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高校创新研究热点及趋势研究

2019-11-04王晓珍蒋子浩施佳蓉

关键词:协同效率研究

王晓珍,蒋子浩,曹 群,施佳蓉

引 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经济转轨阶段,我国依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作用逐渐衰减(1)张杰,郑文平.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效应[J].经济研究,2017(3):153.,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技术创新是改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克服增长乏力窘境的唯一出路(2)王晓珍, 蒋子浩, 郑颖. 高校创新效率动态演进分析及影响因素识别——基于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SFA模型[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8(9):81.。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的第一执行主体,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源头(3)Barra C,Zotti R.Measuring efficiency in higher education: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a bootstrappe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2016(1):22.,高校的知识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域经济水平进步和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4)Szücs F.Research subsidies,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18(7):1256.。此外,不同于科研院所和企业,高校在开展科学研究、产出原创性成果的同时,把知识条理化、规范化,丰富原有学科或者创建形成新的学科,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中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因此,高校被认为是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向增长方式创新转变的关键(5)Lee K R,Chen J,Li J Z,et al.Better innovation, better future: working together for innovating Asia[J].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2017(1):25.,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之一。考虑到高校创新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更是未来知识竞争中确立人才优势的关键。

高校创新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2011计划”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这一核心目标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其创新能力评价是当前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学术界对高校创新相关问题研究起步较晚、认识较少,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结合水平也较低。因此,进一步对高校创新相关研究的主要贡献和不足进行梳理和剖析,对于在教育资源稀缺背景下加快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哺教学,进而培养一流的人才支撑我国“双一流”事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分析工具和数据来源

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基于JAVA程序,用于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科学文献数据信息。该软件可对研究主题、关键词、文章作者、发文机构、被引文献、被引作者等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通过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呈现相关信息和信息实体间的细节矩阵。基于相关文献信息的梳理挖掘,该软件不仅有助于认识某一问题在既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还有利于预测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在情报学、图书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

为把握近年国内高校创新方面文献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趋势,本研究在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以“高校创新”“高校科研”为主题搜集于2009年至2018年间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了确保所搜集文献的质量,本研究进一步将文献来源限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最终搜集高质量文献共计1118篇。筛选导出文献后,在进行文献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的连接点强度分析法、关键词聚类分析法等对国内高校创新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挖掘,以期对未来高校创新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二、 高校创新相关文献统计分析

(一) 高校创新相关文献数量统计研究

根据文献数量年度分布状况(表1)绘制文献分布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过去十年高校创新相关研究的数量较多,同时文献数量波动较小,表明高校创新相关问题始终是近年的研究热点。

表1 高校创新相关文献时间分布表

图1 高校创新相关文献时间分布图

图2 高校创新相关文献高产作者

(二) 高校创新研究高产作者分析

图2展示了国内高校创新相关文献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主要学者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见表2。本研究中的高产作者指2008年至2018年间针对高校创新这一问题发表较高水平论文最多的几名学者,其最高被引论文可以反映该学者在高校创新领域的主要观点。其中,发文最多的作者是冯海燕,其被引最高的文献《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绩效考核管理研究》反对简单根据学科带头人的数量和水平、获批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等级对高校创新能力进行考核,认为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方式难以真正有效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文章强调了在创新环境、创新气氛、创新沟通等方面优化对创新团队积极性的贡献,并运用PDCA循环法分析了高校创新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管理中存在科研人员资源不足、科研部门授权度低下、跨部门合作不足、知识管理机制不健全、组织持续学习能力较低、持续研发能力不足等缺陷。对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科研团队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从软硬两方面优化科研环境(6)冯海燕.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绩效考核管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5(1):54.。王惠等运用DEA模型测算了高校创新效率,并探究了改善高校创新效率的路径,研究发现改善科研要素配置结构和优化高校创新外部环境是有效提升高校科研效率的关键(7)王惠,王树乔,李小聪.基于DEA方法的江苏省高校科研效率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7):92.。陈承等主要基于质量视角构建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涉及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成果质量三个维度(8)陈承,刘在洲,徐红.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8):57.。杜德斌利用Cartogram地图分析1995—2011年我国省域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空间分布差异,随后使用Wolfson极化指数模型与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解析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的致因。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高校经费投入分布并不均衡,呈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少的分布特征。具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集中于北京、江苏、广东及上海。进一步剔除省际人口规模差异后,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更为突出。可见,我国高校的经费投入存在显著局部不协调,既与区位和人口因素脱钩,也并非完全依照高校数量及规模进行均衡分配。而省域高校经费投入差异的致因包括投资回报率差异、政策倾向差异和区位差异几个方面。因此,针对以上困境,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区域间高校互助联合,充分发挥东部地区高校的“扩散效应”辐射西部地区,进而促进西部地区教育和科技水平发展,缓解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对区域发展的制约(9)游小珺,赵光龙,杜德斌,等.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16(2):180.。刘兴凯等梳理了英国高校科研评估制度改革对我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借鉴价值,指出我国的科研评估多以某一高校或某地区高校整体为评估对象,而这种评估方式使得各学科的发展差异难以通过统计年鉴或评估调查结果直观展现。为了获得更多拨款,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方式,从而丧失自身特色。为此,应当将科研评估体系重点转向学习,引导各学科特色发展。与此同时,“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在我国高校科研评估中屡见不鲜,硬性的数量指标仍然是我国部分高校考核科研人员的主要依据,有违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10)刘兴凯, 梁珣. 英国高校科研评估的制度改革、效应及其借鉴意义[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3):82.。因此,开展代表性科研成果评定,将评估重点由成果数量转向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仅有助于刺激创新积极性,同时也符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机制强调“第一”的现象严重,极大阻碍了创新团队的建设。对此,在我国现行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中,应进一步倡导合作精神,引导不同科研机构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

