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统编教材理念实现教材有效衔接
2019-11-04
摘 要:根据教育部安排,小学语文教材从2019年秋季起全部改为统编教材,各地所编教材一律停用,这涉及到的四、五、六三个年级冀教版转统编教材,我们对两个版本教材从选文、阅读、综合实践、口语交际、写作、积累等方面进行了比对,并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参考建议,以期我省的小学语文教学顺利实现衔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建议;语文教材;教材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9/22-0006-32
2017年,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在国家统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学科教科书国家级培训班上强调,这次国家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科书,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做好教科书衔接研究,实现教科书的顺利过渡,是现阶段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
从2019年9月起,河北省有70多万(四、五、六年级)小学生将由冀教版教科书改为使用统编教科书,涉及到石家庄、承德等6个地级市的36个区县,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为更好地落实教育部的相关精神,帮助使用现行冀教版语文教科书的广大师生,由冀教版平稳过渡到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实现两种版本教科书的科学衔接,河北省教科所高度重视,在2018年9月抽调相关教研员和使用冀教版教科书地区的十几位一线骨干教师组成团队,分步骤分版块开始进行《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与冀教版教科书的衔接研究》工作。由于四年级后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已经不是重点,因此我们从选文、阅读、综合实践、口语交际、写作、积累等方面进行了比对,并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参考建议,以帮助广大教师顺利完成两个版本教材的衔接工作。
本课题组主要以2019年秋新四年级、新五年级、新六年级已经使用的冀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和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比对,以实现两个版本的顺利衔接,并对教师教学提出建议。
第一部分 选文比对及教学建议
选文差异是构成教科书特色的要素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为教科书选文提出了明确的标准:“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因此,两套教科书在选文中均坚持了“文质兼美”“难易适中”“长短结合”“教学的适切性”等基本原则。但是由于两套教科书组元方式以及编写时代的不同,无论是在文章内容还是文体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别。
一、两套教科书选文比对结果
(一)选文数量(冀教版一至六年级以 2001版教科书为样本,见表 2.1)
两套教科书各年级选文总量大体相当,随着年级的增高,选文数量呈递减趋势。两套教科书低年级选文总体偏多。冀教版因为没有单设识字单元,生字主要依靠课文语境和“综合学习”中的“有趣的汉字”栏目,所以课文数量相对多一些。统编教科书因为在六年级增加独立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课文总量更少一些。随着年级的增高,两套教科书选文总量均有减少,但是所选文章的文字量都大大提高,篇幅较长,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深刻,表达方式也更加多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深入。
(二)选文内容
冀教版教科书确立了八大文化主题:热爱祖国山河,放眼世界风光;人物形象、人格精神,生命的真实与完美;科普知识、科技发展、科学幻想,热爱与崇尚科学;亲情、互助、友谊,爱的博大与永恒;人与自然的融融和谐,关爱共有的家园;民族与世界文化展现,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历史观照,了解昨天是为了更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和平与发展,世纪的主题与时代的要求。八大文化主题统摄八个方面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作为选文的内容依据。
统编教科书以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将十九大报告精神及时融入到教科书中。以“儿童发展”为核心,从“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三个方面选择儿童成长中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文章。尤其是把“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科书秉持的核心价值取向。教科书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其育人价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中华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类选文的比对。
1.中华传统教育类篇目两套教科书均安排有专门的传统文化单元,内容涉及端午节、 春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曹冲称象”“大禹治水”等中国历史或传说中的名人故事;京剧、藏戏、音乐、绘画等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但是无论从数量还是所涉及的内容,统编教科书均较冀教版教科书更为丰富,文言文的数量更是远远胜于冀教版。
2.革命传统教育类篇目。通过比对可以看出,统编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的数量与冀教版大体相当,统编教科书还增加了鲁迅、雷锋等近现代革命英雄人物故事。
(三)选文文体
统编版和冀教版教科书都是以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吸纳了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两个版本选文文体类型丰富,覆盖面比较广泛。两套教科书在文体选择上具有以下共同点(见表 2.5)。
文體体裁广泛。两个版本教科书选文体裁广泛,尤其是统编版把小说、剧本、议论文和群文阅读还是非连续文本等文体选入教科书,还增加了诗歌、文言文、说明文的选文数量,进一步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加强了阅读的积累,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主要体裁相近,配置适当。在小学语文统编版和冀教版教科书比对中,我们把选文文体分为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寓言、故事、文言文、群文等。在本次比对中,我们把记叙文、散文和故事合称为叙事性文体。
两套教科书所选叙事性文体数量最多,其次是诗歌、童话类,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主要文体比重总体趋同,配置适当。
总体看来,两套教科书选文体裁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但是,由于两套教科书组元方式的不同,不同文体在分布方面也有着明显差异。从比对结果来看,统编教科书文体类型更加多样,因为教科书增加了独立的文体单元,神话、民间故事、寓言、童话、说明文等文体占比更高。
统编教科书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寓言单元,由图表也可以看出,寓言整体数量统编版高于冀教版。
统编教科书在四年级上册安排了神话单元,四年级下册安排了童话单元,由图表也可以看出,神话、童话选文数量统编版明显高于冀教版。此外,冀教2001版课标教科书未能安排文言文的学习。
统编教科书在五年级上册安排了民间故事单元,习作单元安排了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冀教版在五年级不涉及这两类选文。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安排了小说单元,冀教版教科书把小说按内容分散在各个主题单元里,没有以小说单元的形式出现。
二、补学建议
(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类篇目
统编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篇目内容丰富,数量较多。有大量优秀的古代诗词,也有反映古代名人生活的小故事,例如《曹冲称象》(二年级上册)《司马光》(三年级上册)《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四年级上册)《将相和》(五年级上册)等;还有表现古代人思想智慧的《守株待兔》(三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五年级下册)等寓言故事、哲理故事等。除了诗歌以外,从文章形式上,还可以分为现代文和文言文两大类。下面仅就大家颇为关注的古诗教学和文言文教学谈几点建议。
1.古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年级的古诗教学具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在进一步强调“诵读”“体验情感”“展开想象”的基础上,增加了“领悟诗文大意”的要求。第三学段要求“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形式,中国古代诗歌堪称中国文化的瑰宝,古诗词美在音韵,美在意境,美在情感。总体看来,无论哪一个年级的古诗教学,均要把握以下要求。
第一,加强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中国古典诗词讲究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抑扬顿挫。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语感形成的重要时期,要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歌的情感美。古典诗词含蓄、凝练。诗人凭借特定的景、物,营造出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审美意象。例如“空山新雨后”的淡泊静谧,“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凄冷寒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奇阔大,“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凉悲壮……阅读古典诗词,要展开想象,通过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感悟到作者所营造的独特意境,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第三,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阅历不同,心境不同,每一个人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也会有所不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不光要把握诗人的情感,更要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感悟,对诗歌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切忌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框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要求逐字逐句地生硬翻译诗句。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喜欢诵读古诗词是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学中要借助生动活泼的诵读、独特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积累古诗词,爱上古诗词。
2.文言文教学。与冀教版教科书相比,统编教科书文言文的数量多,内容丰富,建议相应年级进行补学。
文言文是现代人与古人思想沟通的重要桥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好文言文,对于传承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统编教科书从中年段开始文言篇目的学习,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共安排14篇。作为文言文初学阶段,学生能否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能否对文言表达形式有初步的认识,将会对后续学习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们从统编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和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两个方面来谈。
第一,统编教科书文言文编排特点毋庸讳言,文言的表达方式对于毫无古文阅读基础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陌生感,艰涩、难懂,佶曲聱牙的阅读感受很容易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统编教科书无论从篇目的选择还是练习的设置,紧紧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激发兴趣为宗旨,以理解内容,感受语言为目标,为学生学好文言文、爱上文言文提供了重要的凭借和导引。
从选材上看,所选故事浅近平易,生动有趣。从三年级的《司马光》《守株待兔》,到四年级的《精卫填海》《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教科书选取的皆是儿童喜闻乐见甚至早已熟知的人物或寓言故事。这样的安排,能够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大大降低了阅读文字和理解内容的难度,较好地缓解了儿童文言文学习中的畏难心理。
