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实践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2019-11-08桑延海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实践论毛泽东马克思主义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阐释了毛泽东《实践论》蕴含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论方法等社会科学方法。

【关键词】 毛泽东;《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研究和学习社会科学方法论,不论是对社会工作还是对学术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方法论,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辩证逻辑为思维原则而形成的一系列方法论。《实践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7月写的一篇极富创新性的哲学著作。毛泽东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为核心,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的基本原理。该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全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論方法等社会科学方法。因此,分析《实践论》蕴含的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社会科学方法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建立在新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唯物主义哲学对于传统哲学的一些难题,如本体论难题和认识论难题,有着新的认识和理解,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1、本体论根源

本体论,是哲学史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人作为现实的感性的存在,但是人的理性却要追问统摄世界的终极存在、解释世界的终极真理和评判世界的终极价值。在传统形式逻辑体系之上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将世界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这种线性思维解决不了比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黑格尔建立的精神辩证法则更多地注重精神的思辨“劳动”,成为了人类思想史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建立在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本体论认为占有绝对的幻想的真理,同时又为人们在实践本性和思维奔行基础上的本体论保留了余地。

2、认识论根源

认识论,是关于人能否认识世界,以及人如何认识世界的理论。关于“人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哲学史上大致有两种观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者认为,人的思维能够认识世界,人的主观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客观实在性;而不可知论者认为,客观世界是不能够被人的主观思维所把握的,人们无法掌握真理。关于“如何认识世界”问题,哲学史也有两种基本观点: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在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表现的最为明显。唯理论认为,我们认识世界靠的就是我们先天所固有的理性分析能力;而经验论者认为,我们认识世界靠的是理性的综合能力。但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不是综合或分析的单向度的活动,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个过程。

3、实践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直面现实的感性世界的,而且直面问题本身,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这主要是由于其客观物质的、自觉能动的、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感性的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是解决人与世界矛盾的活动,因而具有感性的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之所以成为专属于人的活动,人与别与动物的标志,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像动物一样被动受动的,而是自觉能动的。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与世界相互作用;而且人在与世界相互作用,就在生成着社会关系。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实践活动根本上也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二、毛泽东《实践论》蕴含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1、矛盾分析法

矛盾一词本身包含着对立统一性,而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论。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理解与分析。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社会现象,看成是由普遍存在的矛盾所连接起来并推动其发展的现象,同时要考察社会现象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同时,矛盾分析法还要求我们要在由普遍矛盾之网所构成的社会现象中找出主要矛盾,并且在主要矛盾中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现象的本质,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决定了矛盾的主要抓手。最后,还需要充分分析矛盾转换的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深刻领会质量互变规律在社会矛盾转变过程中的表现。

毛泽东的《实践论》集中讨论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认识论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辩证法的问题,而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分析法。《实践论》提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本质在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根本任务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实践则构成了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认识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实践辩证法来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实践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的,客观的物质世界的直接现存状态并不能满足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意识。所以,就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处理好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马克思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2]正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观与客观的相互矛盾作用,促进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发展。所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就是一个普遍矛盾的关系。

2、阶级分析法

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分析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确地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3]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把握历史进程的线索这一点,是学者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我们的实践活动不仅仅包括我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活动,而且包括了交往、阶级斗争、改革、革命等多方面的形式。而且“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下打上阶级的烙印。”[4]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既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结果。而在阶级社会里,人又是划分为阶级的。毛泽东的《实践论》充分的利用了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阶级分析法进行论述。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实践活动都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不免打上阶级的烙印。而人类社会多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且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阶级的产物,如果不以阶级分析法进行分析,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历史逻辑的混乱。毛泽东《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著作,而马克思主义根本上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又是以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产阶级的结果。所以,在社会主义中国,分析社会想象要以阶级分析法为重要的方法,而且要自觉地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

3、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坚持以实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活动为逻辑起点,建立起了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指导者无产阶级不断地进行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实践,是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的认识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是要坚持以实践活动为基本原则,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思考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验证和发展理论知识、理论思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的了解自然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5]人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同外部客观世界的直接现存状态之间的矛盾必须进行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的产生出人们所必需的物质生产资料、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关系以及人自己的主观意识,实践是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思想的基础。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还自觉地对现实世界的理论化。一旦形成对现实世界的理论,就需要我们充分地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的特殊性进行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理论实践能力,即将理论合理恰当地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验证和发展我们的理论知识。

4、过程论方法

“过程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过程”指的是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是有始有终的,这一过程不会被下一个过程所代替也不会永续存在,同时也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是无始无终的。

过程论是对于传统的机械论的超越。传统的机械论,以单向度的線性思维为基本特征,以追求理论思维的至上性和现实生产的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特征。一旦追问其本源,其往往归之于上帝。其不了解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矛盾之网,所以无法解决现实生活的许多问题。过程论则将世界置于普遍联系和永和发展的过程当中的;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而也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尤其对于认识论的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之做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6]这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所以,人的认识活动也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必须以过程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这样才能使得以往认为是不可能的社会现象变的可理解。过程性思维,是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必备的思维方式。

过程论要求民众历史的发展的看待事物,整个客观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意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所以,既要看到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也要看到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和变化的主观世界,更要看到在主、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反过来对实践活动所提出的变革的要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发展与实际相结合。

三、结语

社会科学是以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这就要求民众必须坚持一定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而民众研究社会现象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等,就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毛泽东创作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著作,其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主要包括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论方法等,这对民众分析社会现象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注 释】

[1][4][5][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桑延海(1991.12—)男,汉族,甘肃武威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从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论毛泽东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毛泽东:《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知行合一”与《实践论》中的认识方法问题探析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