表2 高校创新相关文献高产作者及代表作

(三) 文献产出主体分布

由图3可知,高校创新相关问题发文最多的科研主体是南通大学。从节点连接强度来看,连接强度较强的科研主体往往处在相近位置或同一机构之中,如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研究院和西安邮电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在地理上均处于相近位置;又如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清华大学科研院均属同一科研机构。处在相近位置或同一机构之中的科研主体之间开展合作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成本,可显著改善效率。高校创新相关问题的主要研究主体如表3所列。

图3 高校创新研究机构

序号机构序号机构1南通大学7盐城工学院2上海交通大学8北京交通大学科技处3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处9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4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10东北师范大学5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1华南师范大学社科处6河海大学商学院12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统计研究各省高校创新问题频率超过4次的科研主体数量可以发现,高校创新相关研究主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区。西部、东北部和长江中游地区高校创新科研主体相对较少。

三、 高校创新热词聚类分析

进一步采用系统自带的LLR算法对高校创新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相关领域群组的内部主题结构,结果如图4所示。聚类分析目的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将高校创新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类分析。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同时出现,则表明两者具有一定的共现关系,共现次数越多,则表明两者关系越强。共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组成一个聚类,各个聚类可以近似看成一个研究主题(11)李锋.基于核心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兼论共词聚类分析的不足[J].情报科学,2017(8):70.。因此,高校创新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内部的关键词同时出现的频次更大、关系更加紧密,可以反映当前高校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聚类轮廓值反映轮廓内部节点的离散程度,当轮廓值大于0.5时则认为该聚类是合理的,而当轮廓值趋于无穷大时表示该领域仅有一个研究主题。现实情况是,聚类名称往往难以充分反映该研究热点所包含的具体细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结合子聚类开展更为深入的分析。

