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扶贫产业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2019-10-30杨梅
杨梅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要一鼓作气,重点解决好“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六盘水市要实现扶贫目标,全面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需要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将科学的产业管护作为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前提,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保障。基于此,介绍了六盘水市扶贫产业发展和管护现状,分析了扶贫产业管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六盘水市扶贫产业发展。
关键词 扶贫;管护;贵州省六盘水市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8.060
1 六盘水市扶贫产业发展和管护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按照“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药则药、宜菜则菜、宜牧则牧”的原则,通過实施“3155工程”发展山地特色产业21.38万公顷,预计投产面积达10.17万公顷,其中猕猴桃0.31万公顷、茶叶1.51万公顷、核桃1.26万公顷、商品蔬菜2.77万公顷、中药材0.10万公顷、刺梨1.63万公顷,特色精果1.87万公顷、花卉苗圃0.15万公顷、草地面积0.57万公顷,粮经比调整到30∶70。可以说,六盘水市扶贫产业已经实现了量的突破和规模化发展。管护方面,从产业管护到位率来看,经营主体管护到位率最高,管护到位率的平均值为72.33%;农户管护到位率的平均值为69.57%;合作社管护到位率的平均值为68.64%。从产业类型来看,各产业中管护较好的是猕猴桃和樱桃,管护到位率分别为89.82%、73.81%[1]。
2 六盘水市扶贫产业管护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管护缺乏积极性
1)部分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导致部分产业管护粗放,标准不高,“重建轻管”现象较为突出。2)产业选择不精准,选择品种与当地环境不适应,挫伤了部分经营主体和农民产业管护的积极性。
2.2 产业管护资金压力大
1)部分经营主体过于追求产业规模,未考虑自身经济实力,导致部分企业(合作社)铺的摊子大,资金链断裂,产业管护有心无力。2)六盘水市大部分农业企业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少;初级加工农产品多,精细农产加工产品少;品牌多,知名品牌少;自营资金多,融资贷款少;没有足够的不动产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融资渠道有限,影响企业发展[2]。
2.3 产业管护技术要求高
专业化管护队伍的缺乏,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专业知识老化,出现“三多三少”(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传统技能型人才多,特色农业型人才少;指导型人才多,操作型人才少)现象,导致产业管护压力大。1)部分产业对管护的技术要求高,需要比较专业的技术队伍才能完成管护,但这种人才十分缺乏。2)部分产业的特定管护环节对时间节点要求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管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技术熟练的管护工人,甚至关键环节找不到工人,导致管护压力大,产业发展受到影响。
2.4 产业管护持续性差
产业管护的最终目的是产生经济效益,产生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做好产销对接,若产销对接不顺畅,就会影响产业管护的持续性。1)大部分农户或合作社未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未建立产销对接机制,盲目种植,常常是有了产品,没有市场,有了市场,产品又跟不上。2)产销合作不紧密。有的县区平台公司虽然与合作社签订了蔬菜销售合作协议,但是需求总量不大,产出和需求不匹配。
2.5 产业管护参与度低
部分扶贫产业的实施由政府平台公司或合作社等通过土地租赁或股权形式组织实施,有的经营主体为完成任务而实施产业,经营主体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产业实施成本不经过核算且成本过高,没有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简单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把贫困农户联结进来,贫困户只参与分红,不参与分工,给钱就干,没钱就看,导致贫困农户参与产业管护的积极性不高,产业管护的参与度低[3]。
2.6 产业管护不全面
为推动六盘水市扶贫产业管护,六盘水市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后续管护有关办法,强化对产业后续管护的督导力度,确保产业种得下、管得好、效益高,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管护深度不够的问题,导致管护不够全面。
3 做好六盘水市扶贫产业管护工作的对策
当前,六盘水市扶贫产业的工作重心已从扩大种植面积向全面深化管护、提质增效上转变,要加大资源整合,强化管护措施,提高管护质量,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3.1 多举措提高管护积极性
1)长短结合,降低管护成本,用好林下空间,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巧妙发展林下产业,在林下套种中药材、蔬菜等作物,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做到林上林下两不误,在增加收入的同时,降低管护成本。2)科学精准选择产业。在充分征求农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选择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确保农户有意愿,产业有收益。3)做好宣传舆论引导。选准产业的同时,加大对农户的宣传力度,向农户宣传产业的发展优势、预期收益等,打消农户后顾之忧。
3.2 多方投入增加管护资金投入
1)整合各方面的涉农资金,合理安排好后续产业管护资金的投入,保障资金投入的力度。2)充分发挥金融扶贫资金主体作用,积极用好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贷款政策,构建新型经营主体扶贫的风险分担机制、补偿机制和奖励考核机制,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投向扶贫产业,形成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制度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3)积极争取省级产业脱贫基金、“三变基金”、小额扶贫信贷资金等投向,确保特色产业提质改造。
3.3 强化技术服务提升管护水平
1)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和农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整合部门培训资金,加大对种养殖农户和广大农技人员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与技术水平,解决产业种植管护的“最后一公里”问题。2)要发挥好市、县行业主管部门的力量,针对相关产业出台相应的管护措施与指导方案,指导各地开展管护工作。3)针对各大产业管护需求,组建专业化、市场化的队伍,并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到各个产业点开展科学高效的产业管护服务。
3.4 做好产销对接,确保产业管护持续开展
1)瞄准市场,解决好卖给谁的问题。要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占领市内和周边市场,坚持和完善“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持续推动农产品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超市、进酒店等。2)做好东西部协作,借力对口帮扶机制,积极在已开设的农产品销售中心,宣传优质特色农产品,扩展销售市场。3)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坚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使山地特色产品走出山门,“黔货出山”[4]。通过解决产销对接的问题,在农民心中树立起农业产业“管的好、见效快、回报高”的思想,提升对扶贫产业管护的热情。
3.5 创新产业实施模式,提升管护参与度
1)推广“三变”模式走“联合协作”之路。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三变模式,完善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户树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新观念。2)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表彰扶贫产业中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建立“勤脑致富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氛围。3)优选配强村委班子,通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带动,让群众学着干、跟着干、主动干,变“被动参与”为“主动介入”,通过发展产业和辛勤劳动摘掉贫困帽子。
参考文献:
[1] 孙良顺,汪亚楠.产业扶贫工程中的政策表达、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以A省Y区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98-106,115.
[2] 牟秋菊.精准视阈下贵州农村产业扶贫实践困境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34(4):41-48.
[3] 李成实.农村产业扶贫的困境与路径研究——以怀化市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8,18(10):5-8.
[4] 杨丽,马兰.湖南石门:产业扶贫多维瞄准显实效[J].农经,2019(5):92-95.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