从表达看,所选文章短小精炼,易于熟读成诵。《司马光》只有30字,《守株待兔》也只有39字。如此之短的小文,首先不会在视觉上引发更多的畏难情绪,再经由教师点拨、引领,学生很容易粗知大意,熟读成诵。
从单元整体看,围绕单元主题选材,目标明确。统编教科书采用宽泛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文言文选文也不例外。《司马光》所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借助具体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守株待兔》所在的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寓言单元,选取古今中外四篇各具特色的寓言故事,阐发不同的生活哲理。把在语言风格上具有明显差异的文言故事放在整个单元主题之下,便于学生从不同视角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从教科书编排方式看,重点明确,便教利学。教科书从中年段开始,古诗文篇目增加了“注释”栏目,对于学生阅读中可能会遇到的疑难字词加以注解,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中年段课后练习的重点指向熟读成诵、读懂故事和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上;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增加理解关键句子意思,把握文章主旨的練习。例如《司马光》中的“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守株待兔》中的“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两项要求都在引导学生读好停顿,读通顺句子,这 是“背诵课文”的基础。无论是《司马光》一课“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还是《守株待兔》一课“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均指向了对内容和主旨的大体理解和感悟。即使高年级内容有一定难度的《古人谈读书》(五年级上册),也仅仅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以及“联系生活谈体会”上面。可见,统编教科书对文言文总体的要求并不高,熟读成诵,理解意思,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是关键。
第二,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学习相同,文言文教学依然是一场以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为主的快乐学习之旅。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怀着好奇,带着热情去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探究和发现故事的亲切,文字的奇妙,诵读的乐趣。下面仅以《守株待兔》一课为例谈谈中年段文言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1)放手让学生初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或者是学生熟知的人物、故事,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或者为学生初次接触的文章。对于前者,可以从“已知”入手,发现故事“奥秘”。引导学生自读文章,凭借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判断并联想到以往听过或者读过的故事。对于后者,鼓励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和现代文的词句积累,猜测文章的大体意思。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猜测,尝试着架构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意義,这些学习体验,无论对于已经接触过故事的学生还是初学者,都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和探究。初次阅读后,要求不必过高,更不必去纠正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最大的乐趣在于发现了课文与自己以往经验的关联。
“守株待兔”的故事想必许多学生都听说过。课前,教师不必再用现代汉语讲解故事,而是直接让学生阅读文言文,并提示学生:今天学的这个故事你以前听说过吗?能够讲讲这个故事吗?对于以前接触过故事的学生,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深入探究文言词句的含义。
(2)细读文本,感知文言“句读”。初学文言文,认识生字、词语,尤其读准字音很重要。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汉语拼音学习生字、词语。此时,依然不建议教师范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大意,结合注释尝试自己画出句子的停顿、节奏,并和同学交流这样划分的理由。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缓慢,教师不可操之过急,要静静等到学生逐字逐句去揣摩、感受、猜测词句的意义,体会朗读的节奏。根据意思断句的过程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古人称之为“句读”。学生可以结合以往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判断出一些比较简单句子的读法,例如《守株待兔》中“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等。但是,由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对于一些较难句子的判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一句,学生因为对每个单音节词语意义的不理解,很容易把句子读破。这时候,对照注释阅读,理解句子的意思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学生能力所不及,反复研读而不得解之时,教师进行点拨引领,帮助学生解读字句的意思。之后教师进行范读,学生将之前自己所断之句与教师所读两相对照,找到错处,再想一想错误的原因。这个扎实、缓慢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环节。需要注意到的是,对于句子节奏的划分不必有统一的答案,例如对于“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一句,有的学生标注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还有的学生标注为“兔/不可复
得,而/身/为宋国/笑”都可以。因为从断句已经明显看出学生已经读懂了句子的意思。接下来要重点考察的是,学生朗读时是否能够借助恰当的停顿,读出一个完整语义单位,即读得正确、通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满足在于自我探究出文言章句表达的意义。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文言意思。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讲一讲课的意思。如果说课文学习之初的讲解更多着眼于学生初读后的感受,或对故事的原有印象,这个阶段的讲解就要发现更多细节,讲出刚刚读到的“新”故事。例如下面是同一个学生在初学课文时和理解字句之后所讲的故事:
第一次:
从前有个种田的人,他家的地里有一棵树。有一天他正在干活,突然发现一只兔子跑过来,撞到大树上死了。这个人很高兴,就把兔子带回家吃了。从此他就不干活了,天天在地里等着,等再有兔子撞到大树上。
第二次:
宋国有个农夫,他家的田地里有一根木桩。有一天,一只兔子慌慌张张跑过来,撞到木桩上,折断脖子,死了。这个人很高兴,从此丢下农具守在大树旁,他希望再有一只兔子跑过来撞到大树上,他等啊等啊,兔子再也没有来。这个农夫自己反倒被人笑话了。
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二次讲述中,学生更加关注了“田中有株”“折颈而死”“释其耒”等故事的细节之处,这正是前面学习的收获。
(4)熟读成诵,感受语言的奇妙。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解说文言句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文言文行文简练的特点。之后练习背诵,教师也可以在这时范读课文。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水平有限,在朗读中常常表现出心中有而口中无,而模仿成人的朗读就成为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学生对文意了然于心之后,更能够理解和接受恰如其分的感情朗读,在朗读中熟读成诵。
(5)拓展阅读,挑战更大的成功。可以借助有些文章后面的“阅读链接”引导学生继续学习,也可以课外补充一些小故事引导学生多阅读和感受文言特点。例如学习了《将相和》(五年级上册)一课,可以出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部分原文,通过发现现代文和原文的相同点和差异之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的学习中,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首先是要正确看待教科书中的注释。注释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切忌把注释当“标准”,更不能让学生机械背诵。例 如《守株待兔》中关于“株”“耒”的解释,虽严谨但是不宜被三年级学生理解,教学中 不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给学生。其次,不能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句子,对于故事的意思大体理解,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即可,切不可因为生硬翻译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最后,不必过多讲解文言知识,尤其是在初学阶段。辨析词性、归结词语的不同用法、分析句子结构等做法只会令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散失殆尽。
借用张中行先生的话,“多读求熟、以熟求通”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文言学习 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语言材料,进而形成良好语感的过程。除了教科书为数不多的文言文学习之外,要结合古诗、“语文园地”中的文言短章以及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接触 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从而爱上文言文。
(二)关于革命传统教育类篇目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选文,一至六年级教科书中涉及革命传统教育的选文数量达23篇。其中有表现革命领袖和伟人事迹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有表现不同时代革命英雄事迹的《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也有反映战争年代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精神的《冀中的地道战》《金色的鱼钩》等,学习此类文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伟人、英雄的事迹,牢记先辈的丰功伟绩,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在孩子们心中植入红色的基因。由于这类文章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为久远,如何把“遥远的”英雄人物还原为学生可亲可近的形象,如何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感知英雄的可贵品质,就成为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英雄的世界。可以借助背景资料、英雄生平介绍等让学生对英雄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例如,教科书选取了《梅兰芳蓄须》(四年级上册)《小英雄雨来》(四年级下册)《冀中的地道战》(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六年级上册)等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文章,教学中要把中国人民坚持十四年抗战,最终战胜侵略者的背景资料提供给学生,也可以观看与这段时期相关的电影、文学作品,学生在对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具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能够理解英雄人物为了民族大义机智勇敢,顽强抗击敌寇的精神品质。
二是做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有机结合。语言文字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在学生通过初读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具有初步感悟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借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揣摩、体会,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要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进行空洞的说教。例如教学《小英雄雨来》时,要完成三个教学目标:1.借助迅速默读,初步感知“小英雄”的形象。2.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体现,学生在拟小标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习了概括长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3.文章中多次对“还乡河”进行描写,既交代了雨来从小生长的环境,又对下文雨来的顺利脱险做了铺垫,学生在品析的过程中,对“小英雄”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三是把英雄人物还原为活生生的人,用英雄精神感召学生。借助历史背景、人物故事的介绍,以及语言文字的品析,让学生感知到英雄是有血有肉,可亲可近的,让英雄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不要硬性拔高“英雄”形象。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伟人、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倡导学生学习英雄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做英雄一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人。
