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绍兴市“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2019-11-01曹春嫚

商情 2019年42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绍兴市积极培育“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较差,农民互联网运用意识和能力较弱等问题,相关培育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绍兴市为了发展农业,实现乡村振兴,还需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加强互联网技能培训,并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完善相关培育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

一、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反复提及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抓手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并且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和市场规则,以此获取最大化商业利润的理性经济人与社会劳动者。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熟悉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还应有利用互联网发展农业的意识,并掌握农业相关的互联网运用技能。

二、绍兴市“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近年来,绍兴市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绍兴市新型职业农民利用互联网的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发现,目前绍兴各县市区及村镇网络基础设施较健全,网络基本都已覆盖。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且能够熟练操作,只有少部分年龄较长的农民不太了解智能手机的操作方法。大部分人家中至少拥有一台电脑。

从上网浏览的信息来看,只有少数人会经常关注三农相关的新闻和信息,了解农业发展最新动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农民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意识也较弱。“互联网+”背景下,采购农资、销售农产品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线上交易,但目前来看,真正采用网络购销的农民还较少,主要原因是农民对电子商务的作用不够了解,对线上交易的操作方法也不熟悉。

(二)绍兴市“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绍兴市一直在探索“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机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1.培育主体。绍兴市在推进“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程中,以政府为主导,依托绍兴市高校、农校、培训机构和企业,积极推进职业农民创业创新。政府在制定培训工作方案、政策扶持、组织实施等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明显的主体地位。同时,科学遴选确定培育机构,统筹利用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充分发挥了农广校的专门机构作用。支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培育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便捷实训服务。以政府为主导,培育主体多元化的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了保证。

2.培育对象。总体来讲,“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农民。绍兴市在本地范围遴选从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实施“新农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以农业科技人员、工商业主、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返乡创业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遴选。结合绍兴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培育对象进行细分,能够让培育更有针对性,提升培育效果。

3.培育内容。绍兴市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设置培育内容,主要分为生产技能、经营管理两大方面。其中,柯桥区结合《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纲》要求,经营管理培训模块设置公共课,生产技能培训模块设置专业课。公共课程采用2+X形式,“2”即新型职业农民必修的《农民素养与现代生活》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X”是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从业情况,选修《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循环农业》、《手机信息化应用》等专题性课程。2018年,上虞区培育了乡村农技员、乡村旅游员、电商服务员、特色农艺师等,每一类别的培育内容各不相同。

三、绍兴市“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HT][ST]

2018年以来,绍兴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助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在“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较差,互联网运用意识和能力较弱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绍兴市大量农村青壮年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文化素质偏低。根据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绍兴市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的年龄为50岁以上,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由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性,互联网运用意识和能力较弱,多数农民对“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和懂互联网相关技术的人才,受中国社会“离农”观念及现实环境影响,不愿意返乡从事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工作。农村高素质的青年群体流失严重,“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严重缺失。

(二)相关培育机制不够科学完善

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以来,绍兴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但目前绍兴市新型职业农民还未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群体,与“互联网+”结合不够紧密。

1.培育机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目前,绍兴市农技人员总体数量少,老一辈农技人员来自于基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已逐渐退休。年轻的农技人员大多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基层实践经验,对农村农业不甚了解。近年来,绍兴市各区域发展特色产业,亟需相应的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而目前很多课程并没有相应的老师。此外,部分农技人员懂技術,但不懂实际教学和培训,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据省级农业教育实训基地反馈,县级农业技术人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课堂讲授能力有限,农民表示“听不懂”;高校农业领域专家偏重理论传授,但内容不契合基层,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农民表示“不爱听”。

2.培育对象的遴选条件不合理。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将“主要来自于从事农业领域的合法稳定收入”作为选择培育对象的基础标准之一,但绍兴市的部分地区还附加了“本县户籍”、“初中及以上学历”、“特定优势产业”、“年龄小于55岁”、“从事年限3年以上”等条件,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将部分真正有理想、想作为的农民,因为各种限制条件,人为地排除在外。如绍兴市新昌县,由于制订的标准过高,导致符合条件的农民数量偏少,造成培训“招生难”。甚至出现农民接到通知“被培育”,或者需要做思想工作“带着完成任务”上课的怪象。不仅严重违背了文件规定的“农民自愿”原则,还造成培训资源浪费。

3.培育内容与现实脱节。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培训前没有针对参训对象进行充分了解、分析,不能掌握农民真实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学员们普遍认为难懂,且不具备时效性和针对性。各地区在培训课程设置中,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现场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存在着没有区分不同群体的特征及需求的问题,无法满足农民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产技能”的需要。很多农民反映,培训形式较为单一且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学到自身最需要的知识。

三、推进绍兴市“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绍兴市还需全面筹划,培育真正吻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的“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

(一)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增强互联网运用意识和技能

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是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绊脚石。基于绍兴市农民素质较低的现状,应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加强互联网技能培训。“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在驱动力是农民自身,所以需要加強农民对互联网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解和认识,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较落后的意识,转变为专业、规范的科学思维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实时更新自我知识和信息,提升农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这也进一步要求农业生产者或为农业服务的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达到新的水准,具备先进的农业理念、掌握最新的技术并应用于实践中,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同时,还需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吸引文化程度高、熟悉互联网应用技术的人才返乡从事农业相关工作。

(二)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完善相关培育机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绍兴市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中,教师数量明显不够,且已有教师存在实践经验缺乏或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绍兴市要进一步与优秀科研院所专家、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教师合作,挑选懂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能和“互联网+”农业运用技能的培训老师,建立培训师资库,优化师资队伍,满足不同类型农民培训的需要。同时,要注重实践经验,将农村实用人才、土专家、致富能手吸引到师资队伍中来,以满足不同培训模式的需要。要与时俱进,组织教师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使教师队伍真正达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

2.严格遴选确定培育对象。绍兴市要做好培育对象的“大数据”应用,遴选热爱农业事业、有志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并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同时,也要注意培育农业发展的后继力量,在遴选新型职业农民时,既要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技能的在岗农民优先接受培育,也要吸收有投身农业事业意愿的年轻人参加培训,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复转军人,对这些主动报名要求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年轻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同时,要杜绝滥竽充数、凑人数的现象,绝不能让“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流于形式。

3.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工作,让农民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推动乡村振兴。整个培育过程中必须与绍兴当地特色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如香榧、茶叶、花卉等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的培训,电子商务的培训等。结合“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要求,要特别加入互联网技术的培训内容,提升农民采用互联网发展农业的技能。培训内容一定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忌纸上谈兵。要有针对性地引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农民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李佩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J].现代农业,2016(1):107108.

[2]刘阳,胡晶.新型城镇化中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8285.

[3]张水玲.基于农民需求的新兴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优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6(4):6569.

[4]王亭亭,程路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55157.

[5]王生武,张钊.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创新与质效提升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6(3):5860.

[6]张宏伟,王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实践研究——以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478.

基金项目:

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社科研究基地专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绍兴市‘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5J132。

作者简介:

曹春嫚(1991-),女,湖北当阳人,硕士研究生,教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