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思想引导下的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自然山水格局构建
2019-11-09赵宏宇范思琦
赵宏宇 范思琦
摘 要:以空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为核心的空间规划体系的颁布实施,为城市设计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对原有以塑造特色为核心的自然山水格局构建提出了新要求。而具备生态性、自适应性和高可持续性的生态智慧思想正是满足新要求的关键所在。长春市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进行了生态规划及生态实践探索,是罕有的较早运用生态规划及生态智慧思想建设的城市。对此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将生态智慧思想作为重点引入本次城市设计实践,从而为新时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自然山水格局构建提供新样本。本文通过解读新时期空间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对自然山水格局构建的新要求,基于生态智慧的特性解读,认知长春市生态智慧思想的萌芽与发展基础;以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自然山水格局构建为例,进行生态智慧思想引导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探索趋利避害的自适应性原则、化害为利的地域生态原则、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原则在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构建过程中的体现,以实现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和风貌特色的有机融合。以期为新时期空间规划体系三区三线的划定提供思考及依据,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实践提供思路及技术方法上的突破。
关键词:空间规划;生态智慧;自然山水格局;高可持续性;长春市
DOI:10. 16397/j. cnki. 1671-1165.201904053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自然山水格局作为总体城市设计风貌特色塑造的重中之重,不仅要体现特色,更要重视对生态的保护及恢复,让城市空间更具品质及内涵。[1]2018年,国家正式组建自然资源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行“多规合一”[2]。这一机构变革及新空间规划体系的颁布对规划行业体系构建、城市设计及技术方法等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原有以特色塑造为核心的自然山水格局提出了新思考及新视角。
长春作为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开展了以中西方营城理念引导下的大尺度生态规划及生态实践探索,是我国罕见的较早运用生态规划及生态智慧思想营建的城市。[3]然而,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城市建设水平提高,城市生态格局逐渐模糊,产生了原有的流绿空间被掩埋等城市特征湮灭的问题,甚至多次引发城市内涝等灾害,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及人居环境安全问题。在新时期空间规划塑造高品质城市的使命下[4],亟须探索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战略、保障生态安全为底线设计、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为工作目标的山水格局构建,而生态智慧思想所具备的特性正是实现城市“量与质并重”发展的良方之一。
因此,本文选取长春市为研究对象,该地区生态本底良好、自然景观具有一定特色。在应对空间规划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展开生态智慧思想引导下的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构建,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总体城市设计带来启发和借鉴。
一、新时期空间规划体系下自然山水格局面临的新要求
(一)总体城市设计对自然山水格局的要求解析
近年来,国家对于自然山水格局越来越重视,住建部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专门对自然山水格局提出了极其明确的要求。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5]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通过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将山水林田湖等绿色空间引入城市,保留和扩大自然生态空间。[6]2017年住建部《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中强调“总体城市设计应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公共空间体系”[7]。
综述发现,新时期的自然山水格局不仅要满足风貌管控的基础,还要求在生态格局、空间结构、廊道、功能体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这其实对自然山水格局的发展走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重点区域的进一步落位提出了更为详尽的指引。然而随着新空间规划体系出现,城乡规划职能从“建口”划归“资源口”[8],对自然山水格局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二)空间规划对自然山水格局构建的要求解析