(三)关于各类文体的教学建议
统编教科书增加了文体单元,分别安排了寓言(三年级下册)、童话(四年级下册)、说明文(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五年级上册)、小说(六年级上册),教科书安排文体单元的目的一是要求学生在集中阅读的基础上了解各类文体的特点,二是文体单元也体现了相应的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冀教版教科书没有安排各类文体的单独教学,但是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阅读过相关文体的文章,教学中可以对照统编教科书相关能力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初步评估,以便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补学。
1.寓言。统编教科书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寓言单元,要求能读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冀教版教科书虽然没有安排单独的寓言单元,但是在一至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盲人摸象》《囫囵吞枣》等寓言故事,对于这种文体并不陌生。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安排了一组历史名人故事,其中《扁鹊治病》《纪昌学射》也可以看作寓言故事,读完故事说一说所讲的道理。还可以让学生补学文言文《守株待兔》,进一步感知寓言的特点。
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安排的阅读内容为《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等中外著名的寓言作品,可以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
2.神话。统编教科书在四年级上册安排了神话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中外神话故事,要求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冀教版教科书没有安排单独的神话单元,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课文,对于神话故事有一定的了解。统编教科书中所选择的故事、人物学生也可能有所接触,可以采用学生自读的方式完成三篇白话文神话的阅读。之后引导学生围绕“神话”的特点展开交流讨论,并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感知神话的魅力。
结合具体故事,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例如盘古顶天立地的壮举,身体化为风云雷电,山川草木的雄奇;普罗米修斯忍受鹫鹰啄食心脏的悲壮;女娲炼石补天的神奇……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神话的特点。
結合阅读体会,谈一谈对神话人物的看法。神话中一般有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合具体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说一说神话人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从而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体会神话产生的根源。要让学生体会到,远古时期,古人对宇宙、自然万物缺乏科学的认知,借助想象和幻想来解释,这就形成了神话这种文体。《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表现的是早期人类面对自然和灾难的态度,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以及燧人氏钻木取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类对“火”的征服和利用……这些经典的神话故事,表现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文言文《精卫填海》。这是早期的人类对一种叫“精卫”的小鸟“身世”的想象,想象神奇,精卫的坚毅、勇敢和不屈,是人类抗争自然的力量体现。
结合“快乐读书吧”拓展阅读。四年级上册安排了《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等中外神话故事,引导学生课下自主阅读。
3.童话。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统编教科书在四年级下册安排了童话单元,编排了《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三篇童话故事。要求“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在此之前,学生借助课内外阅读,已经接触大量童话作品,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和了解童话的特点,并能发挥幻想和想象,创编自己的故事。
因此本单元课文可以不必刻意补学,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王尔德童话》等整部作品,感受童话的魅力。
4.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用口耳相传的形式留传下来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学的主题多数反映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期盼。统编教科书在五年级上册安排了民间故事单元,编排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二)》三篇民间故事。冀教版教科书曾安排《九色鹿》《乌鸦和猎狗》等民间故事,但是未能让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形式学习。可以结合“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中国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列那狐的故事》等作品的阅读,通过召开故事会的形式,对民间故事主题、内容、形式展开交流讨论,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民间故事的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从前……”“很久很久以前……”是民间故事常见的故事开头,故事里极少有晦涩难懂的词句,这与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流传方式分不开。
为了方便记忆,并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民间故事一般会采用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例如,冀教版教科书学过的《九色鹿》一课,三次出现“金钵盛满的银币,银钵盛满的金币”一句。第一次,是国王许诺,谁能找到九色鹿,就赏给他“金钵盛满的银币,银钵盛满的金币”;第二次,落水者打算破坏承诺,贪心幻想得到“金钵盛满的银币,银钵盛满的金币”;第三次,是落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没能得到“金钵盛满的银币,银钵盛满的金币”。
民间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民间故事里,善良的人终有好结果,恶人终将受到惩罚,美好的爱情一定会有结果……学生在阅读中,对民间故事的主题会有所把握。虽然也会有想象和夸张,但是与神话相比,民间故事更多是靠现实性的内容打动读者。
5.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统编教科书在五年级上册安排了说明文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属于习作单元,要求学生“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借鉴课文写法的基础上,学习写说明性的文章。冀教版教科书说明文编排总体数量不多,但是关于说明的顺序、方法、语言在教科书中均有所渗透。说明文单元的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问题:
(1)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为了清楚明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作者会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的。如《太阳》一文,为了介绍太阳,作者综合了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要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在教学时,要想引导学生思考说明方法的好处,教师可以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法,把文中带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去掉,比较与原文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区别,从而体会到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特点时的独特作用。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说明文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虽然也可以像《松鼠》一文一样,用文艺性的笔触写得生动、形象,但是,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除了准确的数字说明之外,文中的一些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副词或形容词也是能体现说明文语言严密。如《松鼠》文中写到:“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通常”一词看似模糊不清,实际上表明的是松鼠生产的一般状况,有时候也会有特殊情况发生。如果去掉,表述就显得过于绝对化,不准确和严密了。
(3)传授提取基本信息的方法。说明文文本信息含量大,能迅速地从中获得准确的信息,是读懂说明文的关键。教學中,不能把这个环节变成纯知识的了解,要教给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借助自制表格、关键词条、梳理段意、画结构图等方式完成信息梳理工作。如《松鼠》一课,可以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太阳》一课可以采用梳理段落大意的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性的说明文,比如《风向带的制作》可以画出流程图等。这些梳理信息的基本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有效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
(4)迁移运用,学写说明文。学生在学习、借鉴、初步练笔的基础上,要完成自己的习作,无论是写具体事物还是写一个事件的流程,要尽可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尝试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做到条理清楚,语言准确。
6.其他文体。统编教科书在四年级下册安排了现代诗歌单元,通过冀教版教科书的学习,学生对于现代诗歌并不陌生,这一单元还安排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对诗歌的朗读、品味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统编教科书在六年级上册安排了小说单元的学习,这是在学生以前大量阅读基础上,对小说的文体特点整体感知、把握的一次集中学习。虽然不必刻意补学有关小说体裁的课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内外学习的经验,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等有所了解和感知。
第二部分 阅读能力比对与教学建议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最基础的目标。教科书首先要解决语文课程“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提出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观点,但是课改初期,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对于工具性目标的具体内涵阐述并不十分清晰,与同时期其他版本教科书一样,冀教版教科书也存在过于重视人文性忽略工具性的倾向。统编教科书在汲取课程改革近20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符合语文学科自身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系统性训练序列,力求使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明白。下面仅从两套教科书的组元方式、体例结构、练习系统、能力训练序列等方面进行比对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一、阅读能力的衔接比对内容、结果
(一)两套教科书组元方式的比对
冀教版教科书采用文化主题组成单元学习内容的方式,教科书选文首先考虑的是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人文主题的需要,学生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能力训练目标多呈散点式分布在课文学习中,未能形成完备的目标体系和清晰的学习脉络。
