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涵和实践路径探析

2019-11-08王荟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王荟

【摘 要】 文章分析了 “课程思政”的现实依据,论述了“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涵,探析“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结合,构建“大思政”格局;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关键词】 课程思政;价值蕴涵;大思政格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就是通过课堂深入挖掘各门学科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基因式”融入到各个学科之中,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而行,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现实依据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这一重要环节放在核心位置,同时指出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达到一种全方位、全程育人的教育模式,这是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的必然之举。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必然之举

为了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高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和文件。在以往的高校学习中,大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只接受专业的知识训练,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2]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主要的渠道,让不同种类的课程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进行,发掘各类课程隐藏的教育资源。上海复旦大学作为“课程思政”的首个试点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课、综合素质课和专业理论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将“课程思政”作为首批重要工作狠抓落实。[3]在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再一次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培养尤为重要,这无形之中就指出高校不仅要注重专业课程的教育,也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这样高校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好坏与否是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教育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党和国家之所以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是因为教育事业是与国家的兴旺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的,是一个国家崛起的精神准备。只有国家的教育强大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有所提高。习近平关于教育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我们不仅要掌握其思想的重要内容,更要深刻体会其思想的精髓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同时将高等教育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做出努力。

3、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观点,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新人。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担任民族大任的青年,并将这个目标作为发展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着眼点,这是一项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我们的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过去的实践和经验表明,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在发展,国家在进步,随着新事物的出现,青年一代越发体现出其优势,面对新事物,他们总能很快的接受并吸收。青年都是社会上最优秀的群体,他们肩负着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正是青年一代的满腔的热情和奉献,我们党在这九十年里才能取得优越的成就。但是目前很多青年学生,在对价值观的判断上容易受外界思想的影响,尤其主流思想的弊端容易对学生造成干扰,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价值观没有一个系统的区分度,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严重畸形的价值观。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要时时刻刻谨遵习近平关于“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这将开辟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基础。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方式,旨在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所有的课程都上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让每个老师都挑起思政教育的大梁,形成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新格局,这不仅有效的整合了新时代高校的育人资源,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学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还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时代创新中的价值。

1、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

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挑战,而意识形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自然要担起本身的历史使命,这就表明高校必须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抓好意识形态的重要标志。[4]通过实践,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从一开始的认知基础到后来产生信念再到最后的实践,在认知实践的过程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2、推动了新时代高校育人资源的整合

课程是学科知识点的整合,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基础上,旨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价值和精髓融入到各个学科之中,让不同种类的课程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要让全方位育人的观点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课程思政”的理念下,每个学科都有其要深入挖掘的价值,每门学科下又分为很多小类,这就要求学科的知识一定要是完整的、系统的,这样才能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高校“课程思政”的推广,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品质,让其成为自生的一种素养和能力。比如在介绍某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时,不仅要介绍其在这领域的优秀成果,也要介绍其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他们无私奉献祖国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传承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故多学科的统筹规划有效的整合高校育人资源,推动了各学科的协调发展,为积极打造新的教育格局提供了动力。[5]

3、呈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它的提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体验,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注,各教育部门、学校和学者们就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深入探讨,但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大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不成正比,全面育人的效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课程思政”旨在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进行,不拘泥于各专业课的学习,将思政理念融入到个学科之中,让学科更具有深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逐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改革模式,尚在起步阶段,要始终坚持因时而异,让“课程思政”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影响“课程思政”改革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大环境以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关键性因素,充分发动教师的参与,对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办学方向和办学宗旨的问题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性问题,一个国家的本土文化和历史国情决定这个国家的教育是朝哪个方向发展的。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独有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路线。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文社科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课程思政“亦是如此,因此要想建设好”课程思政“关键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人文社科学说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绽放出人文学科独特的魅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思想,是“课程思政”的血肉、源泉。不能撇开马克思主义空谈”课程思政“,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明智的。因此每个学科都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各个学科的建设之中,真正体现按照“中国特色”来办学。

2、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结合,构建“大思政”格局

建设好“课程思政”,主流思想是关键,随着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主流的声音扎根于广大师生心中,人文社科处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前言阵地,更要发挥好其前言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单单是我们一门普通的必修课,它作为人文社科的代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显性的主导作用,它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其他学科作为隐性教育的课程,除了在镇守好自己的阵地外,也要发挥育人的作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认真贯彻落实“育新人”的时代使命,努力构建”大思政“的格局。[6]

3、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亦称为思想教育或者思想工作。教师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主体,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媒介,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但作为一名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带头人,首先,传道者自己要信道、明道,在任何场合,要坚定维护党的执政,传播先进的文化,要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刻关注国家时政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其次,要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修养,这样才能做学生的榜樣。[7]再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要提高自己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课堂上老师所展示的知识和视野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所以说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高校要完成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使命,首先要坚持好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其次就要利用好课堂,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发挥各学科之间相互协调的作用。最后要发挥好教师的领头作用,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总的来说,"课程思政"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我们共同推进"课程思政"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张铨洲等.课程思政得价值意蕴及引导策略[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9(1)63.

[3] 敖组辉等.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99(3)129.

[4] 陈定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分析[J].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2011.385(5)43-44.

[5] 黄群芳等.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3)25-26.

[6] 宫维明.“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67-69.

[7]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作者简介】

王 荟(1991—)女,安徽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高职顶岗实践课“课程思政创新”管理实效初探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