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去繁琐 相“约”思维

2019-11-04李小强

关键词:教师语言课堂问题教学环节

摘   要:数学课堂应该是追求简约的课堂。简约设计教学环节,才能让课堂教学清晰可见;简约设计教学问题,才能让核心问题提领教学;简约设计教师语言,才能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立足简约教学环节的基础,凝练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减少教师的语言输出,以引导学生深度地思考,提升数学思维品质。这样的课堂才是“学为中心”的课堂,才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宽与深化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约课堂;教学环节;课堂问题;教师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9/22-0049-04

谈及数学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是,“一个人学习数学之后,即便这个人未来从事的工作和数学无关,也应当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促成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教学尝试,提出了简约课堂的教学理念,立足简约教学环节的基础,凝练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减少教师的语言输出,以引导学生深度地思考,提升其数学思维品质。

一、简约设计教学环节,让课堂教学清晰可见

在实际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教学中,教师为了让数学课上的更精彩,会设计诸多细致的课堂教学环节或活动,整节课按部就班的围绕着预设的环节或活动开展教学,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但是静下来思考,这样的课堂能给學生思维带来有效的提升么?

以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一)”为例。本节课的目标有两点,一是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二是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基于科学中水的三态变化,我们创设了“水结成冰”的生活情境,并鼓励学生结合百分数自己提出问题: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之后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了约百分之几?随后,引导他们理解题意、深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事实上,当教师相信学生并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利用直观的线段图给出充足的解释与说明。

第二,引出矛盾,辩证思考促使学生内化知识。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顺势引出问题: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11.1%,也就是说原来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约减少了11.1%?这时,班级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我们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继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通过运算解决了矛盾,还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基准量的变化,并由此得到计算“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问题的一般方案,即增加(或减少)的量除以基准量,让知识进一步得以内化。

如上的教学环节设计达成了课堂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简约了环节的设计,不仅让课堂教学更加清晰、明了,也将教师解放了出来,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学情变化,便于随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也能使得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去充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内化知识。

二、简约设计教学问题,让核心问题提领教学

思维的起点在于问题。好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领课堂教学不断深入,促使学生更深度地思考问题。问题不当也会使课堂走入误区,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出繁多琐碎的问题,试想这样的课堂问题如何能有效?如何促使学生深度地参与思考?好的教学问题我们认为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一)核心问题是有深度的好问题

好问题具有深度指向性,能引导学生逐步达成学习目的。具有一定深度价值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在认同与反思中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所以,好问题能使学生静得下来,钻得进去,用自己的思维拨开迷雾。

以四年级数学“认识条形统计图”为例。我们按照班级42名同学的生日,绘制了“401班学生的生日季节统计图”(图1)。依据条形的长短,可以清楚地看到401班夏季过生日的同学人数最多。我们提出了“夏季过生日的具体有多少人?说一说你的想法”这样一个问题。

生1:我想夏季过生日的同学应该是16人,因为(一直未说出)……

师:想的没错,就是16人,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2:因为夏季占了5格又多出了约1/3格,所以应该是3×5+1=16。(大部分同学点了点头)

师:你这叫先入为主。在你心里是不是已经认为纵轴的1格就是代表3个人,所以才有这样的结果?但实际我们还并不知道这1格代表几个人。

(生2点了点头,坐下了)

生3:老师,我们可以这样想:假如纵轴的1格表示1人,但条形统计图中夏季的上方不满1格,人不可能有半个人,所以1格不能表示1人;假如1格表示2人,那么每1格应该都是平均分,但夏季的上方的那1格显然不是平均分的,所以也不对;再假如这1格表示3人,夏季上方的1格好像刚好约占1/3,所以我认为纵轴的1格就是代表3个人,夏季过生日的同学就是16人。

师:哦,按照你的思路老师这样想,你听听对吗?假设纵轴1格表示9人,夏季最上面1格约占了1/3,就是3人,还有5个满格是45人,这样夏季过生日的同学就是45+3=48人了,但 401班有这么多的同学吗?

(生3摇摇头)

生4:在统计图中,夏季上方的1/3格和冬季上方的2/3格能拼成1个满格,这样就一共有14个满格,我们班共有42人,用42除以14就是1格的人数了,所以纵轴1格表示3人。

师:太精彩了。

设计思考:如果只有“哪个季节过生日人数最多?”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就失去了探索的积极性。为此,我们结合“1格代表多少个单位”的思考,设计了“夏季过生日的有多少人?”学生显然不可能直接知道401班夏季过生日的具体人数,这就促使他们必须进行深入地思考或交流。所以,有的学生通过直观感觉进行猜测,有的学生利用“假设——矛盾”的论证法进行思考,最终在联系实际(401学生总人数)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建立了纵轴“1格代表3个单位”的统一认识,解決了问题,更是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核心问题是有宽度的好问题