统编教科书采用双线按单元组织课程内容,尝试构建语文学科训练体系,呈现方式丰富多样,让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更加富有成效。
从单元的功能来看,统编教科书有“识字单元”“阅读单元”“习作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等,在阅读单元中还设置了专门的“阅读策略单元”。从阅读单元的组元方式来看,有以题材组织单元,如祖国山河、多彩儿童生活、读书明智、四时情趣、民风民俗、艺术之美;有以文学体裁编排的单元,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现代诗歌、说明文等;有走近文坛巨匠的单元,如初识鲁迅;有以作家作品编排的单元,如作家笔下的动物、作家笔下的人;有中国古典名著单元、外国文学名著单元等等。
统编教科书采用双线按照单元组织课程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科书显性的线索,同时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简称“语文要素”)作为主线、明线,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中,努力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发展性。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所涉及的语文能力有朗读、默读、复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从中年段开始,安排专门的策略单元,引導学生学习和掌握预测、提问、提高阅读的速度、有目的地阅读四个重要的阅读策略。
按照阅读与表达并重、同时推进的编排思路,教科书加强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
(二)两套教科书体例结构的比对
冀教版第二、三学段每册书安排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文化主题,由五至六篇课文,一个“阅读链接”和一个“综合学习”组成。课文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其后是由简短文字与图片组成的“阅读链接”。“综合学习”由“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个基本栏目组成,有的单元穿插安排了“漫步书林”或“我的好方法”这样的栏目。
统编版第二、三学段教科书体系结构大致相同,每册编排8个单元(六年级下册6个单元),包含7个阅读单元和1个习作单元,其中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各编排了1个综合性学习单元,阅读单元相应减少1个。每个单元前面编排“单元导语”,后面编排“语文园地”,“习作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不编排语文园地。第二学段语文园地包含“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识字加油站”“书写提示”等栏目。其中“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每个语文园地安排1次,其他栏目穿插安排。第三学段语文园地没有安排“识字加油站”,其他栏目安排与第二学段保持一致。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然板块名称不尽相同,但是板块内容大体相近,例如“有趣的汉字”与“识字加油站”“读读背背”与“日积月累”“把字写好看”与“书写提示”等,可见,两套教科书都遵循了从课文到技能练习、语言积累、阅读拓展、口语交际、习作训练、语文实践活动的呈现顺序,都大致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来设计安排,形成一套综合、完整的单元体系。但是,由于统编教科书采用宽泛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组元方式,造成两套教科书的差异显著。
1.统编教科书系统设计单元活动,第二、三学段安排了“单元导语”,从阅读与表达的角度,提示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学习任务。课后练习围绕语文要素设计,语文园地安排“交流平台”栏目,对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总结、归纳、提升,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冀教版教科书的单元训练目标缺乏系统性。
2.统编教科书“习作”“口语交际”每单元作为独立的学习板块呈现,强化了学习任 务和要求,冀教版教科书“习作”“口语交际”作为“综合学习”中的两个栏目出现,其重要地位未能达到有效彰显。
3.两套教科书均有“阅读链接”栏目,但作用不同。冀教版教科书中的“阅读链接”类似于一次综合性语文活动,借助课外阅读、生活实践等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统编教科书中的“阅读链接”目标更加单一明确,侧重与某篇课文或单元主题关联的文学作品的延伸阅读,虽然也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但活动要求比冀教版教科书要低。
(三)两套教科书练习系统的比对
课后思考题(阅读提示)以及语文园地(综合学习)是教科书练习系统的重要内容。两套教科书在练习系统的设计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整体看来,均是从以下三方面着眼于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一是理解交流类:主要包括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特点等题型,旨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领悟把握能力。二是积累与运用类:包括文章篇章、段落、词句的积累、背诵和摘抄,有特色的句式与段式的仿写、小练笔等题型,旨在引导学生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应用的实践。三是拓展实践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与社会生活、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积极参与实践。虽然练习设计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基本相同,但是组元方式的不同依然造成了两套教科书练习的差异。
1.能力训练的比重有所不同。通过对统编版和冀教版课后习题的梳理,我们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六个方面对习题进行了分析和比对。
四年级课后习题分析、比对(见表3.2):
比对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冀教版“记忆”能力训练上占比重最大,而统编本更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冀教版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三方面的训练比例明显高于部编教科书,但是,在“分析、评价和创新”的训练上欠缺较多。
五年级课后习题分析、比对(见表3.3):
从表格的数据比对中我们可以看到,冀教版和统编教科书都侧重“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训练,在这两方面所占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几项。其中“理解”这一项的比对中,冀教版为45.2%,统编版为32.8%,两者之间相差12.4%,说明冀教版更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分析”和“创造”这两个类型的比对中,两个版本的数据基本持平。在“记忆”和“应用”这两项的对比中,部编教科书的数据明显高于冀教版,说明高年级统编教科书增加了积累和应用的分量。
总体看来,统编教科书练习设计的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重视联系学生自身的语文积累与生活经验、展示学习过程的语文活动。二是重视批判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价值追求与探索,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三是强化阅读策略的指导,设计启发式、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能力训练序列的差异。因为采用文化主题组元的单一方式,冀教版教科书能力训练采用散点式分布,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不同形式、侧重点的练习,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感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渗透语文学习方法,能力训练的序列不够明晰。统编教科书统筹规划语文知识与能力、方法和习惯的训练目标序列,努力体现语文要素安排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下面仅以词句理解、朗读、复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例来了解两套教科书的能力训练体系差异。
(1)复述。总览统编版和冀教版教科书的“单元导语”“课文内容”“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等,提取跟“复述”要求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梳理出两套教科书复述能力训练序列。(表3.6见下页)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两套教科书均非常重视,并且贯穿在教科书的始终。统编教科书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有计划地安排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要素,教给学生简单、常用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两套教科书均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重要的能力训练目标,对比后发现,冀教版教科书年段训练目标不是十分明显,也缺乏对方法的梳理和总结。
3.阅读策略的编排差异。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统编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有目的地编排了四个阅读策略单元,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学习阅读的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统编教科书编排上的创新之一。
四个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要点分别为:
(1)预测。预测策略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有关信息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的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自己已有的假设,如此反复假设、验证,不断推进阅读。统编教科书把预测策略安排在三年级上册。
(2)提问。提出问题策略指的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或对文本提出质疑,进行评论。换句话来讲,提问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字词,难懂的段落,也可以是对课文的整体提出一些质疑。
统编教科书在四年级上册学习“提問”这一阅读策略,训练点为“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四年级下册继续尝试运用,“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质疑能力。
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阅读策略单元共安排了四篇文章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旨在让学生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从“感受如何提问——尝试提问——问题分类——筛选问题”四个层级进行训练,建构提问的阅读策略。
(3)提高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速度主要从读者的阅读需要出发,强调读者在短时间之内或者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迅速地理解文章材料中的主要信息。统编教科书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提高阅读速度”阅读策略单元,借助四篇课文,围绕着“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科书做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
(4)有目的地阅读。有目的地阅读是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具有自我阅读监控的能力。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带着目的阅读”单元。
在编排类型上,阅读策略单元属于阅读单元,结构体例基本相似:有“精读”“略读”“识字与写字”“课后思考练习题”“习作”“语文园地”,与普通阅读单元有所不同的是,3~4篇课文联系紧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突出训练目标的递进性与发展性。
前1~2篇课文进行策略的示范与指导,导语和课后思考练习题紧密围绕本单元的阅读 策略展开;采用旁批、泡泡的形式,给学生阅读提供扶助,帮助他们了解、梳理、掌握阅读策略,在课后思考练习题中进行落实;后1~2篇课文具有实践性质,总结、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阅读策略。
4.复现文教学目标的比对。比对统编教科书与冀教版教科书的选文,我们会发现有部分选文在两套教科书中均有出现。其中,有些选文学生已经在冀教版教科书中学习过,改用统编教科书后再次“相遇”。
(1)2019年秋以哪个版本的为标准进行比对?复现文梳理比对统编教科书与冀教版教科书,对学生将在四、五、六年级统编教科书中再次学习的选文进行梳理,列表如下:
(2)2019年秋五年级复现文梳理比对统编教科书与冀教版教科书,对学生将在五、六年级统编教科书中再次学习的选文进行梳理,列表如下:
(3)2019年秋六年级复现文梳理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在复现文中,古诗文数量较多,但两套教科书基本目标大体相同;课文跨年级复现,其语文要素、阅读价值皆发生了变化。
