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 打造活力课堂
2019-11-04李卉婷范玉龙
李卉婷 范玉龙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助于激励学生,寓教于乐。采访活动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学习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时事解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在翻转课堂的角色体验中,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培养了政治思维,增强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家国情怀,有助于全面提高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角色转换;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0/23-0051-03
笔者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七年级学生比较活跃,八年级活跃度降低,到了九年级只听不答,课堂如一潭死水。有的老师把原因归结为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的老师觉得原因在于教材内容的深度和难度,笔者认为是教师教学价值观所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资金投入,网络教学、云资源平台、希沃白板、智慧教室等现代教学设备几乎惠及了城乡的每一所中小学,很多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现代教具,反而形成了先进教学设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协调。因为一部分教师更注重的是“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尤其是九年级,面临中考,教师更觉得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会影响到教学进度和知识的系统化,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以PPT这种现代手段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师一言堂”,这样的课堂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教师花费较大的气力却不会有太大的成效。教育现状困惑着许多一线教师,每位教师都期待找到一个师生和谐、快乐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模式。
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新基础教育宗旨”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新基础教育”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为此笔者做了以下的探索:
一、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展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的多少(平均学习保持率):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最熟悉最常见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落后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是法治教育专册,理论性强,法律术语多,教师普遍反映难度大,不好教。拿到教材以后,笔者带领学生按照目录把教材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下,告诉他们这册书主要由自主学习和交流完成,觉得难的内容可由教师帮助“代讲”,他们很爽快地挑选出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于是师生达成一致,学习进度定为第二、第四、第一、第三单元(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二单元讲的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教师的帮助下,课代表把教材内容分到每一个小组(本班共七个小组),先由各小组组员共同研究教材,然后在小组成员内部也做了明确分工,如:技术员负责PPT制作,资料员负责收集和本课有关的素材,小组长负责组织督促进度,讲解员负责为同学们讲解有关本小组负责教学内容,然后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每个小组的讲解员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去组织课堂,并能像教师一样和其他小组成员互动,可喜的是他们不但能对同学提出“你认为宪法正在保障我们哪些权利?”“我们能不能为所欲为地使用我们的权利”等问题,还能够把“中船重工原总经理涉嫌受贿滥用职权被逮捕”“网络谣言”“酒驾”等事件和教材内容联系在一起,虽然分析有些稚嫩,言语还不够规范,但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信、智慧和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教”的角色,而是帮助者、交流对象;学生不再是“听”的角色,而是参与者、研究者、表达者和分享者。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无数个亮点汇聚到一起,在课堂中燃烧,整个课堂也便在同学们的一次次成功、一份份自信、一回回期待中愉快地度过。
二、精心设计,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有一位睿智的老师这样说过:“有些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课却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更有吸引力,做为一名教师,如果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游戏,还愁孩子们不愿意学习吗?”所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互动环节。
如:笔者在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建设美丽中国”的教学中,先是让“班级小记者”进行现场采访,采访内容是“目前哪些资源和环境问题影响了您的生活?”因为是学生间交流,谈话轻松自然,通过采访得出“停电、雾霾、煤气中毒、气候干燥、道路交通不便、垃圾亂倒堵住了道路、噪音困扰、菜站的气味”等结论;第二个环节是小组对抗“原因解密”——用抢答的形式,说得多而准确的小组获胜,同学们求胜心切,积极抢答,如“资源浪费”“资源短缺”“环境资源意识的淡薄”“国家治理力度”“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开发的影响”等等,最后教师引导这一系列的原因是人类造成的;第三个环节是环境小组播放《大气层消失》的片段,并由他们开启“翻转课堂”,把全班同学分成个人,企业,国家,社会四大组,提出目前各部门存在的问题,并明确自己的责任,在这个环节同学们都很严肃,通过思考,讨论和发言达成共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各尽其责,违责必究。在这个严肃的话题中本课接近尾声,最后一个环节是倡导公民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设计一条标语。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励学生,有助于寓教于乐。在采访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组学习的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时事解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在翻转课堂的角色体验中,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培养了政治思维,增强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家国情怀,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三、有效激励,打造学生成长的殿堂
为了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小组合作量化评价和利用班级优化软件对学生进行个体表现评价相结合。
对小组活动的量化评价。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量化评价是不可或缺的课堂结构形式和有效措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重视利用小组量化评价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行小组量化评价的具体做法是,本着自愿互助的原则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不少于4人,不多于6人。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对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予以记录,一节课结束,统计每组同学表现的次数,并在班级壁报上张贴公示,起到激励鞭策的作用,并记录在班级优化软件上,为月总结和学期总结提供数据。
通过采取这些做法,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点燃了学生不服输的青春火焰,给学生成长带来了契机。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笔者认为,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学习,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追求生命的意义,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共同获得成长的殿堂,这就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八声.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09,(02):73~74.
[2]宋秉儒.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评价探究[J].新课程,2009,(01):75~76.
[3]孙培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