图4 高校创新相关文献的共词聚类图

根据表4,结合子聚类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经费、协同创新和科研团队四个方面。

表4 高校创新相关文献共词聚类表

聚类0高校包含子聚类创新系统、创新效率、创新精神等。高校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引擎,是区域竞争能力发展的前提。而从效率视角研究高校科研创新活动,一方面可以为科研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科技政策、缩小地区创新能力差异提供理论借鉴。国内学者对我国高校创新效率的测度研究结论并不统一,高校创新效率因样本时空和高校类型异质性而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样本时空差异看,我国高校创新效率整体处于非DEA有效阶段并呈现西部最高、东部最低的分布特征(12)王晓珍,蒋子浩,郑颖.我国高校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八大区域视角[J].科研管理,2019(3):114.。从高校类型上看,大部分985和211高校创新效率始终为DEA有效,因此如何发挥985/211大学在区域创新活动中的“带头”作用,是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进步的关键问题之一。随后,部分学者尝试运用不同方法对高校创新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分析,如张惠琴和尚甜甜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高校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动态研究(13)张惠琴,尚甜甜.高校科研创新效率对比分析——基于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J].科研管理,2015(A1):181.,王树乔等使用核密度估计对985高校和江苏省高校的创新效率进行了动态演进分析(14)王树乔,王惠,李锋,等.“985工程”高校科研效率动态演进及区域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6(17):87.(15)王树乔,王惠,祖维.江苏省高校科研效率的测算及动态演进[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33):55.。在效率分析的基础上,诸多学者进一步探究了影响高校创新效率的因素。影响因素是高校创新效率问题研究的另一个关键点,准确把握影响因素是提升高校创新效率、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升国家整体科研创新水平的重要前提。Munoz指出政府是影响效率的首要因素,政府从社会制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两个方面影响高校创新绩效(16)Munoz D A.Assessing the research ef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le: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2016(6):809.。于志军等、Hu等均在使用DEA及其衍生方法对决策单元效率测算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影响高校创新的环境因素(17)于志军,杨昌辉,白羽,等.成果类型视角下高校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7(5):38.(18)Hu Y M,Liang W Y,Tang Y P.Exploring factors impacting on research efficiency in “211 Project” universities[M]∥Evaluating Research Efficienc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Springer Singapore,2017.,认为地区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政府扶持力度等外部因素对高校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最新的研究则开始关注氛围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自Litwin提出组织创新气氛的概念后,众多学者在氛围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组织创新氛围指创新组织中的创新主体对创新环境的共享知觉。其概念是在组织氛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多数学者聚焦创新主体和创新行为并采用知觉性观点对其进行描述(19)冉爱晶,周晓雪,肖咪咪,等.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创新氛围的架构和异质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5):72.。研究发现,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高校以知识共享的方式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推动区域创新效率进步。同时,重点高校又以心理契约为基础借助聚集效应吸引高水平科研人员和普通高校的聚集,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对影响高校创新效率的各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并根据环境因素差异调整科研资源投入,是改善高校创新效率的关键。

聚类1科技经费包含子聚类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内部监管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求构建更为广泛的知识经济体系(20)Symaco L P,Tee M Y.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g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Case of the ASE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9(1):186.。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突破性研究、技术性变革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有利于加快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1)Donou-Adonsou F.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ub-Saharan Africa[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9(4):353.。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后,高校管理和经费投入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以省为主的体制,高校科研资源配置数量得到大幅提升。然而,事实上,高校在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对地区重大需求聚焦不足、资源分布空间不均衡、体制机制封闭阻塞、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问题却日益突出(22)李国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6(2):10.(23)白彦锋,陈珊珊,冯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财政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2):3.。可见,高校当前组织模式与地区需求并未实现无缝对接,各类高校资源的活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24)陈纯槿,郅庭瑾.世界主要国家教育经费投入规模与配置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77.。因此,如何配置有限的高校科技经费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成为相关主管部门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理论界开展了广泛探讨。已有研究普遍认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问题需要从源头抓起,一方面要塑造良好的经费使用环境,依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配置经费,另一方面要重视科研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诚信自律的价值取向,促使科研人员自觉自律使用科研经费。具体而言:(1) 在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管理制度方面,我国现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尚不完善,高校的科研自主权相对不足,国家层面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相对匮乏,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尚未全面建立,使得高校科研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对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竞争性经费的战略作用,完善科技创新需求的顶层设计,将竞争性经费投入关系国际竞争力的技术突破上;另一方面,鉴于高校对非竞争性科研经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因此加大对非竞争性科研经费的投入,鼓励高校建立柔性科研经费使用制度,有助于激励科研人员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研究工作上。(2) 在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管理认识方面,我国当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违法、违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科研人员思想道德相对落后、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对此,科研人员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科研经费使用观念,营造良好的科研道德氛围;同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做到内外部协同监管。

聚类2协同创新包含子聚类合作知识创造、知识传递、协同创新效率等。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的形势下,“协同创新”成为高校创新研究的新方向(25)王帮俊,姚稳.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6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可见,协同创新是增强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王海军等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指出创新主体以协同创新方式在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6)王海军,于兆吉,温馨,等.“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来自海尔的多案例验证[J].科研管理,2017(S1):633.。Wang等对中小企业之间和大型信息技术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进行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进步的重要方式(27)Wang F,Zhao J,Chi M M,et al.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IT-enabled inter-firm collaboration[J].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Data Systems,2017(10):2364.。在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方面,Owen等从协作、契约、信任等方面对协同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展开研究(28)Owen L,Goldwasser C,Choate K,et al.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roughout the extended enterprise[J].Strategy and Leadership,2008(1):36.。程金阁等将协同创新活动划分为知识采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三个阶段(29)程金阁,沈同平.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校协同创新SSI模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2):64.。在协同创新评价体系研究方面,颜军梅构建了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型,对高校之间协同创新进行尝试性评价,认为高校协同创新仍有较大进步空间,而增强科研要素流动性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30)颜军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8):27.。王婉娟等更进一步通过德尔菲法、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对指标进行甄别筛选,构建了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4年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样本间评估结果差异较大,而评价体系需紧密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同时兼顾研究对象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协同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能力、协同关系管理能力以及协同创新环境的支撑能力(31)王婉娟,危怀安.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3):471.。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现有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批评,指出协同创新的主要科研主体既有高等院校又包括科研院所和企业,而在外部性显著的背景下,现行的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充分涵盖跨组织的科研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方面(32)Hurmelinna-Laukkanen P.Enabl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knowledge protec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3):303.(33)Mäkimattila M,Junell T,Rantala T.Developing collaboration structures for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 and innov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5(4):451.。此外,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科研主体对核心技术的保护、科研主体间沟通不畅、责任划分不明确等是抑制协同创新活动发展的主要因素,现行协同创新系统亟须进一步完善。

