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分析

2019-11-07苏启文陈文荣

医药前沿 2019年27期
关键词:硬化性内径颈动脉

苏启文 陈文荣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 广东 佛山 528325)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由于颈部动脉硬化造成的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血管发生粥样性硬化病变引发的血管腔狭窄、堵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人体缺氧的心脏病。两者之间的直接关系是都因粥样性硬化引发的血管腔窄小导致供血不畅[1]。本文通过超声检测分析对比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组,其平均年龄为(64.3±6.9)岁,其中男性116例女性84例,另选取20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比组,其平均年龄为(64.7±6.6)岁,其中男性114例女性86例。两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均采用动脉超声检查,将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控制在11.0至13.0MHZ,由医师按颈部血管检查标准对其进行内中膜厚度、内径、淤血斑块的扫查。其中内中膜测量总动脉远端分叉、内动脉起始部,以此测量内膜内表面至中膜外表面的垂直距离;内径主要测量血管腔内最大内径;斑块测量以>1.5mm为标准确定是否有血瘀斑块形成。

1.3 观察指标

研究组与对比组的内中膜厚度、血瘀斑块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彩普勒超声检测,研究组的内中膜厚度厚于对比组、淤血斑块多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两组超声检测指标对比[n(%)]

3.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就是动脉出现粥样性硬化引发的血管腔狭窄和阻塞,从而导致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的一种心脏病[2]。引发这种硬化性心脏病主要有可变和不可变两种因素。可变因素有一些较为常见的高血压、人体胆固醇总量过高或脂蛋白胆固醇过高以及甘油三酯过高和过低引起的血脂异常、肥胖症、糖尿病、吸烟过多、饮食无规律、饮酒过量等,此类因素存在可避性。此外不可辨因素主要是年龄以及血脉遗传等,此类因素所引发的粥样性硬化心脏病存在潜伏期,不易被发现且会急性发生,具有不可抗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最主要的症状在胸部阵痛。因其可变因素诱发患者出现急性心绞痛、呼吸不畅等,这种病症会从胸骨或心前区开始,向四肢蔓延。而其时常会伴随着乳头肌功能失调、栓塞、心室壁瘤等并发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有非炎症特性,病变后会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从而导致血管腔变窄,最终会导致脑血液循环不畅以致脑卒。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病因素可分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症状性主要体现在短暂性脑缺血和缺血性脑卒,短暂性脑缺血主要表现在患者肢体、失明、失声等,一般在病发后能够短时间恢复。而缺血性脑卒会使患者产生肢体麻木、感官下降甚至昏迷等症状,这类症状一般能够及时发现。而无症状性主要会引发患者昏厥头痛等症状,且无明显临床表现,使得疾病不能及时发现医治。

针对本次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采用的传统方法是B超探测。其原理是运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当遇到人体组织时会反馈回一段波,而将反馈回来的波纹进行绘图成像就是B超。其特点是检测方式对于人体无害、对患者不会造成二次伤害且患者无疼痛感。但其缺点在于穿透力较弱,对于人体骨胳、脏内等疾病难以检测,从而增加了医师对病症判断难度。

本次通过运用彩超对两组人员的内中膜厚度、内径、淤血斑块进行了扫查,得出数据研究组颈动脉与冠状动脉内中膜厚度、淤血块的发生率远高于对比组(P<0.05),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1%伴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一般会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太多会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猜你喜欢

硬化性内径颈动脉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