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护理模式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效果的影响
2019-10-30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463200臧艳
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463200)臧艳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属于急危重症,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后将对其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破坏,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抢救不及时致死率高等特点[1]。抢救工作繁杂,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错,从而影响抢救效果。为此,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采用优化护理模式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30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30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14~63岁;平均(32.34±7.17)岁。观察组男7例,女23例;年龄15~62岁,平均(33.14±8.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且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实施相同的急救检查及用药治疗,对照组按常规护急诊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组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模式救治,具体方案如下:①选取骨干人员组成独立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护理小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护理方案。②护理小组需制定新的护理模式实施抢救,且抢救流程、操作步骤需合理规范;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有机磷中毒机制、中毒途径、临床表现、相关仪器原理和操作步骤以及心理辅导培训。③抢救后续治疗,护士全程负责监护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意识恢复、呼吸、并发症先兆症状;观察患者阿托品化指标、临床中毒症状,解药使用时间、次数、剂量,评估患者临床效果。④患者抢救期间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调动患者家属参与护理过程,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1.3 评价指标 ①记录患者抢救24h后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②临床效果: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③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6,重测效度为0.88,分值≥90分为非常满意;75~89分为满意;分值<7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指标 观察组抢救后生命体征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s)
附表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s)
组别 体温(℃) 脉搏(次/min)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对照组(n=30) 38.61±0.35 115.21±7.21 132.20±10.54 85.20±8.21观察组(n=30) 37.12±0.31 95.51±5.24 105.20±12.45 70.21±5.32 t 17.455 12.106 9.066 8.393 P<0.05 <0.05 <0.05 <0.05
2.2 临床效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并发症发生率(16.67%)、死亡率(3.33%)均低于对照组(40.00%、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满意度 观察组围术期护理总满意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优化急救护理模式是将抢救流程细化、工作具体化,通过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将工作分配到个人,有利于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准确把控患者的病情,通过培训的相关心理辅导减少患者术后抗拒治疗现象[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后生命体征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优化护理模式优于常规护理,可提高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抢救效果,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优化护理模式应用于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抢救工作中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