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书房建设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2019-11-04孙红强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公共图书馆

孙红强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建设模式;服务延伸

摘 要:城市书房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出来的阅读空间新形态,已然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热点投资建设领域,相较于技术相似的自助图书馆机,二者同样面临会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问题。文章借鉴自助图书馆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阐述了城市书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在相互借鉴经验及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创造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建设模式,为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和可复制的范本。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9-0130-03

“24小时城市书房”为老式“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机(ATM机式)”的升级机型,近年来在各地受到热捧,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热点投资建设项目。城市书房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的阅读空间拓展新形态,在构建城市公共图书馆“15分钟服务圈”、解决公共图书馆布局不合理和延长图书馆服务时间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城市书房和“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阅读空间的增加,建设者需要重视如何系统科学地规划其建设、管理、运行等问题。

1 城市书房的定义和作用

城市书房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合办,依托各地中心图书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无线射频技术实现一体化图书馆阅读空间与服务延伸,具备24小时开放条件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本质是公共图书馆外设的图书馆阅读空间,与图书馆服务点、阅读点的区别很小,与“无人超市”类似。由于运用了现代化的新技术,城市书房具有科技感与现代感,在叫法上,“城市书房”或“图书馆驿站”的表达更直观,更易于社会大众理解和接受。

由于城市书房具备自助办证、自助借还、数字阅读及阅读推广等图书馆基本服务功能,同时依托公共图书馆的文獻资源和服务能力,其能发挥的作用可达到或超过一座小型图书馆。城市书房因具有建设速度快、占地面积小、规划相对容易等特点,已经成为各地完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解决城市图书馆布局不均衡的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

2 城市书房建设的主体形式和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馆主导型

图书馆主导型是指公共图书馆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争取财政资金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建设形式。目前,多数城市公共图书馆通过改造现有馆舍,在馆内开辟出相对独立的24小时开放的阅读空间,或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满足读者外借和阅览的需求。图书馆主导型的建设模式通常从读者需求和图书馆服务的角度出发,与图书馆基本条件契合度高,运行成本可控,管理难度较低。图书馆还可以与有需求的单位或机构合作建设分馆或自助型的阅读空间,但通常推广难度大、建设数量少,需要合作单位或机构有意向、有能力才能实现,而且往往以满足合作方自身需求为主,图书馆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

2.2 社会主导型

社会主导型是指以社会大型单位和机构为主体,出于对自身员工、服务对象或提升品牌形象等诸多因素的阅读需求而自建图书馆(室)的建设形式。排除掉一些城市书房生产厂家、广告商等以宣传推广为目的建设的示范性城市书房,社会主导型的城市书房建设量少,不能保证服务的规范化,且不具有公共属性。

2.3 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是指以地方政府为建设主体,将城市书房建设纳入本地区公共文化发展规划,由政府统筹城市书房的设施布局、队伍建设和所需资金,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的建设形式。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书房建设往往由发改委、规划局、财政部和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等进行统筹协调推进,可以有效地解决图书馆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城市书房的弊端,能够保证城市书房的建设规划科学、标准规范和布局合理。政府主导型城市书房通常会被纳入“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标准较高,且政府能为城市书房的管理运行提供政策、资金和人员等保障。

3 城市书房建设应重视的问题

无论是ATM机式的自助图书馆还是城市书房,都是借助RFID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衍生出来的图书馆馆外借阅读服务新形态,其区别主要在于城市书房是场馆体验形态,自助图书馆是终端设备形态[1],城市书房能够提供更好的阅读空间体验和丰富的文献资源。东莞图书馆第一家无人值守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城市书房)从2005年9月起正式向读者开放,到2008年年底首批10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ATM机式)投入运行,但运行至2016年,因机器使用率不高,该馆悄然撤离13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北京朝阳区等多地已规模化运行的自助图书馆也遭遇了相似的困境[2]。目前,经过图书馆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场馆形态的自助图书馆在管理理念、机制建设及配套技术上都日趋成熟,又重新获得了人们的青睐,但与被淘汰的自助图书馆服务机相比,除文献存量多寡、读者体验感受不同外,其他共性的缺点依然存在,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图书馆以自助图书馆机为鉴,重视城市书房在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3.1 投资和管理主体划分的问题

图书馆与社会机构作为城市书房的投资主体,按照谁投资谁管理的原则,投资与管理的矛盾并不突出,但若以政府为投资主体,框架庞大的现代城市会遇到图书调配、设备维护和安全管理等的高强度后勤保障和高额运转费用的问题[1]。从管理保障的角度来讲,如果采取单一的管理委托模式,相关机构要保证城市书房的维护和保障,设立距离的远近成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如果委托各级图书馆辖区代管,由于基层图书馆人员、职能和技术有限,一些基层图书馆可能无力承担管理责任。从中转调配的角度来讲,现有的城市级图书馆无法提供足够的图书存放空间,以深圳市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为例,其拥有200台自助图书馆机,每台配备2,000册图书,设立8年后,自助图书馆调配库、馆内书库容量基本饱和,以图书馆现有的书库条件难以满足未来图书储存调配的需求[3],图书流转的仓储问题日益突出。另外,在实现通借通还“大流通”的格局下,各图书馆馆内资源与城市书房资源不易实现调配共享,如果市级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通借通还选择有壁垒小流通还是无壁垒大流通模式,或二者之间如何协调才能符合财政部门关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规定,将是城市书房后期管理中绕不开的话题。

