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仁爱思想精华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019-10-30白冰

山东青年 2019年8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仁爱精神

白冰

摘 要:“仁爱”精神贯穿于儒家忠、孝、悌、恕、恭、宽、敏、惠等诸项伦理原则与规范,是儒家伦理规范之灵魂。我们在剔除其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糟粕的前提之下,必须充分肯定并弘扬其思想精华,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仁爱”;精神;师德师风

“仁爱”精神贯穿于儒家忠、孝、悌、恕、恭、宽、敏、惠等诸项伦理原则与规范,是儒家伦理规范之灵魂。我们在剔除其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糟粕的前提之下,必须充分肯定并弘扬其思想精华,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仅就弘扬儒家“仁爱”思想精华,加强师德建设,谈点粗浅看法。

一、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爱国主义是重要的政治原则,也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人民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自身首先要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弘扬儒家“仁爱”精神,对提高教师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素养,大有裨益。孔子的“仁者爱人”,把不同的人视为同类,提倡人与人相互爱护、关心,是对把人作为神的附属品的宗教观念和把人作为工具的奴隶主意识的否定,体现了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然而,孔子眼里的人是不平等的,现实的人是分尊卑贵贱等级的。“克己復礼为仁”,孔子强调按“礼”即按封建社会秩序的尊卑等级赋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爱。在一个国家中君主是最为尊贵的,故“忠君”成为最高的道德规范。儒家把君主视为民族、国家的主体,把朝廷视为国家的象征,从而把忠君与爱国混为一体,是其思想糟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国家的主体,爱国与爱人应在热爱人民上求得统一,热爱人民群众才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儒家的“仁爱”思想蕴含着深厚而可贵的爱国主义思想精华。

一是儒家在强调忠君的同时,也表达了强烈的爱民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爱国主义者也总是把忠君与爱民,把保卫朝廷与保卫国土家园融为一体。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思想,岳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屈死风波亭,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气节,无不体现出他们在忠君的同时表现出震撼人心、千古不朽的强烈爱国爱民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今天,教师称号前冠之以“人民”两字,更体现教师职业的人民性,弘扬儒家“仁爱”思想中忠贞不渝的爱国爱民精神,对教师加强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师德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是儒家在强调忠君的同时,也强调忠于并矢志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由于阶级与历史的局限,儒家实际上是把君主私利与民族国家利益融为一体,故对儒家“忠”之涵义,不能仅理解为忠君,它确有忠于并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公利)的涵义,“临患不忘国,忠也”,“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历代儒家总是以“公”、“义”象征国家民族整体利益而强调“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并把不惜牺牲生命矢志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视为最高的人生价值目标与人格精神追求而“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正是以儒家爱国思想为主导,几千年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之魂。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更放射出灿烂光芒。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虽已过去,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依然不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今天的学生素质关系到明天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我们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责任感,教育学生把自身奋发成才与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联系起来,切实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二、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人民教师,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首先要热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儒家“仁爱”精神体现于热爱学生,有以下几点值得弘扬:

一是“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之爱。孔子把人区分为高低贵贱,主张“爱有差等”,这是不足取的。然而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并以之为使命,无论学生出身贫富,只要肯接受教育,都“乐于施教”。在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春秋时代,孔子能面对社会各阶层收徒讲学,首开民间办学之风,确是难能可贵的。他提出的“有教无类”,体现了一种纯洁、博大,能容纳所有对学生之爱。弘扬这种对学生一视同“仁”之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对一般工农子弟、贫困学生,对生理或智力、品行、性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学生,不能轻视,更不能歧视,而要对他们倾注更多同情、爱护、关心、帮助,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是以严求爱,严谨治学。儒家强调师道尊严,对学生过于严肃、严格,有压抑学生个性的消极方面。在思想方法上,儒家把严与爱融为一体,以严求爱,强调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谨治学,有积极意义。“严”与“爱”本身是对立的统一,对学生严格要求本是爱的体现,是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历代儒学思想家、教育家在强调对学生严肃、严格的同时,也有直接表达对学生和蔼、亲近的思想。有儒者论及师德时,强调“师徒同体”,“视徒如己”,亲近备至。教师对学生应既如严父又如慈母,其爱护教育之情怀,真挚热切。

