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类专业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柔性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9-11-07张丽彩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一专多能应用型

张丽彩

摘要:文章在调研新形势下交通行业的需求,总结现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交通类专业“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柔性培养进行分析,探讨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实施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团队一体化师资队伍,实现“一岗多能”人才培养目标,为交通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一专多能;应用型;柔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6-0152-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进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为着力点、积极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时期。在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包括交通行業在内的许多行业均提出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的基本思路和减员增效的实效举措。行业发展趋势及产业结构转型,对于本科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满足专业人才“一岗多能”这一现实要求,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新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沿用按技术领域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该模式适合培养高精尖理论创新型人才,不适合“一岗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面向交通行业,以柔性培养“一专多能”的教育理念,探索交通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新的培养方式。

二、研究回顾

许多国内高校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郑建湖指出,由于交通运输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提出综合性要求。马驷提出,交通专业实践教学应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柳伍生提出,要形成行业、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综合现有研究发现,目前关于交通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方面都有研究,但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的发展形势。本文将围绕新形势下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研究。

三、人才培养对策探索

1.制定交通类专业“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交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交通企业减员增效、本科教育规模等宏观形势,以及交通行业本科人才工程实践型的培养规格、用人单位“一岗多能”的现实标准等趋势,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通过“宽口径”的方式,确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目标。

2.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规划和课程体系构建。利用与交通行业企业“产研用”的先决优势,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早接触、早介入和早规划。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规划和课程体系构建,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此外,联合建立校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培养基地,以真正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即校企技术专家相互合作,大型科研实验设备、行业工程数据等资源相互开发,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特色资源。

3.课程设置学科交叉,柔性融合。以“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校企联合共同参与构建以交通运输课程为主,交通设备应用、交通控制、交通安全、运输组织等学科主干课相互交叉渗透和优化融合的柔性课程体系,促进交通专业和岗位专项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人文教育、艺术通识教育、科技大赛、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实现“用人”与“育人”的无缝对接,突破学科壁垒,实现“能”的延伸。

4.构建“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多渠道融合经费建设实验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学生科协,拓展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四层次八模块”功能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基础操作性、工程认识性、综合应用性和创新设计性四个层次,以及军训、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八个模块。优化实践教学过程的顶层设计:强化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知识学习、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这一纵向过程,实践教学、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等横向交互环节,利用实践平台和教学方法,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和递推,形成培养工程创新能力的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

5.建设团队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组建科研团队、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和学生指导团队,将这三支团队有机融合;研究教师的双师型培养,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水平,丰富理论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指导水平,实现指导服务教学,研究反哺教学和指导的良性互动,保障教师所教知识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四、人才培养实践

1.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行业、企业实地考察,咨询相关专家,论证、研讨“行业需求导向”的人才构成和“行业能力导向”的能力构成,结合本校人才培养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2.校企多方协同内涵互动,学科交叉柔性融合。课程设置方面,打破“打通基础,分段培养”的常规课程设置方式,构建在优化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补充其他相关学科专业骨干课的课程设置体系,即构建核心课程培养结构。人才培养的柔性化,通过校内校外资源的协同和校内多学科的协同,以交通类课程为主,相关学科主干课交叉渗透,人文、社会、艺术、文化活动相融合,校企联合根据用人需要制订培养方案,课程进行菜单式设置,学生根据培养方案结合兴趣进行选课等。

3.工程实践模拟,构建功能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过程要突出以工程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采用工程实践模拟和校内外并举的方式。建设校内实验平台深化实践教学内涵,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实践教学外延。内外并举,将学生送出去,接受校外基地工程实践指导。把工程问题请进来,与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有机结合,真题真做。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使学生较早感受工程环境,接触工程问题,着实提高学生对工程的适应性。实践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4.建设师资队伍科研、教学、工程实践指导团队,相互促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科研团队吸纳青年教师参与教科研项目和交通及相关企业的横向课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变化;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如传授切磋教学经验,鼓励参加高水平的教学和学术会议,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能力;工程实践指导团队派送专业教师到交通及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实现校企双导师优势互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将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指导团队有机融合,形成胜任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五、结论

本研究面向交通行业,提出立足“一专”、重视“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途径,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现实需求,以期培养现代交通运输环境下扎实具备交通运输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系统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良好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多能”人才。

猜你喜欢

一专多能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演员一专多能促进戏曲发展
浅谈中职体育教师如何有效向高职教师转型
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打造“一专多能”复合型村(社)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