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习方法引导 培养主动探究能力
2019-11-04杨跃强
杨跃强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的师生问答模式中,这种机械化、低效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开发小学阶段学生的潜力,同时也违背了语文学科知识的多元化、发散式特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和锻造,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智慧潜力,呈现出个体生命发展的蓬勃向上的力量。因此,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操作、质疑、创造等学习过程,是积淀自主探究能力必备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尽可能点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不能将其视为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因此应把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当作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呢?笔者认为可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操作、质疑、创造等过程,巧妙积淀自主探究能力必备的思维品质,通过一系列亲身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构建认知结构。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一、引导观察,激活探究思考能力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易陷入思维定式,为培养其主动探究能力,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沉淀以完成知识的积累。具体来说,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新课标明确指出:“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观察对于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有重要的意义,是锻炼学生将观察的事物文字化表达的主要训练手段。学生在自主观察的过程中可以活跃思维,从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比如在教学《白鹅》一课中,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去动物园等场所深入实地观察小动物,或者播放有关动物活动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感受生命的多样性,从而逐渐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又如《生命 生命》一课中,老师可布置学生课后观察自然界中的蚂蚁、家中的植物等事物,并撰写每日观察记录,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观察,引导学生持续性地思考、感悟生命的意义,活跃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为后面单元习作积累素材。
二、妙用想象,激发探究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小孩子头脑,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而一个人的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想象力的高低。想象力是智力因素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培养学生敢于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合理地想象。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火烧圆明园相关影像资料,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想到的是这一事件的动机、有的学生考虑的是这一事件的结果、有的学生疑惑为何中国不制造火炮火枪来对付侵略者。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同,而教师应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思维的干扰,让学生在符合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发表看法。再如《自然之道》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末段“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这句话中展开想象,进行练笔,教师启发学生想象:食肉鸟可能会说些什么?从几个角度进行点拨如夸耀不费吹灰之力就饱餐一顿的得意、嘲讽游客好心办坏事的无知等。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想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继而进行扎实的练笔,这一过程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也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受到启迪,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三、善用操作,强化探究实践能力
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是亲眼观察、亲身想象、亲自体验,而最关键的体验环节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将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下获取的信息进行表达输出,对知识的掌握力度也能得到强化,这比教师单方面地灌输效果更好。比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来突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完成了对自我想象和理解的呈现,又容易激发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更进一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思维表达出来。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中“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而后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画蝙蝠飞行和雷达工作的示意图并做说明,各个小组相互指正、完善示意图。通过创设利于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最佳学习空间。学生在自我表达和互动交流的操作中,既能够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又加深了对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强化。
四、巧设质疑,发展探究自主能力
“學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坚持真理,不受课本和教师讲解的限制,敢于提出质疑。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詹天佑》一课中,尽管其“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具有突出效果,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是否还有更好的设计方案?激励学生自行想象、自主设计,探究出其他更好的设计方案,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并养成自主探究和创造的习惯。另一方面,考虑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授人以渔”,尤其在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速度明显跟不上信息产生的速度,因此对学生而言,比起课本上的“死”知识,更应该掌握学习的“活”方法,重在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多种渠道以及庞大的网络资源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践行报纸剪切、书刊摘抄、网络下载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会逐渐加强对于知识的鉴别能力,久而久之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对未来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
五、学会创造,促发探究迁移能力
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思维的联动,更需要实际体验和巩固的过程,教师应尽可能放手以便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广泛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创造性地发展出类似体系的知识点内容与知识点间的组织结构。比如在学习完《七月的天山》一课后,学生对于课本中关于天山景色的描写印象深刻,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要求学生自行归纳课本上对天山景色的描绘性词语和语句,然后据此仿写一段描述校园景色的同类型短文,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经过这一过程的训练,学生能够从最开始的“照抄”逐渐变为“创造”,写出不同于课本上的优美语句。再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学生对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很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出“作者抓住外貌、动作、神态刻画出了一个专心致志、画技高超的聋哑青年”后,可以结合课后小练笔,进行写法迁移训练,启发学生:“静静地,我们也来看看当时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看看他们的外貌、神态、动作,学习作者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法的迁移训练,给予学生自主体验和巩固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探究迁移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受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较大,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充分观察、大胆想象、动手实践、敢于质疑、迁移创造,进而学以致用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和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玉珍.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点滴看法[J].学周刊,2017(4).
[2]蒋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