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优质护理对痛风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11-07孙珍秀王玉华
孙珍秀,王玉华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0 引言
痛风属代谢异常性疾病范畴,机体内尿酸过量致排泄不良后可形成高血尿酸,进而诱发该病[1]。临床中认为,痛风的发病与饮食之间关系密切,结合近几年来临床接诊情况可发现,喜食高嘌呤类食物或核酸含量丰富食物的患者患有痛风的几率会显著增高[2-3]。本研究主要探讨痛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后对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接收的58例痛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29例接受接受优质护理,对照组29 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中,男26 例,女3 例,年龄35~60 岁,平均(47.5±12.5)岁;对照组中,男25 例,女4 例,年龄34~63 岁,平均(48.5±14.5)岁。统计学分析两组资料,可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流程遵循院内相关规定。
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包括:①健康教育:院内成立健康教育小组,集中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通过印发宣传册、口头讲解等途径介绍痛风疾病相关知识;制作适用于不同文化层次的手册下发至患者及家属,对其进行语言健康教育,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增强其对疾病的认知;通过微信平台等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延续性健康指导。②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即行心理测试,掌握患者情绪变化,理解其心理想法,并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认真对待患者的主诉,与患者引起共鸣,从而使其找到宣泄的突破口;或通过播放音乐、组织活动等方式对患者加以引导,给予一定鼓励,使其感受到被关怀;同时可对患者详细介绍优质护理的流程、注意事项、优势等,减轻其心理负担。③用药指导:告知患者相关药物药理机制、服用方式、注意事项、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方法等,同时嘱患者遵从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④饮食控制:告知患者禁止饮酒,并给予低嘌呤、低热量、低脂肪膳食,严格计算各成分需求量,热量每日摄取量1500~1800 kcal,脂肪每日摄取量低于50 g,嘌呤每日摄取量低于150 mg[4];制定饮食方案,并严格要求本院营养食堂以及配餐工作人员,按照营养食堂所提供的膳食要求为患者住院期间合理配餐。
1.3 观察指标
血尿酸: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1 个月时分别测定血尿酸水平。
疼痛程度级生活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价护理前后疼痛程度,满分10 分,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轻微;同时针对SF-36 生活质量评价量表[6]进行改良,评价护理前后生活质量,选取3 个维度进行评价,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计算生活质量总评分,满分25 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尿酸水平对比
表1 中观察组护理后血尿酸水平较对照组与护理前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尿酸水平对比(±s,μmol/L)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尿酸水平对比(±s,μmol/L)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 评分、SF-36 评分对比
表2 中观察组护理后VAS 评分较对照组与护理前降低,SF-36 评分较对照组与护理前显著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国内外研究证实,引发痛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体内的酸质体液,患者发病后痛风发作部位一般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症[7]。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 评分、SF-36 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 评分、SF-36 评分对比(±s,分)
在护理中通过健康教育可加大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间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心理护理可帮助患者缓解负性情绪,间接降低疼痛感。饮食干预通过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并对患者加以要求,可有效降低脂肪、嘌呤等物质的摄入,保持患者体内血尿酸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可改善痛风患者的预后。并且徐帅领[8]学者研究中曾提出,饮食干预可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情况调整膳食结构,遵循了合理控制热量、嘌呤、脂肪摄入的原则,对膳食进行分型,可减少尿酸的形成,促进机体内尿酸盐的排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血尿酸水平较对照组与护理前均显著降低,与杨龙娜等[9]学者研究结果一致。并且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VAS 评分较对照组与护理前显著降低,且SF-36 评分较对照组与护理前显著提高,符合赵瑞丽等[10]学者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痛风患者临床护理中可实施优质护理,效果确切且预后价值显著,对于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来说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