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图书馆之青岛观象图书馆述略(1930-1949)
2019-11-01李洪梅
李洪梅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100)
在现经眼的各种相关文献中,有“青岛观象图书馆”和“青岛观象台图书馆”两种称谓。1931年的青岛市政府公报中刊有“青岛市观象台图书馆简则”,其中第一条明确规定:“本图书馆定名为观象图书馆,直隶于青岛市观象台。”[1]这是见诸于官方文件中的名称;1934年的《青岛市观象台十周年纪念册》中,宋春舫撰写“青岛观象图书馆概况”一文,称其为“青岛观象图书馆”,作为首任图书馆主任(相当于馆长职务)的宋春舫,对于称谓应该不会出现错误。鉴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青岛观象图书馆”这一称谓是准确的,本文即采用此。
青岛观象图书馆隶属青岛观象台,其创设、沿革、业务开展、藏书建设、专业性质等都与青岛观象台密不可分。为了更好地研究观象图书馆有必要先就青岛观象台的背景、科研、成就作简要论述。
1 青岛观象台的沿革与成就
因时局变化,青岛观象台管理权经有德国、日本、中国三方几度易手,几易建制,多次更名。其起源于德国人1898年创设的“气象观测所”,初创时地址在今馆陶路一号,主要负责气象观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占领,沿袭了德国的气象、地磁、地震等工作。1924年2月中国胶澳商埠督办派蒋丙然为青岛观象台台长,实施天气分析与发布天气预报,设气象地震科、天文磁力科、海洋科三科。1937年青岛沦陷,7月气象工作人员奉命撤离,次年1月观象台又一次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气象台再度由国人主持,1946年1月青岛市市政府当局任命王华文为台长。在他的努力下,很快恢复了在抗战时期被破坏中断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青岛观象台是集近代中国气象、天文、海洋、地磁、地震等多学科的唯一正规科研机构。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地上三大观象台即上海的观象台(含徐家汇和佘山两部分)、香港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之一,但主权归中国的只有青岛观象台。[2]其成就主要集中于国人管理期间,1925年观象台开始用现代望远镜观测研究太阳黑子,成为我国现代太阳黑子观测的发源地;1926年、1933年青岛观象台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了第一、二届万国经度联测并取得好成绩,万国经度测量委员会主席弗利耶致函观象台“所测经度成绩优良,概为各国所钦佩。”[3]谱写了我国天文事业光辉的一页;1928年11月15日设置海洋科,后加建水族馆及海洋生物研究所;1930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海洋科技期刊——《海洋半年刊》,此时的青岛观象台已成为中国开展海洋观测与研究的中心;为“谋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的发展”,[4]髙鲁、蒋丙然、竺可桢、彭济群、常福元等著名气象学家发起组织中国气象学会,1924年10月10日在青岛观象台召开中国气象学会成立大会,学会成立后,为开展气象学术研究交流,出版《气象学报》,对现代气象科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观象图书馆的创设及发展历程
图书馆的命运是与观象台的命运紧密相联的,1924年观象台收归国家,同时该台接收了由德、日遗留的书籍。1930年当时的观象台台长蒋丙然用节省下的经费,购置世界各地最新出版的有关名著及理科杂志,并于当年春特辟东大楼下层为藏书之馆,宋春舫任主任,另管理员二名,分掌图书收发登记编目等事,图书采访由委员会办理。
宋春舫(1892-1938),别署春润庐主人。我国早期著名的戏剧理论家、藏书家、中国现代海洋科学先驱,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以搜集戏剧图书为“痴”。1926年至青岛,先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后任观象台图书馆主任,在蔡元培等支持下建立青岛水族馆,同时建戏剧私立图书馆——褐木庐图书馆,主要收藏世界各地、各种版本和文字的与戏剧相关的书刊,根据《褐木庐藏剧目》可知,其中有关戏剧的中外书刊目录约3000余条。著有《宋春舫戏曲集》《宋春舫论剧》及《从莎士比亚说到梅兰芳》等著述。
青岛观象图书馆因其所藏书刊以专业书刊为主,所以其借阅对象主要是本台同人与有志天文磁力的科学研究者。初定借书章程、阅览章程,借书则有借书条,分别登记,借阅时间为两星期,需填借书券,借册限制为不得超过两本,开放时间为十三时至十七时。为了更好的利用馆藏,1934年将藏书分类编目,印成目录,并分发赠送。
