。初春常用植物有嫩柳、春草、新柳,仲春常用百花、盛柳,暮春常用柳絮、杨柳等,例如“梅泉春水”“杨树绕绿”“枫墩罩绿”。夏季常用植物为菡萏、荷花、莲、绿树等,如“水榭荷塘”“平濑荷风”“堂淀风荷”“夏日荷香”。秋季常用植物为红叶、枫、菊、败荷、稻、硕果、柑橘等,如“秋林红叶”“秋晓香柑”“稻陇南风”“秋野大豆”“枫坞秋声”“秋菊当霜”。冬季常用植物为梅,如“梅枝雪霁”“雪里探梅”“冬梅映雪”。
三、结论与讨论
八景文化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为八景文化中的重要题材,对植物意象的研究对于人们了解八景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古代文人对于植物的运用,一方面是通过写实,刻画其作为自然景物随季节变化所呈现的不同形态特征,从而达到视觉观赏的满足与愉悦。视觉感受往往带来心灵的慰藉,也即另一方面的写意,反衬文人的内心与思想。高大挺拔的树木常被用以言古慕贤、歌功颂德,而不同朝代背景与人生经历也往往使文人墨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内心的悲喜透过植物意象得到了完美诠释。通过对八景文化中植物意象的探讨剖析,我们可以走进文人的内心,感受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世界,对八景文化中植物意象的研究分析,对于未来其他文学体裁作品中的植物意象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对当今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參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J].文学遗产,1983(1):39.
[2] 李彩霞.宋词中的植物意象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91-93.
[3] 翟琼慧.全唐诗植物及植物景观意象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5.
[4] 刘静.植物意象在唐代诗歌中的运用赏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32-33.
[5] 石润宏.唐诗植物意象类型论[J].文教资料,2012(32):32-34.
[6] 邱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08.
[7] 卢旭.扬州诗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J].文教资料,2017(23):6-8,13.
[8] 高涵博.简析宋词中的菊花意象[J].沧桑,2010(4):231-232.
[9] 肖磊.浅谈我国古代诗词中的“杨柳”意象[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1):76-77.
[10] 黄宪梓.芭蕉的古典文化叙事[D].西安:西北大学,2009.
[11] 王全权.中国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探微[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52.
[12] 田如男.植物质感与植物景观设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2-75.
[13] 陈星.杨万里诗歌植物意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14] 娄崇.弗罗斯特诗歌植物意象探析[J].天中学刊,2014(4):111-113.
[15] 孙秀华.《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统观及文化意蕴诠释[J].宁夏社会科学,2010(5):168-172.
(责任编辑 古东)
Plant Images in Ancient Eight Scenic Spots Culture in Jinhua Area
Jin Hexian,Wu Wenli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e, School of Tourism and Health, Zhejiang A&F University)
Abstrac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literators always make good use of other things to reveal their minds and express their emotions with implicitness and elegant rhetoric, brief and condensed portrait, profound and meaningful lines. Plants have always been an indispensable object of emotion depiction in literature. Poets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nd ambitions indirectly. They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nd ambitions by depicting landscape and other objects and make effort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eme. This paper takes pla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ancient eight scenic spots culture in Jinhua area and analyzes from two aspects, data statistics and image analysis, and explor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rtistic value and aesthetic implication contained in the plant image. Eight scenic spots culture is a compon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arting from aspects such as visual effect, characteristics, the change of seasons and emotion sustenance, literators endow the plants with human spirit, depict and make use of them from the exterior to the inner, from shallower to the deeper so as to express the feelings such as happiness or sorrow, overwhelmed longing and unfulfilled ambi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levant plant image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beauty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d shall bring certain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s for modern time garden designing and planting arrangement in modern tim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ight scenic spots culture; plant image; statistics; Ji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