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社群智慧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2019-10-30周思龙李茜芸杨珂王娟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28期
关键词:新媒体

周思龙 李茜芸 杨珂 王娟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近年来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社群发展的现有理论,分析构成知识社群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验证各要素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显著性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知识社群构建的途径,促进知识社群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知识社群;知识社群生态系统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空间的繁荣,企业、个体可以脱离原有空间和制度的约束,依靠网络知识社群更广范围地进行知识协作和创新。在传统的知识环境下,知识社群往往集中于企业内部,缺乏高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如今借助媒体和网络技术,知识信息资源得以在更广范围内传播和共享。目前人们所熟知的网络知识社群有知乎、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等。

大众化的参与方式促进了网络知识社群的知识汇聚与流动,同时,随着用户和信息量的扩展,社群中成员参与度较低、信息资源参差不齐等问题阻滞了社群的进步与发展。知识社群的研究目前主要包括知识分享和传播机制、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社群媒介理论等,但缺乏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来支持知识社群的发展和运行。如何解决知识单向传输、知识孤岛等问题,让知识通过知识社群进行更高效、更准确、更广泛地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新媒体为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和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通过分析知识社群生态系统构建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构建智慧型知识社群生态系统提出建议,以期更紧密地联系知识社群,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共享、再生产和传播。

二、新媒体环境下知識社群智慧型生态系统构建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社群智慧型生态系统是一个能够自我调控并循环发展的系统,本文认为它的构建主要受到微观、中观和宏观环境的影响,具体包括知识社群参与者的个体需求、知识社群特性以及生态系统环境。能否解决知识单向传输、知识孤岛等问题,让知识通过知识社群进行更高效、更准确、更广泛地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上三类构成要素能否相互协调配合。

(一) 知识社群参与者的个体需求

知识社群参与者包括知识消费者、知识传播者、知识组织者、知识分解者、知识生产者。五个参与主体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互相协作配合,完成知识创造、传播、分享的全过程,并在生态系统运转过程的不同情境中不断轮换角色,以带动整个生态系统持续进化、发展。为此,必须关注知识参与者的个体需求,个体需求即行为动机,指诱发知识个体积极投入到知识社群活动和发展中的因素。根据知识共享有效性三个维度,本文分析了共享满意度、工作效率提升和知识创新促进三个因素。

共享满意度是指知识社群参与者在共享知识后所产生的感受与自身期望的对比结果,即参与知识社群生态系统运行能否满足自身对于知识分享或获取的需求。工作效率提升指知识个体在参与知识社群生态系统运行之后,发挥知识的有用性,提升工作效率。知识创新促进指知识共享激发个人的知识创造潜能及意愿,实现知识的再生产。以上描述的三个要素是促进知识社群生态系统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知识社群生态系统的最终目标。

(二)知识社群特性

本研究所讨论的知识社群生态系统特性主要是会影响知识参与者在知识社群内活动的规范,包括社群机制和社群文化。知识社群生态系统能否稳定持续发展,与知识社群特性密切相关。社群机制指在知识社群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类似于自然法则的约束条约,所有的社群参与者都必须自觉遵守;社群文化指由知识参与者创造的,具有群体特征,并对知识社群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社群机制和社群文化共同发生作用,维持知识社群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工作和交互性特征,并对工作效率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生态系统环境

本文研究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社群,因此新媒体的特性显著影响了知识社群生态环境的构成。国外著作《New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2010)中将新媒体特点总结为digital(数字性)、interactive(交互性)、hypertextual(超文本性)、virtual(虚拟性)、networked(网络化工作)五点。

数字性使新媒体文本变得“非物质化”,其产生的数据被压缩在很小的空间,能够以很高的速度和非线性的方式被获得且更容易远程操纵;交互性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加入了交互功能,通过交互行为实现了知识生产者和知识消费者的交流互动,同时为知识的再生产创造更多机会;超文本是指使用超链接将不同空间中的文本信息组织成网络文本,从而为各种类型的媒体的呈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虚拟性通过仿真技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类似于真实世界的虚拟世界;网络化工作打破了过去在媒体需求和媒体生产之间的矛盾,帮助知识生产者结合知识消费者产生的内容到他们自己的设计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交互性,同时促进知识的再生产。

对上述三个方面提出的影响知识社群智慧型生态系统构建的因素进行编号,如表1所示。

三、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社群智慧型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一)构建模型