1937年青岛被日本占领,图书馆也沦落日本人手中。沦陷期间,虽国人以前珍藏书籍,惨遭散失,而日人搜集者,亦复不少,总计约有一千余册。[5]
1945年青岛解放,王华文接任台长,图书馆才又一次归国人管理。复员后,恢复观象图书馆。接受美国国务院国际出版品交换处赠送最新出版的图书杂志;再加上本台按期出版的气象月报及学术汇刊,由国立中央图书馆国际出版物交换处,代为交换者,每期三十册,由本台直接交换者,每期五十余份;同时节约经费新购。三年之间,所收的交换刊物和增购书刊,使本台图书馆的馆藏达到现有之图书杂志册数,已有八九千册,加上日人遗留之千余册,总数已在万册以上[6]。藏书增多,乃将图书馆专址设立,内设藏书室,收藏各科图书;资料室,收藏各种纪录;杂志室,陈列国内外学术及文艺杂志;阅览室,置新闻纸及阅览者座次,虽不能谓为具备,然亦粗具图书馆规模矣。
表1 1948年观象图书馆馆藏统计[7]
附注:上列统计表中尚有图书集成全部计五十二箱都四百余册未计入全部纪录(包括国内外各地纪录)未计入复员后本台出版刊物,除已交换寄出者外,尚存4447册未计入。
3 编制分类目录和书刊交流工作
观象图书馆在采购、外借、阅览等常规业务正常开展中,表现最为突出就是它制定了适合本馆藏书的分类体系及广泛的对外书刊交流。
3.1 专业的分类目录编制
1933年青岛观象图书馆就把馆藏书刊分为天文、磁力、气象、地震、海洋、普通自然科学及杂书六大类,类下复有细分。目录则依性质分类,如天文之下则有理论天文、实有天文、天文图表、天文历史等,海洋之下则有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水族馆等,书皆编号,号分前后两部,前部为属类之代表字母,后为著者之名号,编号既定,先制卡片目录。从1933年的《青岛市观象台图书馆图书目录》的分类中可以更清晰看出。
表2 青岛观象图书馆分类目录[8]
注:书中把自然科学类和杂项书籍归在了一类,这里为了好区分,分开列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天文、磁力、气象、地震、海洋这5类中有具体的大类、细类,而在其它书籍中则连类号也未设置。一方面说明该馆对这类书籍不重视,更能说明这类书籍数量少,无需分类,就可上架借阅。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图书馆对专业文献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这也与观象台在专业知识拥有较高的研究地位相呼应。
这种分类体系主要是根据自己馆藏情况而制定,因为本馆主要收藏气象、天文、海洋、磁力等专业性非常强的文献,其它类别文献相对来说较少,如文学、艺术、医学等就没有收藏,如按公共馆的分类法,则会出现大多数类别无书,而有书的类别又无法纳入全部的文献,与其用庞大的分类体系,不如制定适合本馆馆藏的分类体系,既简便又利于分类管理。
3.2 广泛的书刊交流
书刊交流主要包括交换和捐赠,是指与其它图书馆、机构或组织之间交换或捐赠图书、期刊、手稿、印刷品、地图等资料的过程。在形式上看是双方书刊资料的交换,而透过形式看内涵,它却也是国家、机构、组织等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图书馆藏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经费不足或是购书渠道不畅的近代图书馆,进行书刊交流可谓是最好的选择,一是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刊采购经费,补充馆藏文献资源;二是获得从一般渠道难以得到的书刊资料,拓宽书刊来源。本台向以实验研究并重,故除将观测结果随时刊布外,还把研究报告、重要论文、论著连同本台观测报告及学术汇刊等,一并与国内外学术机关交换。
30年代的青岛观象图书馆就开展了书刊交流工作,“二十二年春又以全部目录印刷成书,分发同人并寄国内学术机关,”[9]开启了国内赠刊交流工作。1945年王华文接任台长以后,提出:“以最近科学日新月异,从事钻研者,须时与最近出版界相接触,以求进步,故节约经费得以余款购买世界各国最新出版关于天文气象、磁力、地震海洋诸名著及著名理科杂志,以供同仁之切磋。又以本台按期出版之气象月报及学术汇刊,与海内外各有关机关商换刊物,搜集记录,以为研究之参考。”根据这一想法,青岛市观象台与各国各地书报交换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共与32个国家或地区50多个单位以邮递方式进行了资料与学术研究书刊的交流工作:菲律宾、缅甸、印度、尼泊尔、阿拉伯、伊拉克、土耳其、爪哇、纽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罗马尼亚、法国、瑞士、捷克斯拉夫、荷兰、波兰、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英国、加拿大、纽约、华盛顿、伦诺斯、圣路易、墨西哥、秘鲁、巴西、阿根廷等。该台与美国海军、英国图书馆等外国机构交流气象资料的文件材料在青岛市档案馆存有原件。[10]
4 专业、西文和自办刊物为特点的馆藏结构
4.1 专业文献占绝对优势