新时期空间规划体系对自然山水格局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定位及具体要求,即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如何在保护中谋发展。通过解读《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得到空间规划改革目的是实现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建立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治理体系,其中划定三区三线(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9]因此,统筹优化自然山水格局、落实农业与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需要与之息息相关的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专业逐步落实和研究出一套科学实用的自然山水格局底线管控模式。
(三)新时期构建自然山水格局新思考
新时期自然山水格局应以保护修复生态安全为底线设计、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为工作目标进行构建。总体城市设计中自然山水格局的保护范畴主要是在人工环境的生态空间方面,依据城市特色划定山水资源的保护范围。而新空间规划体系则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建立并优化生态屏障、廊道、网络,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此外,新空间规划体系是由多规融合下的整体规划,须秉持“综合性思维”,以人的需求和城镇发展协同的系统思维。[10]能够满足上述自然山水格局新要求的正是当前学术领域研究热点中的生态智慧思想,其在理论、方法、实践层面均已开花结果,能够有效落实2035年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11]目標(图1)。
二、生态智慧思想是构建新时期自然山水格局的关键
近几年来,生态智慧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生态智慧首次被引入生态实践领域,是由“国际生态智慧学社”(ISEW)提出以生态智慧为思想所开展的可实践性知识探索。[12]在此基础上,2016年同济大学发表了《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13];2018年吉林建筑大学颁布了《生态智慧城镇之长白山行动纲领》[14]。此外,生态智慧与城乡实践的系列会议已召开多轮,现已成为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学界、业界、管理界的研究热点。
(一)生态智慧思想的概念及特性
生态智慧思想的生态性体现在“天人合一”、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智慧。生态智慧(Ecosophy)最早来源于西方,由阿伦奈斯(Arne Naess)提出,是基于个体实现生态和谐或平衡的哲学[15],而东方的生态智慧最早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体现天、地、人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16]象伟宁教授(2016年)提出当代生态智慧(Ecological Wisdom)的定义是妥善处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模式和实践准则。[17-18]这其实说明了人改变环境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只有将保护生态系统作为根本[19],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20-21]。
生态智慧思想的自适应性体现在协调人水共生关系从而有效应对洪涝灾害、构建韧性城市。王绍增教授(2016年)提出生态智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及与大自然协同发展的生存与生活智慧,提供更为有效的雨洪管理实践经验。[22]王昕晧教授(2017年)提出生态智慧是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的方式引导并构建韧性城市。事实上,生态实践智慧自古以来一直引导着人类雨洪管理实践,其对自然的适应性体现在诸多实践中,例如引漳入林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江西赣州福寿沟、北京北海团城等。
生态智慧思想的高可持续性体现在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原则的一系列生产生活实践中,是“实现可持续性的关键”[23]。从古到今生态智慧已成功引导了大批具备高可持续性的风景园林优秀案例。例如,在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指导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区都江堰灌区,其“无坝引水”的低维护、低技术策略保障其两千多年来的良好运转[24];在“道家生态智慧”指导下的美国伍德兰兹社区高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成功实践,基于“顺应自然”的思想构建了百年一遇洪水的排蓄体系,体现了人文生态系统可持续设计[25]。
(二)生态智慧思想的特性与新时期要求相匹配
