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临床常用措施效果探究
2019-10-29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467000姚威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467000)姚威
肠内营养是常见的治疗重症监护患者的方式,但因患者在治疗中十分容易产生喂养不耐受的现象,进而需要停止肠内营养治疗[1],因此选择合理临床干预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的作用十分显著。将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本院纳入且收治的48例实行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报道和评估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处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为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本院纳入且收治的48例实行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其中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24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20岁,中位年龄(40.21±3.21)岁;疾病类型:肺部感染患者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例、颅内感染患者13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12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5例。
1.2 方法 在对48例重症患者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喂养时获取患者相关的电子信息病理,并且收集患者有关资料,对肠内营养喂养之后患者胃肠道情况进行记录,从肠内营养喂养开始时记录且连续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和胃肠道症状,不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患者呕吐次数、胃残留量、
腹泻次数、腹胀程度等进行观察,营养液类型(整蛋白型或者短肽型)、早期灌肠(每天三次用100ml大黄水保留灌肠或者利用100ml甘油进行灌肠)、早期导泻(每天两次予以10g聚乙二醇4000散剂或者三次予以100ml舒畅合剂)、补充白蛋白(每天静脉滴注100ml人血白蛋白)、早期使用促胃动力药物(每天三次使用10mg多潘立酮或者5mg莫沙比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且研究48例重症患者不同临床措施下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喂养不耐受判断标准,输注营养液的时候间隔6小时回抽胃残留量超过200ml或者6小时之内连续回抽胃残留量累积量超过250ml,或者伴发腹胀、腹泻、腹痛、反流等现象,或者72小时之内没有达到20kCal/(kg·d)的喂养量。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我院参与研究的48例重症肠内营养喂养不耐患者涉及的所有资料均应用SPSS21.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处理,48例重症患者不同临床措施下肠内营养喂养不耐情况对比分析率(%)的形式表示,予以X2检验,结果P<0.05显示统计学具有数据参比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分析不同临床措施下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情况 数据统计显示,营养液类型、早期灌肠、早期导泻、补充白蛋白、早期使用促胃动力药物等不同措施下进行组内数据比较,P<0.05,统计学显示数据有分析意义。见附表。
2.2 分析和研究4 8 例重症肠内营养喂养不耐患者影响因素 数据统计显示,营养液类型(B=-1.91,OR=0.153,P=0.001,95%CI为0.052~0.446)、早期灌肠(B=-1.38,OR=0.252,P=0.010,95%CI为0.088~0.719)、早期导泻(B=-0.88,OR=0.121,P=0.016,95%CI为0.147~0.728)、补充白蛋白(B=-87,OR=0.0.424,P=0.175,95%CI为0.123~1.462)、早期使用促胃动力药物(B=-1.63,OR=0.198,P=0.016,95%CI为0.055~0.727),营养液类型、早期灌肠、早期导泻、补充白蛋白、早期使用促胃动力药物对重症肠内营养喂养不耐患者带来影响。
附表 不同临床措施下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分析研究
3 讨论
如果机体营养摄取量不能满足代谢基本需求,容易诱发营养不良,重症患者一般会因烧伤、手术、败血症等相关因素导致能量代谢和机体蛋白发生改变,进而使营养不良症状加重。肠内营养是首选的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方式[2][3],相比较肠外营养治疗方式,存在保护肠黏膜屏障、并发症少、操作简便、成本低等特点,但是肠内营养喂养中患者容易产生不耐受问题,促使医护人员停止或者降低肠内营养治疗,且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和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发生肺炎存在一定关系,所以,对肠内营养不耐受相关原因进行充分了解,通过合理方式降低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概率[4][5],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临床表现,呕吐腹胀、腹泻、便秘是主要现象,重症患者大约有一半需要开展机械通气治疗,容易出现胃排空延迟的现象,一般是因损伤胃窦-幽门-十二指肠以及肠道等相关功能引发的,腹胀容易升高腹内压力,对横隔运动造成影响,容易影响患者的肺换气以及通气功能,严重的可能改变肾脏灌注和血流动学;呕吐发生比较容易引发吸入性肺炎[6]。腹泻是十分容易出现的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胃肠道症状,即在24小时之内发生3次及以上水样性排便可判定为腹泻[7]。腹泻不但会对营养物质吸收的情况带来影响,同时也十分容易将肠黏膜损伤,进而对肠屏障功能造成影响,导致肠道毒素以及细菌进入到血液中。便秘判定标准为,连续3天之内患者最少出现1次排便。患者发生便秘之后,可能因肠腔内不能排泄毒素导致吸收入血,增加腹腔内压,进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8]。
本次数据显示,不同措施下的肠内营养患者营养液类型、早期灌肠、早期导泻、补充白蛋白、早期使用促胃动力药物等之间对比,P<0.05,统计学显示数据分析意义。
综合以上结论,早期合理措施可将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确定以早期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液、早期采取灌肠等方式具有显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