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随文习作的有效性训练
2019-11-05郭群娟
郭群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细品感悟文本”来体会阅读的语言美;以“读写一体训练”来强化阅读和习作的深度融合,通过巧搭桥、多维度、深层次的读写结合的方式,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随文习作;训练;读写实践;下水文
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经历大量的读写实践。教科书中文本皆是优秀文学作品,是名家经典,选材、立意、构段、语句……都具有学习借鉴价值。教师可通过随文习作练笔,让学生始终驻留在习作的思考与练习经验中,从字、词、句逐渐走向篇章,促使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一、精选经典文本,让学生细品感悟
古人云:“若不仰范前贤,何以贻厥后来!”意为,不模仿借鉴,就不会有新的发展。语文教材篇篇经典,写作风格突出。教师要把阅读与习作紧紧联系在一起,要有习作意识,从“写”的角度解读文本,透过文字参透表达之道。以此为立足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吸收范例的相似因素與有用经验,打好发挥创造性写作的基础。
(一)指向经典,读写训练
优秀作品皆有独具匠心之处,或是言语表达,或是篇章布局,或是构思立意,这便是文本的最大价值。挖掘文本经典之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与片段训练,能形成“读写一体”的有效训练。
如林海音的《窃读记》中的独白式心理描写实在典型,与学生习作中常见的“想”“思考”之类的提示性心理描写不同,它更显自然流畅,从“急切找书”到“祈祷下雨”,作者把对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以及快乐与惧怕的复杂滋味写得淋漓尽致。同时,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样,《学会看病》也有独白式心理描写,与《窃读记》相比,描写更富层次感。作者连续写了几种心理状态:后悔心软—自责担心—勇气回升。前者通过人物活动穿插心理活动,后者连续描写,块状饱满撑起文章半壁江山。
接下来进行针对性的片段随文练笔,教师活用这些文本资源,聚焦名家作品的文笔中某个特定的经典表达特色,并结合学段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对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将大有裨益。
(二)解读布局,整体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状物、叙事、写人作品偏多。但一些文章文体界限模糊,或包含其中,却不够典型,或是一种类型,教材没有明显范例。教师需要对现有的范例进行增删补改,赋予另类的解读和创意模仿,切实解决学生日常习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习作题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教学中,从习作角度去观照,发现文章整体记叙为:耳闻、目睹、立志。前者是后两者的因,促使人物活动的进行。后两者是前者的延续,人物情感由疑惑渐渐转为坚定,特别适合“质疑文”的结构搭建。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聚集“耳闻”,讨论明确此部分为对话引出质疑:为何中华不振。再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百科,延伸出文章还可以通过心理描写等来质疑的结论。而后伴随着阅读活动的流动,渐渐明确“目睹”为解疑:中华不振的原因。“立志”为理解的升华:如何使中华振兴。
以此教师通过分享和开放性对话,让学生来确定此类型文章的谋篇布局:生疑—探究—升疑—升华。让学生有了习作的框架,从而达成阅读和习作深度融合。
(三)品味文海,特色训练
很多文学作品有其主要的习作价值取向,而且往往又有学段的考虑。中年级的习作教学着重写景技能的传授,以及点面结合、分方面展开描写等写法。高年级的随文习作训练则更多倾向于顺序意识、以动衬静,联想与想象等文学性更强,写法相对复杂。这些训练点有意识地随学段安排呈现,但也有旁枝末节的精彩相对独立地存在着。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训练点,教师不妨把它作为一个点来增加特色训练。
如《少年闰土》的开头实在精彩,烘托人物出场、勾画人物形象、设置诱人悬念、埋下照应伏笔。短短几行如此精妙,可把此段作为阅读分析的点,紧扣其出色的画面感来仿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读,紧扣“环境、人物”两方面来写。环境为夜晚的沙地,人物重写年龄、外貌动作。二者相融,一个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呼之欲出。
看,一位学生写爱读书的爷爷:天微微地亮了,田间的庄稼仍蜷缩着身子沉浸在睡梦中。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已戴着老花镜,埋首于一本厚厚的书中。风儿在他耳边轻轻吟唱,他却浑然不知。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紧扣学生的学段特点,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探询习作技巧的不足,确定其可延伸处,从教材中挖掘习作因素,最大化发挥教材文本的功能。使读写实践得到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巧妙搭建桥梁,让学生勤练乐写
吕叔湘先生曾说:“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就是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在学生充分品悟文章的妙处后,要及时练习巩固习作认知。但这个过程并不是无痕接缝的,学生真正动笔仍会遇到困难与障碍。教师要巧妙搭建起认识与实践的桥梁,灵活地抓住一些机会和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乐写勤练,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一)下水文,为选材指路