生态智慧思想作为新时期自然山水格局的指导方略,其生态性、自适应性、高可持续性分别响应了《意见》中提到的2035年目标实现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生态性意味着秉承自然万物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实现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自适应性能指导韧性城市安全格局的构建,营造安全和谐的环境;高可持续性则是遵循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以低维护、低技术的方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智慧思想正是从“以道驭术”层面为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新空间规划体系下以人为本的高品质空间营造提供综合性方略。现今大部分实践均是“以术驭道”进行建设实施,从术层面解决工程性、技术性的难点问题,但空间规划及城市设计作为整体架构体系更需要顶层设计的“道”的指导。因此,具备生态性、自适应性、高可持续性的生态智慧思想正是综合落实新时期自然山水格局构建要求的关键所在。
(三)长春市生态智慧思想的萌芽与发展基础
早在20世纪30年代,长春市便利用地表自然地势高差进行暴雨径流的地表收集系统规划与建设,是我国罕见的、较早一批运用生态规划思想进行建设的城市。形成了以“流绿空间”系统为主導、特色鲜明的城市自然山水格局。越泽明在《伪满洲国首都规划》中记载,1939年长春公园绿地面积已达到10.8 km2,城市公园绿地率为7%(图2),在生态空间的“量”上,远高于同时期的东京(2.8%)和柏林(2%)。在生态空间的“质”上,与外围的绿化体系共同构成公园绿地系统,形成高可持续性的大型系统性“流绿空间”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长春市便已形成了国内外鲜有的“圈层+楔形”的自然山水格局,这种具备“让大自然做功”生态智慧思想的生态系统,不仅为市民提供大量的公园和绿地,还为应对城市旱涝灾害提供了有力保障[3],有资料显示,在“流绿空间”体系建成后的连续9年内,城市内部没有出现内涝与洪水。
近年来,长春市政府和地方高校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依托早期形成的流绿空间体系,基于行动纲领的支持、实验室平台的配合、实践项目的落地等方面,在长春市开展诸多在地性生态智慧理论、方法与实践探索,强化了生态智慧理论向实践层面的转变。
首先,在生态智慧思想思辨的顶层设计层面,继2016年同济大学颁布《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之后,2018年联合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严寒地区最典型的生态区域之一)、全球多所高校,在“生态智慧城镇”同济-吉建大论坛上正式发布《生态智慧城镇之长白山行动纲领》,共识性地提出“化害为利”“趋利避害”“普益众生”“守中致和”“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思想的关键指标,对生态智慧思想的空间落实,对生态智慧城镇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次,通过中央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资助的吉林建筑大学寒地城市空间绩效可视化与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对生态智慧思想进行指标化拆解及绩效评价分析。最后,2017年与2018年长春市分别被国家选中作为空间规划试点城市与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率先对新时期下国家部委提出的新要求进行融合式探索;特别是基于底线思维和高可持续思想,从多尺度、多层次和多属性对生态智慧思想引导下的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自然山水格局构建展开实践探索(图3)。
三、当代长春自然山水格局中生态智慧思想重塑
基于生态智慧观建设下的长春市高品质生态空间和生态智慧在吉林省如火如荼的发展浪潮基础上,响应国家新时期自然山水格局要求的同时,在当代长春市自然山水格局构建中进一步延续传承生态智慧思想。本设计在生态智慧的核心思想引导下,分别运用了趋利避害的自适应性原则、化害为利的地域生态原则、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原则,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构建了韧性安全城市,恢复了历史流绿空间,保障了生物安全格局。
(一)趋利避害的自适应性原则重塑:宏观层面构建旱涝安全水敏
1. 因地就势:构建调蓄旱涝的“提密+加点”绿楔网络
结合长春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特点,因地依势构建水安全问题的海绵廊道,形成“流绿穿城、绿楔入城”的抵御旱涝的调蓄空间。首先通过梳理长春各类生态系统,包括江河流域、湖泊湿地、河道、驳岸等水体现状情况,发现原有流绿空间绿楔设计不精准,导致雨洪管理效能未达到最大值。其次通过对长春地形地貌进行GIS分析,选取低洼地段将绿楔串联形成连续的生态网络,提出自然山水格局多类生态系统的修正应以“提密+加点”为思路进行系统调蓄。最后以此沿现状河流和街道加密海绵廊道,在大面积低洼区域建设绿色板块,以水系、绿廊链接板块,组成系统生态环网。这种做法为长春市新增了生态用地面积50多km2,使得生态空间品质有所保证。
2. 因地制宜:形成感知度高的多功能流绿空间
利用长春市生态规划历史上保留的城市外围楔状绿地及城市公园,打造感知度高、平灾结合、具备多功能的亲水公园。针对流绿空间体验感不足,未形成流绿林城门户形象的问题,首先将卡伦湖绿楔、雾开河绿楔合并为一条绿楔,调整净月潭绿楔,将小河沿子河作为重要引风廊道,将东南部山水顺着绿楔渗入都市。其次打通东新开河作为重要绿楔,将水、绿、风、氧渗透整个长春市区东部,并增加二、三级河流廊道,着重打造与居民接近的河流廊道,使得居民有更多获得感。此外,依托十二条可渗透到城市内部但感知度极低的城市外围楔状绿地,进行公园化提升,形成12个体现森林城特色的城市郊野公园;依托城区内部十二个城市公园,打造体现长春市“雕塑城”“森林城”等特色的城市名片型公园,从而落实可感知的多功能流绿空间(图4)。
(二)化害为利的地域生态原则重塑:中观层面复原人文历史水敏
1. 以蓄治涝:重塑承载人文特色、生态效能的流绿空间