3.2 运行保障资金的管理问题

河南省城市书房场馆两种建设形式分别为独立建筑物形式与门面租用形式。许昌市城市书房建设以玻璃房独立馆舍为主,优点是一次建设可以长年使用,缺点是缺乏建筑建设规范,安全维护问题较多。洛阳市城市书房以征租的门面房为主,优点是建筑建设规范,安全维护问题较少,缺点是房屋产权归属不定,图书馆无法强制社会机构一直提供公益服务,针对所面临的巨额租金问题需要提前考虑纳入财政资金支持范围,且租金的多少和变化是不可控的。从建设角度来讲,城市书房在前期的固定资产投入是可控的,而后期运行和管理的高额费用对图书馆财政造成的压力相当大。按照每个城市书房建设投入100万经费计算,其每年的后续运行、维保、文献更新等综合投入将超过建设费用的30%至40%左右,且运行管理资金在管理主体确认和考核机制完善之前存在较大变动的可能,分散管理、集中管理与委托第三方管理在机制、体制和专业能力等多重因素上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存在浪费财政资金的可能性。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讲,图书馆的管理运行有着科学、完善、系统的体系,而城市书房仍未形成针对自身的运行模式,如果后续资金的投入不到位,一旦社会使用率和关注度下降,将使地方政府陷入投与不投的尴尬境地。

3.3 服务人员配备的问题

城市书房的服务人员与提供运行维保服务的人员并不相同,城市书房宣传的“无人值守”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理论上是无人值守的自助图书馆,但“无人值守”是指图书馆没有派专职工作人員开展日常管理,并不是无人管理[2]。由于城市书房运行中难免出现图书散乱、读者喧哗、环境脏乱等方面的问题,为其配备相应的保洁保安人员、志愿者及外聘服务人员等也是图书馆必须考虑的问题[4]。目前已建立起规模化城市书房的温州、扬州、合肥等地在服务人员配置方式上有着专业化团队、志愿者、政府购买和与咖啡馆合作等多种形式,各种方式各有利弊,管理人员管理松散、服务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等情况时有出现。作为新兴的图书馆延伸服务模式,城市书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如何解决城市书房的管理问题需要各公共图书馆积累智慧、总结经验、积极探索。

3.4 服务效能提升的问题

城市书房作为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拓展和延伸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了将城市公共图书馆向偏远城区居民家门口推进这一公共图书馆人长久以来的理想。当初代自助图书馆机成为热点时,图书馆专业人士一度认为其突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完善了图书馆的服务网络,宣告了“图书馆3.0”时代的到来,自助图书馆也因此被称为“第三代图书馆”。如何不重蹈初代自助图书馆机短短几年由“热”转“冷”的覆辙,让城市书房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冷静地分析、总结和汲取各地城市书房管理和运行的经验。城市书房“小而精”和“无人值守”是其建设布局和读者自治的优势,但此种模式虽然能高效解决文献优化配置更新问题,但却无法解决馆员与读者的互动体验问题,拉大了图书馆与读者间的距离,使馆员与读者沟通更加困难,无法很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5]。图书馆如何引导民众利用好城市书房,如何将城市书房与市民文化需求相融合,如何丰富城市书房内涵,增强城市书房的文化魅力是目前各地图书馆需要积极探索的重点问题,如:温州城市书房利用其贴近社区的优势,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阅读、读书会、文化沙龙等活动,拉近城市书房与市民之间的距离,让所有走进城市书房的市民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1]。图书馆如何保持城市书房的吸引力,让其场馆变成市民不可或缺的文化平台,是提升城市书房服务效能最重要的问题。

4 结语

城市书房建设是目前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资源共享化、效益最大化的首选方式,能够快速解决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窄、服务效能低的问题。无论是自助图书馆机、城市书房还是总分馆制建设,每种创新形式都存在利弊,都需要相关机构从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服务规范上加以总结完善,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模式,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范本。

参考文献:

[1] 鲁方平.自助图书馆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以温州市图书ATM机与“城市书房”的建设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2):63-68.

[2] 天河13台“不打烊”自助图书馆悄然撤场[EB/OL].[2019-08-18].http://news.ifeng.com/a/20160405/48353083_0.shtml.

[3] 万娜.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文献调配模式研究:以深圳市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6(5):42-44.

[4] 张洁.关于扬州市城市书房建设及管理模式的探讨[J].图书情报导刊,2018(8):20-23.

[5] 吴蛟鹏.社会力量参与温州“城市书房”建设和运维的现状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7(10):29-31.

(编校:崔 萌)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公共图书馆
完善生态林建设模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布局及建设标准探索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