课堂中所设计的问题指向性太明确或者方法太专一,无形之中也就让学生的思维更固化或者更单一。好问题也应该是开放性的、有宽度的核心问题,这样更益于学生不断探索,在寻找更合适的方案中优化思维,提高自身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以五年级“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我们构建了李老师家客厅地面(图2)铺木地板的情境,提出核心问题“你能帮老师算出需要购买多大面积的木地板吗?”引导学生进行“画一画”的活动,并思考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

生1:我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沿这条线将这个组合图形分成1个正方形和1个长方形(图3-1);第二种是沿这条线把它分成了2个长方形(图3-2),分别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加一起就可以了。

生2:我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沿这条线将它分成2个梯形(图3-3)。

师:同学们的解决方案可真多呀,看来你们都进行了认真地思考。我刚才看到还有一些更巧妙的方案,请他们也来说一说。

生3:请大家看,我是这样做的(图3-5),给它补1个正方形后变成了1个大的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减去正方形面积就可以了。

师:大家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

生:很好,它把不规则的图形变得规则了。

师:嗯,老师很喜欢“规则”这个词,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不规则图形,什么又是规则图形呢?

生4:组合图形就是不规则的,基本图形就是规则的。

师:(提议给他掌声)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5:(图3-4)我是沿着这条线把原图分成了2个长方形,正好它们的宽是相等的,所以,我再把上面的长方形移到下面这个长方形的右边,拼成了1个大的长方形。

师:我真敬佩你大胆尝试的创新精神,非常巧妙,而且计算简单。

师:可是,如果题目中不是6cm,而是7cm,这个方案可行吗?

生:我认为不能用了,那样分成的2个长方形宽不一样了,也就不能拼成1个大长方形了。

师:非常好,你的观察很准确。这告诉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根据题目的条件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案,可不能死搬硬套哦。

师:老师也有一个方案(图3-6),你们看看,可行吗?

生6:(上台展示)可以,您是想将下面这小三角形剪下来,移上去,把原图变成了一个直角梯形。

师:太棒了,你一下就点中了方案的关键。

设计思考:如果一个问题,只让学生利用一种解决办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形成定势,也懒于更深入地思考。这节课的情境问题设计非常简约,目的不在于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挑战。教学中,很多学生是能够利用四至五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而且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思考过程,基本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再加上教师提供的解决方案,更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

好问题就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就是有深度也有宽度的好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领课堂教学,规范教师的问题意识,同时,在师生的思辨中衍生出更多的生成性问题,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与提升,使其真正思考。

三、简约设计教师语言,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教师的角色定位已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或合作者,也就是说,课堂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那么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自信地站在课堂的中央呢?为了达到这样的转变,有一些学校严格分配教师在课堂的参与时间,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课堂时间的占有量只是侧面体现谁位于主体地位,并不是最核心的表现,关键在于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教师不说话或者少说话。我们都清楚,传统课堂中,教师在课堂就是不停讲话,或是讲解习题、或是分享经验、或是总结规律等等,总是以更多的“说”体现教师的存在。所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应该从教师的课堂语言入手,简约教师的课堂语言,从“教”到“学”的转型,就是让学生走向课堂的中央。

简约教师语言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简约讲解过程,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教师不急于“出手”,更多地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协助学生深入思考,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交流,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二是简约经验分享,不以“过来人”的身份谈学习知识的经验,而应该重视引领学生参与,让学生在体会中发现与成长;三是简约规律总结,不以“审判长”的身份对知识或问题给予定性的判断,而应该携同学生一起积极的去发现、去梳理归纳,让其从繁琐到简单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学会成长。只有教师课堂语言简约了,学生所拥有的时间和空间才会变多变大,才可能成为课堂中央的那个人。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应该是追求简约的课堂。要简约教学环节,学会筛选,让课堂教学脉络更清晰;要简约课堂问题,用宽度与深度并举的核心问题提领课堂,引导学生进入真实学习状态;要简约教师语言,切忌言之无物,哗众取宠,旨在更有效地引导与点拨,让学生真实地享有课堂。总之,简约的课堂才是“学为中心”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相约数学能力之“核”,让思维不断拓宽与深化。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J].中小学管理,2018,(01):35~37.

[2]郑毓信.小学数学教育的“别样研究”[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8,(11):15~18.

[3]李小强.大环节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7,(11):4~5.

[4]李小强,张亭亭.聚焦核心问题,发展数学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18,(7):37~40.

猜你喜欢

教师语言课堂问题教学环节
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语言技巧微探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与小组合作探讨的深入研究
议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探讨课堂中问题的有效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选择
“万丈高楼”由此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运用
借助语言促进交流,通过话语引导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