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以致用”理念导航健康教育课
2019-11-04罗京宁
【摘 要】《体育与健康》是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课程,体育教师设计与实施健康教育课,应以“学以致用”为基本遵循。学习主题应基于“用的盲点”,学习内容应针对“用的重点”,学习形式应服务“用的难点”。
【关键词】健康教育课;学以致用;基本遵循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7-0059-02
【作者简介】罗京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学(南京,210001)书记,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德育带头人。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还要学习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一门课程。《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以现有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体育教师为基础。因此,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师既要上好实践课,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也要上好健康教育理论课,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对健康教育来说,学习是为了应用,让学生记住知识点只是第一步,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设计与实施健康教育课应遵循“学以致用”的理念。本文以《体育与健康》水平四“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课为例,来进行具体阐述。
一、学习主题的确定应基于“用的盲点”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面临体育中考的初三学生对体育锻炼比较重视,通常会利用假期进行2000米、3000米,甚至更长距离的耐久跑练习。随着自主锻炼的开展,学生的困惑也随之而来:跑得距离长、时间久,会不会运动过量而伤害身体?总跑一样的距离,会不会因运动不足而难以提高运动成绩?怎样练习耐久跑才科学?自主练习时的距离、时间、心率多少才合适?……
从学生的困惑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运动实践中缺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的能力,也就是“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是学生“用的盲点”。基于此,在课前,笔者将“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课的学习重点定为:掌握运动负荷的理论知识以及测量脉搏的三种方法。学习难点定为:通过自我监测心率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二、学习内容的选择应针对“用的重点”
教学中,笔者将教学重点分解为“科学运动三问”,围绕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针对“用的重点”,逐一解决思想困惑,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
1.重点一:消除实际思想困惑。
科学运动一问:运动增强体质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上课后,笔者首先跟学生一起归纳明确了体育运动的四大好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为了消除学生对耐久跑的恐惧,笔者对运动后的疲劳进行了科学解释。笔者以“刺激—反应—适应”这一生理学现象,结合学生的运动实际举例说明:800或1000米跑练习会对心肺系统、肌肉关节等产生刺激,出现呼吸困难、肌肉酸痛等身体反应,但是在坚持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在运动强度、负荷量不变的情况下,身体会逐渐适应这样的练习,心肺功能、肌肉耐力得到发展,不适的身体反应会逐渐消失。再增加运动负荷,就会进入下一轮的“不适应—适应”的过程,循环往复,体质就会不断增强。通过这样理论结合实际的阐释,学生加深了对耐久跑的认识,有了科学理论的支撑,学生消除了对运动疲劳的恐惧和排斥,有助于學生以后的科学运动。
2.重点二:传授实用理论知识。
科学运动二问:我们该如何科学地运动?根据课前学生对运动过量的顾虑,笔者呈现了一则“运动过量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新闻,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理解了造成运动伤害的原因。了解了这些知识之后,学生对运动过量的顾虑也自然消散了,转向对“运动负荷、负荷量、运动强度”的关注。而有关运动负荷的理论知识,是这节课“用的重点”,但运动负荷的知识比较理论化,学生理解记忆有难度。因此,笔者结合中考体育项目的练习,举例说明运动负荷的构成因素及包含的指标。这样在最关心、最熟悉的中考体育项目的情境中,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运动负荷”这一重点。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依据日常体育锻炼经验,总结出“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四条原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负荷的相关理论。
3.重点三:练就实践操作技能。
科学运动三问:如何判断我们的运动是否科学?这一部分,健康技能知识点主要是学会测量脉搏的方法。笔者引导学生学习了桡动脉、颈动脉、颞动脉的三种脉搏测量方法,而后学生通过自测、互测安静脉搏,练就实践操作技能。之后又学习了“靶心率”的概念并计算出自己有效而安全的心率区间。
三、学习形式应服务“用的难点”
学生对运动前后心率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对运动负荷的判断,这是“用的难点”。
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与百米飞人博尔特赛跑”的体验式学习形式,一半学生作为第一组站在教室内的过道上,一边观看博尔特百米比赛视频集锦,一边进行自我练习(博尔特比赛时学生原地快速做高抬腿,博尔特比赛完学生做慢跑);另外一半学生作为第二组,女生做仰卧起坐,男生做俯卧撑练习,然后与快速跑学生轮换运动。整个活动时长为1分钟,学生需要测量安静时心率、运动后即时心率以及运动后3分钟心率,并在学习任务卡上画出自己的心率变化曲线,进行观察和对比。
学习“测量不同运动前后的心率”,除了因地制宜的体验式教学,教学中笔者还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这些学习形式的运用有助于解决“用的难点”。<\\ysc02\工作盘 (D)\邱\江苏教育\中学\06\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