解释结构建模(ISM)是通过把系统元素之间已知但混沌的关系转化为有序的、层级式的结构图,来揭示具有许多离散、无序静态系统的内部结构。

根据可达性矩阵M,通过程序计算,将影响知识社区智能生态系统建设的因素划分为四个层次,因素1、2、3是第一层,因素7、9、10是第二层,因素4、5、8是第三层,因素6是第四层(如图1所示)。

(二)模型分析

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社群生态系统构建的影响因素的层级间关系结构。

第一层,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社群生态系统构建的最直接、最表层的影响因素是工作效率提升、共享满意度和知识创新促进,即个体需求。任何类型的知识社群生态系统都必须要以满足这三点为目标。要满足知识社群生态系统的系统需求,促进知识社群中的知识共享,首先从知识社群内部的个人需求以及生态系统环境入手。

第二层,网络化工作、交互性和虚拟性是影响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社群生态系统构建的中层因素,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当社群生态系统拥有较为高效的网络化工作和较强的交互性时,新媒体中知识的创造者和消费者得以有效地互动,消费者的反馈能得到及时的答复,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共享满意度。同时,及时补充或重塑知识将有助于促进知识创新。另外,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社群生态系统的虚拟性意在做出预测和可视化的分析,所以在技术层面上较高的虚拟性有利于促进知识创新。

第三层,社群机制、社群文化和超文本性是影响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社群生态系统构建的中层因素。社群机制和社群文化是知识社群的特征,他们对网络化工作和交互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社群中拥有较为成熟的社群机制和较为深厚的社区文化时,社群就会拥有较为通畅的交流渠道,有利于知识的共享。此外,新媒体超文本性为网络化工作和交互性做了铺垫,为各种类型媒体的呈现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四层,数字性是影响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社群生态系统构建的最深层因素。数字性是新媒体最伟大的创新,它把新媒体文本转化为数据,并以一种更有效的和更易操控的形式传递。

四、知识社群生态系统发展建议

(一)提高知识社群共享满意度

目前,诸多知识社群内的有效评论数和知识转发量并不乐观,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整理成文的用户数较少,且缺乏提升工作效率的激励机制。知识分解者、传播者在社群中所占比重小,不利于形成具有活跃度和新鲜度的知识社群。因此,知识社群需要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变化,把握住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结合多种内容运营方式,以知识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提供多层次的知识交流方案。其次,需要重视知识创新的促进作用,在满足个人需求多样性的同时,生产更多适合知识社群自身理念的知识产品,并带动知识社群参与者进行传播,加强知识社群的社群文化建设。

(二)增加对核心知识生产者的培养

目前知识社群多处在“粉丝经济”的大环境下,如“得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基于罗振宇的名人效应以及“罗辑思维”的成功。尽管当前效益比较乐观,但对于多样化的个人需求而言,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知识社群参与者。因此,知识社群应该深入了解不同个体的需求,通过高效率、高质量的网络化工作,培养和挖掘优质的知识生产者,激励优秀的知识生产者提供优质的内容。除名师以外,知识社群还可以和高校合作,对接高校知识资源,实现课程的互换与共享。同时,技术层面的提升有利于知识生产和创新,能够及时地对知识进行完善与补充。

(三)提升社群运营机制多元化程度

知识社群现有的知识生产模式主要依靠知识组织者提供知识,输出形式较为单一。当前系统环境缺乏互动性学习氛围,未能很好地完成知识消费者向知识生产者的转换,没有完全激發知识社群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知识社群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建立对优质互动进行奖励的社群机制,吸引知识社群成员参与讨论、传播;二是利用社群消费者的力量,鼓励消费者之间进行观点的互动,内容的分解和再生产,培养知识分解者、传播者,推动知识的传播及再生产。通过免费体验、奖励等常规活动增强交互性,并激发知识消费者学习知识、分享知识、创造知识的热情。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社群成员可以通过集体智慧力量不断产生有价值的知识内容。

五、结语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虽然研究了知识社群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方面的主要因素,但是还没能完整地建立起知识社群生态系统模型,同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的过程中,邻接矩阵的建立依赖于人们的经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将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构建机理,建立完善的知识社群生态系统。另外,也会对所选取的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验证,确保其合理性。

参考文献:

[1]任志安.企业知识共享网络理论及其治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2]楚林,王忠义,夏立新.网络问答社区的知识生态系统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14).

[3]何会涛.知识共享有效性研究:个体与组织导向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1(03).

[4]Martin Lister. New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A]. Routledge,2010.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