经典的流绿空间逐渐破碎化并被不断侵蚀,导致城市部分地段面临“逢雨必涝”的局面。流绿空间是长春市建城以来保留至今的系统性的水绿空间,承载着生物栖息迁徙、防洪排涝、绿地公园、历史文化多种空间及文化属性,是长春有别于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城市的重要特色,也是长春市生态环境的名片。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流绿空间被混凝土森林隐藏覆盖为地下暗渠,导致老城区内多条历史水系消失而引发城市内涝。因此,本文基于调蓄水量情景模拟分析对其恢复后的绩效进行预测,以期实现洪涝灾害、人文历史、文化特色、生态智慧等综合绩效下化害为利的百年大计。
2. 化害为利:根据时效性优先原则恢复强调蓄力的历史水系
遵循化害为利的地域生态原则,结合不同水系的调蓄力水平,对原有以易涝点为暗渠形式被隐藏的局部段历史水系进行修复。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历史上的流绿空间与城市现有的严重内涝点高度重合进行分析,从而划定生态底线,恢复历史水系。根据“河网结构—降雨径流关系—调蓄能力理论”进行水系恢复后(图5),通过对长春市市域水敏感廊道的计算(图6),并对主城区自然河道水网及历史水系进行调蓄能力模拟得出(图7),长春市五条历史水系的恢复能够将其所在汇水分区的调蓄总量提高9倍(表1)。最终根据预估水系调蓄量表,确定历史水系调蓄能力排序为:黄瓜沟 > 兴隆沟 > 头道沟 > 老虎沟 > 二道沟。选定城市局部段黄瓜沟历史水系进行修复,形成了承载城市名片、历史文化、生物栖息等多种空间及文化属性的多功能复合型穿城流绿廊道。
最終以划定生态底线、恢复历史水系的生态智慧百年大计为底线,形成“一脉、十廊、四带”的流绿廊道体系,包括1条穿越中心城区的伊通河水绿主脉、5条穿行在老城区的历史人文型流绿廊道及5条穿行在新城区的片区级游憩型流绿廊道、4条城市外围生态型河流景观带。
(三)“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原则重塑:微观层面保障生态栖息水敏
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生物生态适应性基础上,遵循人与自然共生原则,实现万物生态和谐,构建生态栖息水敏。由于市区及郊区河道遭受严重污染及掩埋,湿地的生物生境、生态效益随着这些湿地功能消失而不复存在,部分物种已极少在长春出现。为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及生物多样性,需要进行微观层面的生态栖息水敏构建。
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构建生物安全格局,恢复城市生态效益。选取长春市三类代表性物种,以其生态安全格局的叠加结果作为整个长春的生态格局。通过确定指示物种,根据其生态习性,判别该物种的核心栖息地,将其作为物种空间运动的“源”,同时根据土地利用、海拔、坡度等因素对物种运动的影响建立景观阻力面进行空间分析,判别得到缓冲区、源间连接、辐射道以及战略点。为此长春市通过识别将天鹅、绿头鸭、环颈雉栖息习性得到的安全格局依次叠加,构建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并划分为低、中、高三种安全水平,最终识别得到四轴、四核的生物廊道体系。四轴是指1条承担起生物生存和迁徙功能的伊通河生态主轴,3条承担起生物生存和迁徙功能的田野生物副轴。四核代表2个承担起生物生存和迁徙功能的生态主核,2个承担起生物生存和迁徙功能的生态副核。
四、结语与启示
本文将生态智慧思想引入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立足于长春市较早的生态智慧规划和生态智慧实践探索。近年来,吉林省在生态智慧领域举办了众多的学术论坛,开展实施了大量的项目探索。为了适应当前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在自然山水格局构建层面将生态智慧思想引入探索,发现生态智慧所具备的生态性、自适应性、高可持续性正是满足空间规划提出的新需求。因此,运用生态智慧三方面的核心思想,即趋利避害的自适应性原则、化害为利的地域生态原则、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原则,在自然山水格局层面构建韧性安全城市、恢复历史流绿空间、保障生物安全格局,对塑造以人为本高品质的国土空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长春新区城市设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及运用,在生态智慧思想引导下提出建立具有生态智慧、追求创新发展、打造国际乡梓的北方生态智慧创新城。
当然,本文所提出的生态智慧思想引导下的总体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构建探索目前仅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探索阶段,希望本文所提出的生态智慧思想引导下的总体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构建探索,能为新时期空间规划体系三区三线的划定提供思考及依据,为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实践的价值取向提供思路及技术方法上的突破。
致谢:感谢总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金广君教授对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项目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感谢吉林建筑大学、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各个专题项目编制单位成员在本次项目编制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还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车越教授与北京建筑大学王思思副教授在本次项目中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倪莉莉, 梁爽静, 张清华. 大乌兰浩特总体城市设计:基于山水要素的总体城市设计策略探析[J].北京规划建设,2017(5):87-90.