二、教学建议
词句理解、朗读、默读、复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等语文能力,两套教科书均很重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不必刻意补学。教师要了解统编教科书的训练序列,并以此为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训练,尤其要树立方法意识,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方法指导阅读实践。下面重点对需要补学的阅读策略单元和重复课文教学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于阅读策略教学
策略单元的设置是统编教科书的创新点之一,教科书主编陈先云认为“阅读策略,是读者为了获得对文本的理解,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背景而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它不同于纯技能方面的方法,也不同于理论层面的假设,策略介于两者之间,重在运用阅读方法去重新建构,表现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体验、练习、验证,是一种积极、主动思维的过程。阅读策略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但又不是方法的简单累加,而是需要读者根据任务要求、不同情境、文本特征、已有知识经验等因素,对选择的阅读方法进行灵活调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因此,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不仅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理解课文内容的思考过程,并将学习获得的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不同的情景或文本中去。
1.遵循策略单元教学原则。策略单元属于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在实现目标特殊要求的同时也要完成阅读单元关于阅读、习作的其他相关目标。教学中要树立整体意识,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策略教学与理解内容的关系。课文内容的理解是策略学习的基础,甚至是策略运用的目标,教学中不能唯方法而教,置课文内容理解于不顾。比如五年级上册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提高速度”不是一味地要求快,它与阅读理解、记忆的要求是同步的。没有同步的理解和记忆,再快的阅读速度都没有意义。因此既要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练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也要达成课文阅读理解的目标,要把“快速阅读”的意识贯穿于阅读理解的过程中。
(2)处理好方法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一定意义上说,策略与方法密不可分,方法是策略的基础。方法的习得需要一定的重复性的训练,但是方法是外在的,学生只有在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品质,才会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策略教学在传授技能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训练,而不是一味灌输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重点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线索有依据地猜,而非胡乱猜测;重点不在于是否与原文一致,而在于在不断的假设、验证中,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思路,获得思维训练。
(3)处理好单一训练与综合练习的关系。策略单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围绕目标分步骤、有层次地进行教学,每单元的几篇课文各有侧重。例如五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几篇课文分别从“感受如何提问——尝试提问——问题分类——筛选问题”四个层级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建构提问的阅读策略。教学中要遵循课文设定的目标,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但是也不能教条僵化地囿于一种方法,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4)处理好课内方法学习与课外实践运用的关系。阅读策略单元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使他们成为积极的阅读者,但不能期望学生通过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就能完全掌握相应的阅读策略,而是通过策略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要不断地进行使用,才能形成熟练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加强研究,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阅读策略不仅在相应单元的学习中落实,更要在课内外閱读中不断地实践运用。
2.选取恰当方式进行补学。有效的阅读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建议针对相关年级进行有效补学。
一是利用本学期所学课文进行有效“嫁接”。例如,可以在四年级下册童话单元教学安排补学“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王葆会得到一个宝葫芦吗?得到后又会发生哪些故事?当阳光照进巨人的花园时,巨人会是怎样的态度?小人鱼拿到姐姐递过来的剪刀会杀死王子吗?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题目、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可以安排补学“提问”策略。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学习归类梳理问题,并带着问题快速阅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是结合课外阅读合理“移植”。学生学习阅读策略的目的是更有效地进行阅读实践,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渗透方法,也是策略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预测、提问、快速阅读、有目的阅读的相关方法、策略,并通过读书交流会、阅读分享等形式对学生所学方法进行检测。
第三部分 课外阅读比对与教学建议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程重要的学习途径,也是重要的课程内容,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统编教科书还是冀教版教科书,均在不同年段,安排专项栏目或版块,指导课外阅读,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两套教科书在课外阅读课程化方面均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和努力,在编排形式及课外阅读指导方面又各具特色。
一、两套教科书课外阅读比对
我们分别从课外阅读编排方式和所涉及书目进行比对。
1.两套教科书课外阅读的编排特点。统编版的教科书设置了专门的“快乐读书吧”栏目。
在第二、三学段,每册分别给学生推荐不同种类的图书,以简单的内容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三学段“快乐读书吧”内容更加丰富,由“你读过这本书吗?”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两个板块组成。在“你读过这本书吗?”栏目中对推荐的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节选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以小贴士的方式对如何阅读该类作品做出提示;在“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中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进一步关注、阅读更多的同类作品。
冀教版教科书没有安排固定的课外阅读栏目。
第二、三学段借助“阅读链接”“文学家单元”推荐阅读书目,引导课外阅读。
“阅读链接”中涉及大量课外阅读书目,意在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拓展。从三年级开始,每学年安排一个文学家单元,推荐作家作品。
2.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比对。统编教科书第一学段主要推荐童谣、儿歌及情节简单有趣的儿童故事等。第二学段推荐故事性强的童话、寓言等。第三学段推荐中外名著、人物传记等。(两套书推荐阅读篇目略)
两套教科书均推荐大量优秀的作品,统编教科书遵循儿童语言和身心发展规律,由儿歌到故事、科普读物再到人物传记、小说,序列明晰,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冀教版教科书推荐读物品种丰富,但是缺乏清晰的序列安排。
推荐作品由易到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阅读理解水平,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安排在第三学段。
一年级上册至五年级上册主要推荐短篇的文章,或者是短篇文章连缀而成的作品。从五年级下册安排的《西游记》开始让学生初步接触长篇小说,学习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与中学阶段的“课外阅读导航”紧密衔接,分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比对。统编教科书在推荐读物的同时,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如第一学段引导学生关注书名、作者、封面、目录等,养成爱护图书的良好閱读习惯。第二、三学段更是将预测、提问等阅读策略以及梳理故事梗概、关注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等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渗透其中。总之,统编教科书对如何指导阅读课外书的这条线更明晰,给学生以比较系统、循序渐进的阅读方法,针对性呈阶梯序列性递进,成为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
冀教版教科书重在推荐自主阅读,对于阅读方法的关注和引导较少。
二、教学建议
(一)激发阅读兴趣,强调无压力阅读
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首要目标。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尊重儿童的天性,还给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的自由。成人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尽可能推荐适合儿童阅读的优秀作品给学生,但是也不要全部包办代替,更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儿童。二是强调无压力阅读,不要赋予课外阅读太多的功利。课外阅读的确能够促进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也会获得思想的熏陶和感染,但是,这一切发生的条件均取决于儿童的自主阅读,任何强加于儿童的阅读都可能会破坏儿童阅读的兴味。因此不建议儿童早期阅读中进行刻意积累语句,写读后感之类的附加条件。只有阅读成为一件自由自在,没有任何附加值的事情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从阅读中获得幸福感,从心底渴望阅读,兴趣也才会真正产生。
(二)创设阅读氛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儿童能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家庭、学校的阅读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是家长、教师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家长的率先垂范及引导,对于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二是加强亲子、师生共读,没有人是天生就喜欢阅读的,儿童阅读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领,统编教科书“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设置,其用亦在于此。父母、教师与儿童一起阅读,儿童收获的将不仅仅是阅读的快乐,也是一份美好的亲子、师生情谊。建议家庭、学校教育中每天确立固定的读书时间,坚持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以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建立家庭、学校、班级图书馆,把儿童喜欢的书籍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时时可读,处处能读,久而久之,习惯自然养成。同时还要有效利用社会图书馆,多带孩子去阅读氛围浓厚的图书馆、书店,耳濡目染,直致沉浸其中。
(三)加强方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学生实践和运用有效的读书方法的最好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比如阅读前根据故事的封面、目录等信息,猜测故事内容,根据情节发展预测故事发展脉络、人物命运等;阅读中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进一步阅读探寻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地方进行批注……阅读指导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重点在于放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课外阅读指导要目标明确,简单实用,可以结合课内学习进行,课外重在实践运用,不要把课外阅读指导上成课内阅读理解课。