三是“诲人不倦”,无私奉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中国千古不朽的教学格言。孔子收徒讲学,奉献教育事业直至生命终止。孟子也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高于“王天下”的人生三乐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教师产生对自身职业的心理困惑。我们必须弘扬儒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抵御金钱诱惑及轻视教师特别是轻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错误倾向,以更高的热情、更强的责任感奉献于党的教育事业,向学生奉献爱心。

三、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热爱同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提出“仁爱”学说,是要在对立中求统一,以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其方法是,把“礼”与“仁”相结合,把反映现实不平等社会关系的“礼”包裹在同类相爱、温情脉脉的“仁爱”之中。“礼”本是人与人之间宗法、经济、政治关系的外在表现,强调人的尊卑贵贱,具有强制性、不平等性。而“仁”则恕爱于内,具有情感性、自觉性的特点,用以求同,即从感情上沟通等级森严、阶级对抗的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关心、爱护,以缓和、化解人与人之间因上下尊卑引发的矛盾,使人们恪守本分、自觉守礼,求得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孔子把社会看作整体,把人视为同类,重视发挥道德(仁)的精神力量,从自我与他人、“尊”者与“卑”者的利益对立中求统一。因此,孔子的仁学,易为被统治者接受,更被统治者所推崇。儒家“仁爱”学说旨在维护封建统治,剔除其糟粕,它对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一是弘扬“忠恕”之道的精华。孔子的学生曾子曾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历代儒家把“忠恕”视为“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贯之道,作为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儒家强调“与人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者何?不欺之谓也”,“古之所谓忠,以实之谓忠也”。这里“忠”是与诚实相融的。体现儒家“忠恕”之道精髓的是“恕”道。何谓“恕”,孔子有两句话很中要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与人发生矛盾时要如此,作为第三者做别人思想工作也要站在被教育者角度考虑问题,以求得对方的认同。“能近取臂,仁之方也”,“忠恕”也成为人们行“仁”的方法,它倡导对人如己,推己及人以求人與人的理解、尊重、沟通。这是我们必须弘扬的伦理精神与处世原则,也是我们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二是弘扬儒家“恭、宽、信、敏、惠”的仁爱精神。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即: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不遭他人侮辱。“宽则得众”,对人宽容,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特别是人与人之间有矛盾时,要有气度、胸怀,能容人。“信则人任”,待人以诚,讲信用,也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敏则有功”,努力办事,工作效率高,就有贡献。这里孔子把努力做好工作视为仁爱的一种表现,是很有见地的。事实上,任何社会工作,都是服务于人的,做好每人的本职工作,则有益于社会,这比仅为某人做好事,有更大更高的“仁爱”价值。“惠则足以使人”,这里指乐于助人,施恩不图报,雪中送炭,解人急难,别人就会信服你。所有这些都是“仁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对我们今天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均有积极意义。

四、弘扬儒家“仁爱”精神,自尊自爱,维护自身良好形象

儒家在倡导爱他人的同时,对自己则强调自尊自爱。自爱与爱人,二者是相联系、相统一的。“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儒家把自爱看作仁爱之极致境界,能自尊自爱的人,必有高度道德修养,并真正全面理解“仁爱”的精神实质,行“仁”而爱人,也为别人所爱,故曰“仁之至”。孟子以射箭作比喻,“仁者如射,射者正而后发”,他强调正人须正身,爱人须爱己。儒家历来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更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上行下效,然谓之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道理即在于此。如何自爱,在具体的举止上,儒家还有诸多论述,这里仅就《礼记·儒行》中所论列举一二:作为“仁”者,气质、容貌要温和善良又肃敬庄重,举止要宽舒从容,谈吐要注意文采、伦理,对人要谦逊、谨慎,注重礼节,如此等等。事实上,自爱与爱人是相通的,如何做到“仁爱”,从内在精神气质到外在言行举止,也确难以列举穷尽。

综上所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在剔除其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及反映不平等社会关系之后,必须充分肯定它在促进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养上的积极作用。它所倡导的注重人格精神追求,矢志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强烈爱国思想;强调人与人相互爱护、尊重、宽容、理解,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与社会风尚;强调教育者要热爱关心全体学生,严格要求,为人师表,以及从内在精神到言行举止的有关道德规范等,这些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对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均有积极意义,必须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缪德良.中国传统文化要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宋仲福著.儒学在现代中国[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河南 郑州 451195)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仁爱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二级工会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智勇仁爱无所私的梁将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