[2]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R/OL].(2019-05-23)[2019-08-25].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23/content_5394187.htm.
[3] 赵宏宇, 韩超, 解文龙. 生态蒙昧与生态智慧嬗变——长春市城市生态规划思想演绎及实践解读[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 33(6): 59-65.
[4] 孙雪东.塑造以人为本的高品质国土空间[J].中国土地,2019(1):21-25.
[5]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R/OL].(2013-12-14)[2013-12-14]. http://www.gov.cn/ldhd/2013-12/14/content_2547880.htm.
[6]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R/OL].(2015-12-22)[2015-12-22]. http://www.gov.cn/xinwen/2015-12/22/content_5026592.htm.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R/OL].(2017-06-01)[2019-08-25].http://www.mohurd.gov.cn/fgjs/jsbgz/201704/t20170410_231427.html.
[8] 石楠. 城乡规划学不能只属于工学门类[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1):3-5.
[9] 李宏志,汤燕良. 由被动协调的“三规合一”走向主动统筹的空间规划——以固原市原州区空间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7,33(8):78-84.
[10] 尹强.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枢纽,完善空间规划体系[J]. 城市规划,2015 (12): 91-92,100.
[11]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R/OL]. (2019-05-23)[2019-08-25] .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23/content_5394187.htm.
[12] 张振威.生态智慧的制度之维——论法律在城乡生态实践中的作用[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4):48-52,59.
[13] 沈清基,象偉宁,程相占,等. 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J]. 城市规划学刊,2016(5):127-129.
[14] “生态智慧城镇”同济-吉建大论坛(2018)举办[J]. 上海城市规划,2018(4):130-134.
[15] Naess A. The shallow and the deep, 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 a summary[M]//The Selected Works of Arne Naess.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5: 95-100.
[16] 余正荣.生态智慧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7] Xiang W N. Ecophronesis: the ecological practical wisdom for and from ecological practice[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6, 155: 53-60.
[18] Liao K H, Chan J K H. What is ecological wisdom and how does it relate to ecological knowledge?[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6, 155: 111-113.
[19] 刘国栋, 田昆, 袁兴中,等.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以丽江古城水系为例 [J]. 生态学报 , 2016, 36(2): 472-479.
[20] Patten D. The role of ecological wisdom in managing for sustainable interdependent urban and natural ecosystem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6,155:3-10.
[21] Young R.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ecological wisdom: toward a new framework for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6,155:91-99.
[22] 王绍增,象伟宁,彭震伟. 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城市雨洪管理实践[J]. 生态学报,2016,36(16):4919-4920.
[23] 彼得·霍尔. 明日之城:一部关于20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4] 颜文涛,象伟宁,袁琳. 探索传统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以世界文化遗产区都江堰灌区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2017,32(4):1-9.
[25] 王云才,罗雨雁. 约翰·莱尔的人文生态智慧:中西融合的人文生态系统设计思想[J]. 风景园林,2018,25(6):47-51.
(责任编辑 古东)
Na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Changchuns Comprehensive City Design Guided by Ecological Wisdom Ideology
Zhao Hongyu1,2, Fan Siqi2
(1. Urban Spati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 Visualization & Decision?Making Laboratory in Cold Region, 2.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College,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with the 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space resources as the core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 design, especially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with characteristics. The ecological wisdom with ecology, adaptability and high sustainability is the key to the fulfillment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Changchun has carried out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practice exploration as early as 1930s. It is a rare example in early stage which applied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wisdom concepts to city construction. A comprehensive city design with the ecological wisdom as the pivot is introduced into Changchuns city design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sample for the natural landscape structure in planning system in the new era. By interpret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hangchuns ecological wisdom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racteristics interpretation of ecological wisdom.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wisdom, this paper takes Changchuns overall urban design of natural landscape pattern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and explores the adaptive principle of going after benefits and avoiding disadvantages from three levels. The principle of self?adaptability, the principle of regional ecology, the principle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re reflecte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na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natural resources,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feature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lections and technical references for 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and urban desig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spatial planning; ecological wisdom; natural landscape pattern; high sustainability; Changc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