青岛观象台的主要工作是对天文、气象、海洋等的观测、研究,而依附于其的图书馆则是为其提供资料、保存资料,这就直接的决定了馆藏文献的性质。通过对1933年的《青岛观象台图书馆图书目录》按类进行统计,更直观更准确地得出专业文献占绝对优势的结论。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3 1933年青岛观象图书馆文献统计
通过上表,在馆藏文献总数为867种的前提下,社会科学仅有51种(因无法查认“学术机关之报告”的具体内容,暂把它归为社会科学知识类),而专业类自然科学文献则为816种,占总馆藏的94.1%,可以说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在专业文献中天文、海洋、磁力、地震、气象占据了前五名,总文献数为360种,占专业类44%。这是由图书馆的性质决定的。
4.2 西文馆藏文献丰富
由表3可见,在馆藏以专业文献为主的同时,西文文献又脱颖而出:在总馆藏867种文献中,西文文献749种,占总馆藏86.4%,中文文献118种,占总馆藏13.6%;西文文献是中文文献的6倍还多。列举几例:磁力学文献,馆藏无中文文献;普通天文学中仅《图解天文学》(中央观象台)和《天文学》(顾元)两种;75种地震文献仅《近世地震学》(王应伟)一种;93种的海洋科学文献中有《海洋学与未来之中国海洋研究所》(宋春舫)、《研究海洋学之步骤与目的》(金中柱)、《流洋浅说》(蒋丙然)、《海水温度》(刘清图)、《鲛之剥制》(王秉卫)、《水产养殖法》(杨占春)、《两极探险记》(刘虎如)、《北太平面气压分配图》(青岛观象台)、《中国海及日本海海水温度分配图》(青岛观象台)、《北太平洋面海水温度分配图》(青岛观象台)、《航海术》(熊德极编译)11种。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在天文、海洋、地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是滞后的。
上表中未体现的观测报告也以外文为主,主要有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韩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21个国家的观测报告。
造成西文文献为主的馆藏结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国人接手之前,经历了德国的创建和日本的占领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是在外国人的控制之下,所以观象台的资料留存以西文为主。“民国十二年本台接收日人所遗书籍仅八十余种,大都为德文日文”。[11]第二:当时的中国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等的研究还处于不发达阶段,这方面没有权威的著作和论述出现。
4.3 自办出版物收藏完备
青岛观象台作为中国专业的天文、气象和海洋研究机构,自办专业刊物在中国的近代天文史、海洋史、地震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出版物也成为了青岛观象台图书馆的重要收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馆内珍藏有青岛观象台从未因战乱变迁而中断的长期观测记录,包括太阳黑子、地磁、潮汐和气象观测,等等。这些资料对研究太阳黑子、地磁、潮汐和气象等的长期变化和预报以及其他有关课题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宝贵财富。
馆藏专业出版物如:海洋学刊物《青岛市观象台海洋半年刊》刊载内容为胶州湾区域海面温度概况,潮汐概况,近海测量纪略,海滨生物标本之采集等;气象刊物《青岛市观象台高层气流观测报告》,是青岛市观象台利用测风气球观测高层气流的记录,包括:观察年月日、开始观测时间、云形及云量、气温、地面风向风速、以及500公尺以上、间隔500公尺的风向与风速等;天文刊物《青岛市观象台天文报告》对太阳黑子进行详细观测并作记录。这些出版物文献价值和科学价值都非常高。
表4 1934年青岛观象台部分出版物
表4仅列举了部分出版物,据作者不完全统计青岛观象台从建台开始至1949年,出版物达60余种。
5 结语
观象图书馆是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特殊历史时期,在青岛沦陷几次易管的背景下,创建并一直延续的专业性图书馆。虽然规模不大,藏书也不算多,但在国人管理期间,特别注重专业文献的收藏,不求大而全,只求专而精,对现代图书馆特别是专业图书馆在文献采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其在当年交通、信息不畅通的环境中,书刊交换工作竟然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准,而交通便利、科技发达的现今社会又有多少图书馆能做到?亦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