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需而教 融合学习
2019-11-04沈东波
沈东波
随班就读工作在中国已经开展了十年,但仍然处在摸索和实验阶段,其教学模式和工作方法并不为所有老师熟知。
从2015年开始,南京市成为了全国随班就读试验区,这项工作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实验和推广,金牛湖中心小学于2016年成为南京市首批“随班就读实验学校”,加入了融合教育的实践队伍中。
经过近两年的实验和学习,教师在理念认同、行为接纳、个别教学、抽离式学习方面都有了一些提高。
下面就这两年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关于不同类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学策略研究作一个总结。
一、学校随班就读开始之初状况分析——被动随班
实验初期,学校初步统计,持有残疾证,列入随班就读的共有4名学生,分别是听障2名,肢残2名,而实际上,其中一名肢残学生因为是车祸致残,智力上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这些学生当时进入我校就读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听障的儿童配了助听器,他能够进行随班就读,并不需要老师给予特别的关照;二是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到区特殊学校就读,非常期望自己的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
可以看出,当时学校并没有“随班就读”这个概念,其接收意愿是被动的,对这些孩子的学习也没有进行有意识的个别化辅导。这其实是长期存在于普通学校的普教和特教完全分离的状况,特殊儿童人在普通学校,实际是被排斥于教师教育行为以外的。
学校正式加入“随班就读”实验以后,首先成立了全区首家“随班就读”教研组,分批次参加市级“随班就读”各项培训活动,定期开展校内研讨。并进行全校性的广泛的宣传。教师对于“随班就读”活动的意义,如何实施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开始提升,从不知什么是随班就读,到人人认可随班就读,学校的融合教育的氛围浓厚起来。
二、学校随班就读三年实施的主要成果——主动接纳
(一)教学目标差异化的设定
“随班就读”实验的开始阶段,教师对于任教有特殊儿童班级的课务比较抵触。在研讨交流中,教师首先感到困难的是:如何才能使这些学生考出好的分数。尤其是一些智障学生教师感到几乎不可能让他们考出满意的分数的。
通过市区两级的培训,教师开始接触到”随班就读”的理论和实践,逐渐认识到什么是”随班就读”,什么是全纳教育,什么是IEP。关于”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教学目标有了进一步的明晰。
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师把它分为两个层次。
1.智障儿童。这类学生必须降低教学要求,并且在教学中设立一些单独的有利于这些儿童学习的教学环节或行为,让他们进行符合他们学习能力的学习。比如当全班都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让这些学生进行词语的读背,老师可以低下头靠近这些学生,让他们读背给他听,并给予评价和鼓励。而对于他们学习成绩考核的要求也要有所降低,可以单独命题单独考核。
2.非智障儿童。包括听障、视障、肢残等特殊类型。这些学生智力水平无异于其它正常学生,所以他们在知识理解上是能随班就读的,他们需要的是学习相关活动的帮助。比如,视障学生如何帮助他们看见课本上的文字;听障学生帮助他们听清老师的话;肢障学生的起身和活动如何解决等。这些学生在学习质量上可以和普通儿童一视同仁,不作差异化处理,使他们更自然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教学方式无痕化的处理
“随班就读”学生在班级中,教学时究竟如何对待他们,这是教师在现实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此,教师的疑虑是:教学时是否要给以这些学生特殊的教学时间和关照?如果给予这些学生特殊的关照,如何协调一个和四十几个的教学关系?
“随班就读”并不是要求给以这些学生特殊的关照,尤其是和其他普通学生不一样的关照。这项工作的最大意义就是“随班”,也就是要把这些学生的学习纳入到一般的班级授课环境中,也就是要让这些学生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中,和正常学生无差别化的学习。
当然,这些学生有这些或那些问题。这需要老师做出一些调整,帮助这些儿童能够和学习环境融合起来。但这种调整要做到“无痕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尤其是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制订。
教师在备课前,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特殊学生如何处理,他们应该做什么?是和普通学生一样,还是有差异化的内容安排,这样特殊学生每一步都有符合其能力和需求的学习活动开展,他们既不是游离于其他学生之外,也不是频频被喊起来“展示”。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发展
“随班就读”的实验成功与否,关键是老师。
在实验之前,教师对于班上的特殊学生,采用的多是“任其自然”,或者是“完全放弃”。
当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教师首先反应是:我应该如何上课?是不是上成复式教学的样子?
在经过一年的各种培训、教学实践以后,教师对于这方面的认识开始明晰起来。
“随班就读”,就是要把特殊儿童从特殊学校的那种特殊的成長和学习环境中抽离出来,把他放入普通儿童的成长环境中去。环境对于人成长的影响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进行过细致的研究,环境和成长的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特殊儿童由于在身体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和行动方面的封闭性。把特殊儿童纳入到普通学校,就是要消除儿童的这种缺陷造成的封闭和自卑心理。因此,随班就读≠复式教学,不是把特殊儿童放到普通班级中,却仍然把这些孩子割裂开来进行教育和学习,这样就是失去了随班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教师有了教的信心,通过研讨和总结,教师在课堂上做出了很多“静悄悄的革命”。
1.不起眼的小动作:两个听障学生的英语老师都是时老师。如何解决听障学生的听课问题呢?大声说话!对着孩子重复!反而突出了两名学生听力障碍问题,更显得这两名学生“与众不同”。对于残障人群,不去刻意关爱才是真正的关爱。
时老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她把上课用的“小蜜蜂”(扩音器)不是放在讲台上,而是放在听障儿童的附近。这样正常上课,不露痕迹的解决了这两个学生的听力问题。
2.有声的考试:二(3)班的R同学,是一名视力严重低下的学生,看书几乎是双眼贴着书本。但孩子的记忆力特好,仅凭记忆就能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但一般考试都是纸笔考试,对于R同学来说不仅看题有困难,答题也有困难,答案写不到格子里去。数学潘老师采用听考的方式帮助他考试,也就是潘老师报题目,孩子听完以后进行心算,报出答案,然后老师给予打分。
(四)抽离式学习辅助康复
“随班就读”的学生需要一些特殊的学习支持,这源于他们的身体一些缺陷。所以在普通班级中进行正常的学习活动中,还需要一定针对性的辅导,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进行”随班就读”的学习活动。这种抽离式的学习活动,就是资源教室发挥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一些智力障碍的学生,资源教室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W同学和Z同学是两个智力低下儿童。资源教室的王老师每周三就带他们到资源教室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穿鞋带,拨珠子,平衡球等等,在有趣的活动中,训练他们的肢体平衡能力。孩子们也非常开心。
D同学由于遭受了严重的车祸,造成肢体和智力的双重伤残。其行走都有问题。但是她也非常喜欢到资源教室进行一些有趣的肢体康复训练。现在她已经能够独立的行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班就读”作为一种教育行为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教学的第一要务不是知识传授,而是一个人的平等、尊严、快乐的生活和成长。虽然教师的教学能力还需要加强,但在这一方面,我们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