“生活处处皆文章”,但学生执笔四顾,却茫茫然,不知如何找切入点。“写什么”是学生习作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现习作线索,是例文理解后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教师此时的导向训练要杜绝生硬讲述,这样可以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作用,适时撰写“下水文”,让自己的选材为学生的习作指路。
如《窃读记》一课中,引导学生品“独白式心理描写”的妙处,让学生仿写。发现很多学生咬笔杆,不懂心理描写要先落实到事件中。笔者借用前天发生在班上的一件事来写下水文,那天,我叫一个背诵糟糕的同学到我身边补背,他非常紧张,这紧张的心情便可以作为独白式心理写作的切入点。我以那位同学自居,从心理着手,细致描写了当时困窘、紧绷、放松的心情变化,并当堂朗读给学生听。告诉他们:“像这样的小事,只要有心情波动的都可以写,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可以用呢?”一石激起万重浪,学生纷纷支着,如上课快迟到了,考试成绩出来了,收到礼物高兴,和朋友吵架……解决了选材问题,有了教师下水文的铺垫,学生们就写得兴趣盎然,读写结合效果自然就比较理想。
下水文,既是教师的敏锐选材与文笔的再创造,又是课例的灵动再现。顿时学生有了素材意识,学会在众多题材中如何抓住主人公的动作、神态、心理等重点描写,对学生写作欲望刺激非常强烈。通过经常设置这种“模仿写”的实践训练,可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合作写,促表达提升
在随文练笔中,有的是片段的借鉴,有的是整体类型或结构的移植,写的片段有长有短。较长的语段有时也可以采用“生生”合作写的方式,让学生明白篇章的构成方式,对过渡之法亦有涉及。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是对类型文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创设“秋天的落叶”情境让学生仿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师生归纳,把文章框架定为:目睹落叶时情态(摹景),疑惑落叶(心理),询问落叶原因(对话),追根求源(动作,心理),小组组员分块描写,再凑零为整。学生在这样的合作中,要讨论如何使文风协调;如何过渡自然;如何适当删减补充,以突出重点。大到整体布局,小到描写妥帖都得契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相互修改,把拖沓变成精练,把干巴变成细腻。
通过这种独具匠心的“合作写”的方式,学生不仅懂得如何为作文搭框架、列题纲,还懂得在表达中突出一些细节,不断开创习作的整体感知,有助于综合习作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重分析,辨文章主次
俗话说,素材是内容,构思是形式,我们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文章构思能力,聚焦“言之有序”。小学教材中文学题材居多,也有议论性的文章,从习作角度去考查,了解论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严谨。再让学生课后练笔,“功夫不负有心人”,似乎水到渠成,其实不尽如此,关键是分析文章主次的关系。
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它结构严谨,证据得当。笔者曾见一示范课例,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非常到位。教师在分析方法上下足功夫,具体归纳为:①诠释论点,即“何为真理,一百个问号之后何意?”②事例典型在何處,为何用三个事例?③论点与论据的叙写有何关系?在第三点中教师引导尤其精彩。她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典型事例的描写共同点: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到真理。再让学生思考和分析几个问题:①如果按一般的叙述方式,事例描写重点在哪?②放在这篇文章事例描写重点在哪?通过比较阅读,明确:按一般思路把“探究过程”写得详细,而此文则详写“发现问题”,探究过程只用“反复实验,许多实验”类似词语一带而过。这是为什么?再观论点,恍然大悟:论据的呈现必须要紧扣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非反复研究之后。领会后,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练笔。又引学生反复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诠释“功夫”和“有心人”的意义。再以一篇“学篮球”为题的随文习作,反复辩证“有心人”,通过反复讨论分析,学生写起来难度降低,也锻炼了审题能力。
总之,教师在分析品悟时不能只留在文本中,学生所写的主题有难度,还得二次领悟理解。把写作的难点透彻突破,反复辩证,教师搭桥引线,降低写作的难度,学生才能做到乐写,真正达成阅读和习作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周艳红.搭建支架,随文微习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J].新课程(小学版),2019(4):44.
[2]何东魁.浅谈当代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随文习作[J].新课程(中旬刊),2017(11):45.
[3]于 水.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学实践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2018(11):23.
[4]陈明英.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随文习作之我见[J].科学咨询,2016(1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