(四)加强阅读分享,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会产生一定的阅读感受,这时候,师生、同伴间的交流分享就变得很有必要。交流的目的不在于检测和评判,而是大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作品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读书交流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比如精彩章节朗读分享,书中细节快问快答,书中人物大家谈,编制好书推荐海报,创编表演课本剧等等。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学生交流思想,分享感受,阅读中被激荡起的情绪得到释放,继续阅读的兴趣会被再一次点燃,读书的乐趣由此而产生。
第四部分 习作(写话)比对研究与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是习作教学的根本目标。统编版教科书和冀教版教科书均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经比对发现,两套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方式、话题选择以及目标设置方面各具特色。在冀教版教科书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地取长补短,是用好统编教科书的关键。
一、两套教科书的比对结果
(一)体例结构
冀教版教科书在一、二年级,通过每单元“综合学习”中的“小本本”栏目,进行写话练习和词句积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习作基础。低年级安排了18次写话训练。三至六年级通过“综合学习”中“我的小笔头”栏目呈现习作内容。三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6次习作,其余各册分别安排5次,第二、三学段共安排习作43次。
统编教科书从二年级起在“语文园地”中安排“写话”栏目。三至六年级教科书中,一是在每单元的“学习园地”之前,单独设立“习作”训练;二是在三至六年级每册中独立编排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线的习作单元。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8次习作,六年级下册安排5次习作,其余各册分别安排7次,共计58次习作。
“习作单元”由“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板块组成。单元导语点明习作要求;通过两篇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在“交流平台”中对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归纳梳理、总结提炼;“初试身手”围绕能力训练点有针对性地初步尝试运用,“习作例文”进一步感悟方法,积累经验;最后运用实践,形成学习成果,完成本单元习作的最终目标。“习作单元”通过一系列阅读习作活动使表达方法从学习到运用步步深入。
冀教版教科书习作(写话)起步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要早于统编教科书,并且习练次数多,内容也更丰富。整个低年级围绕学生完成自己的“第一本书”开展,鼓励学生想写就写,想画就画,激发兴趣,自由表达。
中高级的习作安排统编教科书更加合理。尤其是习作单元的设置,打破了单独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例,更加凸显了表达的重要性。
(二)呈現方式
冀教版教科书仅提供习作的范围或内容,重在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有些也强调习作完成后要进行修改,但具体方法不够清晰,操作性不强。
统编教科书每单元的习作训练从习作兴趣的激发到习作结束后的修改交流,始终跟随具体的过程指导。通过精选话题内容激发习作动机;以生动的话题情境唤起生活经验;根据不同话题的不同特点,或提出问题,或出示建议,启发习作思路;每次习作中都提示具体要求,操作性强。
统编教科书基本上在每次习作的话题页还注有专门的修改、交流提示。如“和同学交流习作,跟他们分享你的快乐。如果有让同学看不白的地方可以试着修改一下,让别人更明白(三上《那次玩的真高兴》)。”“写完后,读读自己的习作,改一改不通顺的地方。和同学互换修改习作,看看学习的过程是否写清楚了(五下《我学会了》)。”“写完后,在班上开一个故事会,说说你最喜欢的故事(六上《笔尖流出的故事》)。”更加直观、具体地对习作修改进行方法指导,加强读者意识的同时很好地解决了“写得怎么样”的问题。
(三)习作类型
两套教科书分别安排了写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三种不同类型的习作话题。各类型习作话题安排具体情况如下:
冀教版教科书的写实作文习作占比略高于统编教科书,想象作文和应用文习作占比略低于统编教科书。整体而言,三种类型习作占比与统编教科书相比差异不大。
(四)话题选择
两套教科书的习作话题选择均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感而发。例如:
有关家庭的话题: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续写过生日的故事,五年级上册《我想对您说》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冀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和长辈聊聊小时候的事,写成长的故事,六年级上册写自己的假日生活……
有关校园生活的内容:统编教科书写《我的“自画像”》帮助新来的班主任熟悉同学们,五年级上册《“漫画”老师》;冀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写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六年级下册写“告别小学生活”……
有关社会、自然、大千世界的话题: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这真美》介绍一处美丽的地方,四年级下册介绍“我的动物朋友”,五年级下册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简介,六年级下册写《家乡的风俗》《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冀教版三年级上册写大自然中的小天地,三年级下册描绘春天,五年级上册就卫生、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写一篇建议书,六年级上册《同在蓝天下》介绍时事新闻,六年级下册写地球村的小移民……
(五)目标要求
两套教科书均依据课标要求进行相关习作训练。冀教版教科书结合话题内容,将习作要求和目标散点式分布到到每一次习作中。习作教学的学习目标在习作话题中有所提示,但年段目标缺乏系统设计。统编教科书将习作能力训练的“点”进行统筹规划,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每个年级的相关内容中,形成清晰的训练目标序列,系统性很强。习作学习目标呈现在单元导语中,一目了然,十分明确。三年级起步阶段,侧重于指导观察,激发想象,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四年级重点学习如何把一件事情、一处景物写清楚,五年级侧重学习描写人物和介绍事物的方法,六年级重在指导围绕一个意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通过以上比对,可以看出:在习作练习数量上,冀教版教科书一、二年级以“我的小本本”进行写话训练,为学生习作打下良好基础,三至六年级习作总次数低于统编教科书。
在习作类型的安排上,冀教版教科书中写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三种类型习作的练习均有涉及,各类型习作占比与统编教科书的安排相比略有不同,差异不显著。
在习作能力的序列安排上,冀教版教科书虽然各年段目标显性序列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对比相关习作安排,依然能够发现诸多关联之处。例如:
二、教学建议
为了更好地使用统编教科书,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继承以往习作教学的成功经验
冀教版教科书在低年级写话中有着成功的尝试,鼓励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第一学段共安排 17次写话训练。通过“我的小本本”这一固定栏目,提供大量写作的范例和参考,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鼓励学生用文字和绘画结合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参考范例的内容涉及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观察、想象、应用文(留言条)等多种形式,并多次渗透交流、分享写话作品的意识。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坚持持续记录,逐渐养成写话的习惯,为中年段习作的正式起步奠定良好基础。
统编教科书第一学段安排了九次习作,从数量上要少于冀教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借鉴冀教版教科书的教学经验,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
(二)明确年段目标,不任意拔高要求
由于以往教科书能力训练目标不够清晰,造成教师教学中存在年段目标不明,习作要求过高现象。例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为“能不拘形式地 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但是教师往往把这一年段的习作要求拔高为“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由《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看出,“不拘形式”写出“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为这一阶段写作训练的重点,所以,统编教科书将中年段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变化更加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在因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统编教科书习作编排力求细化,使学生一课一得,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方法可依,避免笼统和大而无当。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统编教科书,紧紧把握住教科书的目标要求,真正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逐步提升。
(三)加强习作教学的过程性指导
统编教科书的编排从习作前的兴趣激发,选择写作的素材,到习作后的修改、完善均有细致的要求和指导。统编教科书在学生习作前一般会用文字或图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学中可以以此为范例,引发学生多角度选择写作的素材。习作完成后可以采用小组互相阅评,全班分享等形式互相欣赏并提出修改意见,使学生的习作更有对象感。同时,要重视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不断的习练中逐渐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能。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统筹安排习作教学,加强过程性指导,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搜集、积累材料的方法,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四)加强习作与阅读联系
统编教科书加强了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横向联系,体现由读到写的编排原则。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中,要求“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为“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为“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习作要求为“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为“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习作要求为“写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在单元教学之初就提示本单元的习作目标和要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关注写作方法,搜集写作素材,以便更好地完成习作目标。
(五)把握习作单元的教学重点
安排单独的习作单元是统编教科书的一大亮点和创新,教学习作单元一定要跳出传统的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思维定势,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一单元的教学不同于阅读教学,不要过多把关注点放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课文内容的理解,大意的把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写法,完成本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例如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麻雀》的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把老麻雀救助小麻雀这件事情写清楚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老麻雀身上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母爱不作为教学重点。