聚类3科研团队包含子聚类工作绩效、评价指标、团队文化等。科研团队是高校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承载主体,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的重要手段。目前,科研团队是高校技术创新管理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团队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且多以团队文化氛围、团队领导构架、团队内部异质性、团队知识传播为研究视角。(1) 在团队科研绩效的评价体系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以科研项目数量、论文检索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研发投入水平等作为绩效考核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遗传算法、模糊算法等进行绩效评价。包含丽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逼近理想求解的排序法从科研成果、团队协作能力、论文著作、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几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模型(34)包含丽,郑伟,韦小青.基于AHP和TOPSIS的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114.。骆嘉琪和匡海波从人力资源水平、科研经费数量、科研设施状况三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模型(35)骆嘉琪,匡海波.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科研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科研管理,2015(S1):116.。夏云霞等从目标实现、突出成果、人才培养、组织运行四个维度构建国防研究院所科研团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6)夏云霞,徐涛,翟康,等.研究所科研团队绩效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科研管理,2017(S1):510.。(2) 现有对科研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团队领导模式及特征(37)许广永,郝红美.交互关系质量、核心企业领导力与创新能力[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3.。如汤超颖等指出,变革型领导者通过增强团队凝聚性、团队创新创造文化和团队成果实用化进而对科研团队创造力起正向贡献(38)汤超颖,朱月利,商继美.变革型领导,团队文化与科研团队创造力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1(2):275.。晋琳琳等着重研究了家长式科研团队带头人对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认为家长式科研团队带头人通过影响团队知识管理过程进而改善团队科研绩效,但具体路径受带头人个人特征差异影响而不同。具体而言,威权领导型带头人在自身专业具有较高影响力,通过加快知识整合影响创新绩效;而仁慈德行型带头人通过促进知识交流共享影响创新绩效,有利于营造团队内的创新气氛(39)晋琳琳,陈宇,奚菁.家长式领导对科研团队创新绩效影响:一项跨层次研究[J].科研管理,2016(7):107.。闫佳祺和罗瑾琏探讨了“一松一紧”双元领导“高-高”“低-低”“低-高”和“高-低”四种组合构型对团队隐性知识共享、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松式领导和紧式领导强度的一致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激发团队隐性知识共享;在二者一致性程度较高时,“高-高”组合对于隐性知识共享具有较强促进作用(40)闫佳祺,罗瑾琏.科研团队双元领导与创新绩效[J].科学学研究,2018(11):2103.。第二,团队组织结构特征。首先,差异化的团队成员间的匹配性问题是该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发现,团队成员间匹配程度越高则团队内知识共享程度也越高,而团队内分工错位或核心角色缺乏则往往导致团队协作流于形式。与此同时,团队架构是团队组织结构特征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团队架构可分为纵向和横向,而不同的团队组织架构对团队信息传递、团队绩效影响存在差异。

四、 结 论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高校创新相关的文献挖掘分析,识别核心作者群体及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梳理已有研究脉络,把握研究现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最近10年高校创新相关研究数量较多,表明高校创新问题始终是研究热点。(2) 从研究主体的地理分布上看,高校创新相关研究主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区;从研究主体之间合作状况上看,连接强度较强的两个科研主体往往处在相近位置或同一机构之中,处在相近位置或同一机构之中的科研主体之间进行合作大大提升了效率。(3) 高校创新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科研经费配置优化、跨组织主体间的协同创新、科研团队的管理和考核评价是高校创新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但已有研究多为质性研究,对于科研经费配置优化设计、协同创新行为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等方面缺乏实证分析和检验,难以为高校科研政策制定和科研要素配置提供可靠依据。与此同时,已有关于高校创新效率测度方面的实证分析较为笼统,对研发投入类型、创新产出类型、技术创新阶段划分、高校异质性等方面缺乏考量,对创新效率影响因素也有待进一步系统识别,因此这可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协同效率研究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