其次,习作单元与阅读单元的习作教学要求不同,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各项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开展教学。两篇精读课文重点学习体会文章的写法,利用“交流平台”进一步明确感知所学方法,之后进行初步习作练习,可以完成一个片段,也可以为后面的大作文提供素材。教科书选编的两篇例文,在选取材料、表达方法、目标与要求等方面,各有侧重。第一篇习作例文旁批侧重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章的写法;第二篇习作例文侧重引导学生对训练点的体会,有特别精彩的或者与第一篇习作例文表达上有明显不同的地方,教科书提出了二、三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空白处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批注。
(六)建议补学说明文的写法
冀教版教科书说明文教学与统编教科书相比,数量较少,更缺少单独的说明文习作训练。但是,学生对说明性的文体也并不陌生,例如冀教版在四年级上册文化主题为“神奇的大千世界”的第五单元学习了《龙卷风》《琥珀》《准时的登录表演》等一组说明文;在四年级下册学习了说明文《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等。统编教科书在五年级上册安排了专门针对“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练习。建议教师可以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竹节人》、第10课《宇宙生命之謎》的学习中适时进行读写结合,加强“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的练习。如结合《竹节人》的学习尝试练写一种玩具或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或者结合《宇宙生命之谜》的学习,在课后选择一种自己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提示学生细致观察,可以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想清楚要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分段表述。注意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并尝试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之前了解到的说明方法运用到习作中,练习表达。
第五部分 口语交际比对与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口语交际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两套教科书口语交际的编排都遵循于这一目标,选择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在丰富的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由于编排理念不同,两套教科书在编排体例、话题选择、能力训练目标上也有所不同。
一、两套教科书的比对结果
(一)呈现方式
冀教版教科书在每单元后的“综合学习”中设置“口语交际”栏目。统编教科书在每单元的“学习园地”之前单独设立“口语交际”板块。两套教科书口语交际活动均贯穿一至六年级十二册中。冀教版教科书每册安排5至8次,共计75次交际活动。统编教科书除六年级下册为3次,其余各册安排4次,共计46次交际活动。两套教科书大部分口语交际活动均与本单元阅读、习作有一定关联,便于学生由阅读延伸到表达。冀教版教科书在每一次口语交际中提供交际话题,活动要求隐含在活动内容中。统编教科书在每一次交际活动中,除提供交际话题外,还以小贴士的形式单独列出学习要点提示,使口语交际活动目标和要求更加清晰明确。
(二)编排特点
冀教版教科书的口语交际以儿童身心成长为核心,分别从“学生生活”“健康心理”“读书时光”“探究·发现”“观察·想象”五个方面,选取了儿童身心发展中所触及到的话题,涉及介绍类、独白类、对话类、表演类、讨论类等交际类型,将口语交际能力和知识、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过程和方法、口语交际的态度和修养蕴含在交际活动中。
统编教科书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教科书以学生成长中所需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出发点,从倾听、表达和应对三个角度选择话题,内容触及学生认知领域、生活领域和健康心理的诸多方面。
关于倾听与表达。教科书安排了听故事、说见闻、说新闻等内容的交际活动。由第一学段简单的“听故事,讲故事”到中年段介绍自己的暑假生活、“说新闻”,再到高年级创造性地讲述故事、聊聊书法等更有深度的问题,由浅入深,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到同步提升。
关于应对。统编教科书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问题或存在困难的内容,设计情境,精心安排功能性口语交际话题,帮助学生有效、恰当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二学段安排了较简单的请教、劝说、转述等。第三选段安排了演讲、辩论等内容。
虽然统编教科书具有明晰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序列,冀教版教科书目标不够明晰。但是,纵向对比两套教科书,发现无论是话题还是隐性的目标,两套教科书仍有许多相同之处。
二、教学建议
口语交际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基本能力的重要凭借,口语交际教学,是使学生学会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沟通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以往教科书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造成师生在教学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忽视。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口语交际的教学,借助口语交际课,真正实现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素养的根本目标。
通过比对发现,冀教版教科书口语交际内容虽与统编教科书在话题的具体设置上有所不同,但交际目标基本相符,加之冀教版教科书的交际活动数量较多(多于统编教科书29次),学生的实践、练习机会较多,基本上不需要刻意补学,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晰统编教科书口语交际目标序列
统编教科书构建了系统的口语交际目标体系。围绕目标体系选择适切的交际话题,为学生的交际活动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了解统编教科书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序列,就理清了教学的脉络,明确了学生的发展方向。
1.从“注意听”到“听明白”。教科书在一年级上册首次口语交际活动中便提出“注意听别人说话”的倾听要求。随后,逐步学习如何“听明白”,提供具体策略,提高学生倾听时信息处理的效率。如:
第一学段:听故事时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注意听并记住主要信息。
第二学段: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边听边思考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是否与话题相关。
第三学段: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边听边记录;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并思考所讲理由是否充分。
2.从“大胆说”到“说清楚”。从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到学习“会说”的方法,优化学生口头表达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第一学段:吐字要清楚;按一定照顺序说;表达想法时简单说明理由。
第二学段:注意语速;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借助图片或实物讲;用卡片提示讲述内容;借助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让讲述更生动。
第三学段:控制发言时间;讲清细节;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列提纲,按照一定顺序分条讲述;选择恰当的材料并恰当地组织在一起支持自己的观点;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等。
3.在讨论中从主动参与到有效沟通。日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讨论”也呈现出清晰的递进式目标。
第二学段:学习对小组意见进行汇总;注意讨论音量;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信息并分类整理,有条理地汇报。
第三学段:讨论后的小结既总结共识,也说明异议;主持讨论要引导全员参与;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既尊重共同的决定,也尊重不同意见。
4.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应对习惯。一方面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对象、场合,在不同情境中善于应对,有效交际。如:
第二学段: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用指责的口吻;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安慰;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有所不同等。
第三学段: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等。
另一方面,强调应对时尊重体谅他人,提高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素养。如:
第二学段:听别人讲话要礼貌地回应;向别人请教要有礼貌等。
第三学段: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等。可见,统编教科书不仅注重学生倾听、表达的技能,同时反复要求学生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场合等,旨在培养学生文明交流的素养。统编教科书口语交际以小贴士的方式提出交际目标要求,列出一至两项一般性的、可以迁移运用于日常交际活动的重要交际原则。教学中紧紧把握小贴士的内容,就把握住了学习的目标和重点。
明确统编教科书的口语交际目标序列,在心中构建起系统的整体性教学框架,便于教师结合具体学情在学生薄弱方面加强指导,有的放矢。
(二)明確口语交际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语言活动,离开了特定环境,交际就无法进行。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中不能纸上谈兵,不能采用口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教师要依据教科书,创设更加丰富多彩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乐于表达,敢于表达,逐渐学会表达。
(三)拓宽口语交际习练的渠道
口语交际在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在。要善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情况。以各种交流为契机,落实口语交际目标。还要将口语交际训练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社会实际相联系。比如有意识地利用家庭环境进行交际活动,与父母一起讲故事、背古诗、聊电视新闻、介绍班上最近发生的事情等。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和父母或亲朋好友一道旅游,帮父母购买东西,串门,和同学一起游戏等,返校后,汇报各自在假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交际能力,促使学校将口语交际训练与社会实践相互融合。
(四)充分利用评价激励的功能
小学生还处于学语言、学表达、学交际的启蒙阶段,由于受年龄、身心、知识、阅历等方面的影响,更多地需要老师或他人的鼓励和指点,以调动学生参与交际的积极性。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激发学生想表达、愿交流的欲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里乐于表达、乐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口语交际实践中。要根据学段的不同,有层次、有重点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交际能力。例如第一学段重在激发交流兴趣,养成良好的交际态度和习惯,鼓励自信表达;第二、三学段重在提高倾听、表达和应对的基本能力。
总之,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双向互动性交流活动,必须在大量的实践中才能内化为能力。在把握教科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不断提高交际素养。
第六部分 综合性学习比对研究与教学建议
一、教科书编排特点
(一)冀教版教科书
冀教版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阅读链接”和“作家单元”的形式呈现。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单元围绕单元主题安排“阅读链接”。共计44个主题(见表7.1)。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走进大自然”,编排了《走进大自然》《火烧 云》《金色的草地》《会说话的草》四篇课文,阅读链接则以“你好,走进大自然”为主题内容。用“在那遥远的非洲”和“在我们身边”两个板块为学生提供延伸阅读书目《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你好,大自然》,从不同角度的表达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作家单元”安排了四次,分布在中高年段的下册教科书(见表7.2)。每单元编排 3~4篇作品,随后的综合学习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介绍作者,为学生全面了解作者提供丰富的材料,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实践活动。比如:三年级下册“安徒生和他的童话”单元,编排《小豌豆》《小意达的花》《丑小鸭》《童年的记忆》和综合学习六。四篇作品阅 读前编排提示语,提示作品内容和作者之间的联系。综合学习六包括三个板块:“丰富的人生”、“不朽的童话”和“我的童话天地”。前两部分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安徒生 的丰富生活和中外作家对安徒生的评价,第三部分安排学生认识安徒生和讲故事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统编教科书
统编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集中安排在中高年段的下册,共计四次(见表7.3)。三、四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与课文学习紧密联系,分散提示活动步骤和内容。在四篇课文学习过程中,依据课后练习题内容,安排两次“活动提示”,完成资料收集和整理交流,在單元课文学习结束后安排“综合性学习”进行交流展示活动。比如:三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节日”。《古诗三首》一课编排《元日》《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后思考题为: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随后出示第一次“活动提示”:了解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学习泡泡提示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方式。《纸的发明》课后思考题,通过填写图表理出文章线索,资料袋也提示了材料的展示方式。出示第二次“活动提示”,交流信息。学习泡泡提示整理分析信息的方式和活动成果的展示方式。《赵州桥》 思考题:作为导游如何介绍赵州桥,也是为展示活动奠定基础。最后的“综合性学习”则主要是成果展示:写过节过程;展示活动成果。
五、六年级则安排综合性学习单元。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确定话题,获取 资料,分析整理,形成观点,撰写报告的完整过程。从中年级在单元学习过程中穿插安排活动提示到高年级集中安排综合性学习单元,体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分为“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两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回忆往事”有三个活动建议:借助填写时间轴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与同学分享难忘的回忆;制作成长纪念册,珍藏回忆。活动目标是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二部分“依依惜别”有两个活动建议:一是策划毕业联欢会;二是给学校、老师、同学或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其中重点展示了策划书的样例和注意事项。活动目标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
(三)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套教科书都将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内容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传统文化;二是综合运用语文。都是以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为目标,都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其表现形式又有所不同。冀教版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指向单元文化主题的延伸阅读,是精读、略读的延续和扩展。目的是引导学生加深对单元文化主题的内涵的丰富和提升,语文综合活动的步骤和方法提示是隐性体现的。统编教科书对综合性语文活动的编排依托几个文化主题,指向语文综合活动的过程指导,侧重对综合性学习活动步骤和方法的提示,指导明确,操作性强。
两套教科书都在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小学毕业生活”的内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冀教版教科书围绕主题,安排了“我的快乐生活”“我读过的书”“我的小本本”“我的毕业照”,侧重对小学生活的回顾;统编教科书围绕主题,安排“回忆往事” 和“依依惜别”两部分内容,在回顾小学生活的基础上,落脚在毕业活动的策划,更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两套教科书在三年级的时候还安排了主题相似的内容:冀教版教科书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传统节日——中秋节,统编教科书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中华传统节日”。相同点是都关注了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等,侧重点有所不同,冀教版教科书 侧重在人文内涵方面,统编教科书在关注人文内涵的基础上侧重对学生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的指导。
二、教学建议
综合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体现为一种学习方式,表现为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从一定程度讲,综合性学习涉及多个成员参与,活动目标、内容、方式、步骤、结果展示等需要成员共同完成,因此,教师对综合性学习要有正确的认识,具体可关注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所以,综合性学习中的内容是载体,关键是过程的参与和合作精神的培养。经过对两套教科书的比对,学生无需刻意补学相应内容,可将综合性学习与学校活动进行整合。对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利用学校活动,切实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会有几次大型活动,运动会、联欢会、环境日、故事会等。中高年段的教师应以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参与活动的策划等工作。
2.加强过程指导,统筹安排内容和时间。学生参与的过程既是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过程。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要坚持“参与不干预;到位不越位”的原则。既参与学生活动又要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对过程观察指导细致到位,但又为学生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另外,还要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在确定主题讨论交流的时候有地方有时间,为学生创设安全放松的环境。
3.关注成果展示,结果和过程同等重要。活动成果既包括阶段性成果,又包括整体性成果。既包括原始资料的搜集又包括整理后的二手资料的再整理。无论哪个阶段的成果展示目的和意义都不同。比如阶段性成果展示,一方面是总结前一阶段的成果,同时也是下一步活动开展的准备工作。形式多样的整体性成果分享不仅仅停留在学生成果的展示的内容和形式上,更要关注学生心理上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功感。教师在成果展示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不能仅停留在展示的内容方面,要对活动内容进行相关说明,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综合性学习的知识和能力。
第七部分 语言积累比对研究与教学建议
冀教版和统编教科书均重视传统文化的积累,除课文以外均安排大量古诗文内容,两套教科书分别在“综合学习”(冀教版)和“语文园地”(统编)两个栏目中安排了大量古诗文、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内容。
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词内容规定性的要求,两套教科书古诗文在总体选择上有较多相同的篇目,例如:《江南》(乐府诗)《静夜思》(李白)《春晓》(孟浩然)
《离离原上草》(白居易)《梅花》(王安石)《池上》(白居易)《望庐山瀑布》(李白)《山行》(杜牧)《忆江南》(白居易)《寻隐者不遇》(贾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赠汪伦》(李白)《咏鹅》(骆宾王)《咏柳》(贺知章)《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村晚》(雷震)《小儿垂钓》(胡令能)《山居秋暝》(王维)《回乡偶书》(贺知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夏日绝句》(李清照)《观书有感》(朱熹)《清明》(杜牧)
《所见》(袁枚)《登鹳雀楼》(王之涣)《题西林壁》(苏轼)《望洞庭》(刘禹锡)《望天门山》李白等。但是,两套教科书在每个年级依然有一些古诗篇目选择上的差异,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差异更大一些。
一、古诗词积累教学建议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学生从小打下民族文化的根基,统编教科书加大了古诗文积累和背诵的内容,这部分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区别对待。
四年级学生需要补学古诗词的数量为16首,五年级需要补学29首,六年级需要补学41 首。学生能够背诵并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即可。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做好总体规划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古诗词补学的数量逐年增多,尤其是六年级学生,如此多的补学内容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补学时间和数量,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可以根据古诗词描写的内容进行归类,学生按照归类后的组别系统学习,便于理解和记憶。比如描写自然景物类的:《古朗月行(节选)》《敕勒歌》《惠崇春江晚景》《滁州西涧》《大林寺桃花》《鹿柴》《暮江吟》《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等; 描写边塞、战争类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塞下曲(月黑雁飞高)》等;描写动植物类的:《蜂》《墨梅》《题画菊》《画鸡》《雪梅》等;抒怀类的:《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枫桥夜泊》《长相思》等。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将需要补学的古诗词分成上下两个学期学习,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将要求学习的古诗词以黑板报、书法作品、海报等形式出示在教室里显著的地方,学习时教师简单讲解诗歌大意,每周要求背诵一至两首。
(二)结合课文学习,适时穿插补学内容
在统编教科书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与主题、作者具有相关性的作品,可以适时链接需要补学的相关内容。比如学习六年级下册《竹石》时,可以补充学习五年级下册的《题画菊》,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不同志趣、追求;学习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时可以补充学习《舟夜书所见》,体会诗人笔下不同的夜景;还可以学习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等。
(三)营造学习古诗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在大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积累、背诵活动。例如可以采用古诗配画的方式加深理解和记忆;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形式传唱古诗词;还可以采用古诗诵读会、诗词背诵挑战赛、诗词大会等形式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名言警句补学建议
教科书中涉及出自现代的名言警句学生自主阅读即可,不需要刻意补学,需要补学的是出自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句。补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一)归类学习,理解句义
根据表达的意思,名言警句的类别大致可以分为惜时学习、励志、诚信、修身等几大方面,可以采用归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其具体意思并背诵。
(二)选择文本,补充链接
教师要精心备课,结合教科书内容,选择恰当的语句巧妙进行链接、学习。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可以链接有关“质疑”方面的名言警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可以针对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补充学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三)注重实践应用
名言警句积累重在实践运用,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平时交谈或者习作时恰当使用学过的名言警句,做到融会贯通,了然于心。
三、谚语、俗语、歇后语的补学建议
统编教科书的“日积月累”板块,选择了部分是谚语、俗语、歇后语学习内容,这些语言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语言通俗,富有哲理,读来朗朗上口。教科书选择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或者做成专题手抄报张贴在班级内,也可以记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尤其要鼓励学生恰当运用。这些内容不需要硬性背诵,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和课外学习中多关注这一类语言现象,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