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指导方式的反思与重建
2019-10-28蔡小雄
蔡小雄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育领域,我们也需要详细的计划作指导。生涯规划的概念在20世纪初就已提出,其必要性已不容置疑,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中学落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杭高”)从建立学生发展指导方案着手,初步构建了涵盖学业教育、职业规划与生涯指导等内容的学生发展指导方式,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生涯规划”内容,力图通过高中三年的全方位指导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成长动力。
一、当前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生涯规划教育已成社会热门话题。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同时,教育工作者理应有所反思。笔者曾在浙江省内四所学校担任主要管理者,以亲身经历来看,目前的生涯规划教育在实践操作层面仍存在以下误区:
(一)照搬概念,缺乏理论创新
什么是生涯规划?概念诞生之初,它只是一个职业规划领域的专业术语,引入到基础教育领域后,才渐渐朝着人生指导的方向转变。高中三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高中生而言,适当的人生指导至关重要。如何认识生命、如何评估自我、如何看待世界,这些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所能囊括的。如果仅仅将生涯规划概括为“对影响我们生涯发展的经济、社会、心理、教育、生理等各种因素进行选择和创造”,那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无从体现,规划显得盲目从众。
(二)家长专权,生涯规划单一
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家庭不可或缺亦不可专权。现实中,多数家长在各自从业的领域都是专业人员,且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经验,他们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影响深远,不过由于专业所限,这种影响也往往比较单一。在学生未来发展的规划上,如果学校教育流于形式,满足于“有”而非“实”,家长对孩子的生涯规划往往就会出现过分强化自身角色的替代化倾向,使学生对未来发展视野受限。
(三)流于形式,学校教育粗浅
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学生的科目选择、升学专业选择、未来职业选择。目前,学校开展的生涯规划教育普遍缺乏专业教育人才'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时常停留在浅层次的介绍上,缺少让学生沉浸式学习的氛围与条件。教育模式固化、教育内容单一等都是使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的原因。
(四)视野有限,学生选择短视
新高考更重视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但高中生尚处在一个自我认知片面、规划意识薄弱的阶段,他们对许多学科都知之甚少,在学业难度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无法谈及整体规划、学业目标、阶段反思了。学习上的被动盲目,规划意识上的短视狭隘,最终可能会导致学业上的畏难、学习意志力的削弱。
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回避,它促使我们以新思路构建学生发展指导新路径。
二、学生发展指导亟待观念更新
从生涯规划教育转变为学生发展指导,从概念化教育转变为实效性教育,在此过程中,更新观念是首要任务。
(一)打造全面育人方式
学生发展指导的概念如何融人育人方式,是观念更新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学校在进行学生发展指导时,要将学生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相结合,进一步细分出学业教育、职业规划和生涯指导三个层面,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更精细化地为学生提供服务。从根本上讲,这是在打造一种全面育人的新方式。
(二)培育自我认知能力
对于学生的自我认知,不应是简单地凭借生涯测评系统给出一个参考判断,而是要通过自评、他评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全面认知自我。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强调自我认知的系统性與自主性。笔者认为,自我认知能力的培育理应贯穿整个高中阶段。高一侧重培育自我感知能力,为新高考选课走班奠定基础;高二侧重培育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力;高三侧重培育自我规划能力,提升学习品质,为进入高校深造做准备。
(三)形成学生发展指导群
学生发展指导团队不是一个孤立的部门,它需要全员投入,需要多学科交融与渗透,需要班主任与成长导师双轨并行。同时,学生发展指导也应该是一种包括课程设置、学习指导、反馈评价等多个环节在内的新型浸入式教育。
三、学生发展指导方式转变的行动路径
结合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科尔布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依据高中生所应具备的个性独立、思维敏捷、勇于探究、不断进取等品质,杭高从学业教育、职业规划与生涯指导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指导方式进行了整体构建,在转换理念、特色培育、路径生成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一)学业教育从“无序”到“有序”
学业规划是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核心内容,学业规划能力是高中生涯发展的核心能力。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学业教育规划尤其重要。杭高的学业教育具有各年级循序渐近与有序跃升特点,高一阶段由重衔接适应转变为学科全了解与自我真认知。初中生迈入高中阶段,衔接适应是第一步,这是成为合格高中生的首要任务。但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一结束面临选课走班,如果对科目缺乏全面认知,对自我学习能力缺乏正确评估,即使给予选择权恐怕也难以作出正确选择。因此,初中、高中衔接的适应期要缩短,以便将工作重心转向学科了解与自我认知上。
高二阶段由重学科提升转变为思维力纵向发掘与学习力横向拓展。高二的学科提升是建立在原先高考背景下文理分科的基础上,学科梯度与难度是学习力攀升的阶梯。新高考重视学生整体发展,重视学生学习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之上,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的发展决定了学科学习的最终结果,因此需要着重发掘与拓展。
高三阶段由重备考应试转变为知识拓展并与社会接轨。单纯的高三应考淡化了学生与社会及高校的联系,_旦离开高中进入大学或社会,学生容易无所适从、难以适应。目前的转变重点是降低“一考定终身”的社会焦虑,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学生的知识拓展和与社会的接轨上。
(二)职业规划从“辅助”到“课程”
新高考改革之后,高中生需要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提前探索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定位合适的专业和大学,作出选考科目的决策。这是一个必要且重要的职业规划过程,也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关键阶段。
杭高开设的高中生职业规划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自我,积极探索外部世界,解决职业决策困难等相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职业意识唤醒、规划目标树立、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等,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做好学业、时间、人际关系、压力等方面的管理,通过理性、科学地分析自己的职业平衡单,最终作出最合适的职业决策。该课程更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课程中的各类游戏或测评,除了在课堂上统一教学,也可在课堂之外灵活运用。
杭高创办于1899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廿名校。学校拥有较高层次的家长资源,与浙江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均有良性沟通。例如,学校与浙江大学心理系教授陈树林的团队建立了常态联系,为师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美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积极开展合作,为学校话剧社等社团聘请了一批专业的指导教师,利用高校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为学生的兴趣发展提供指导。
近十年来,学校在坚持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杭高讲坛”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学科全面、结构合理的讲坛课程体系。“讲坛布道,职引人生”,分为三个阶段有序进行:第一阶段“职引人生领方向·家长篇”,邀请高一、高二年级每班一位家长,把自己的从业经验、所在行业领域的具体情况、海外相似职业类型的发展前景等指导信息悉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知这些行业的发展实况。第二阶段“职引人生渐深入·专家篇”,邀请各领域的专家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揭示各行业的奥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与各行业对号入座,明确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第三阶段“职引人生共成长·学长篇”,邀请来自各知名高校的优秀杭高毕业生分享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生活与学习情况,为在读高中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生涯指导从“自发”到“自觉”
生涯指导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唤醒自己的潜能,为未来的人生确立方向。杭高特色的生涯指导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依托杭高百廿名校的办学底蕴和杰出校友资源,做好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从以下四个方面协同并行:
“探人生路,寻中国梦”:杭高坚持“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各类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浸入式体会“中国梦”;推出“中国梦”践行者青春励志故事文化活动,与学生分享向上向善的青春励志故事,树立目标和理想,并以此自我激励、追求卓越。
“浸杭高情,养杭高人:杭高从浙江最早的公立中学,到浙江新文化运动中心,到成为江南“四大名中”之一,在120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持“科学、民主、求真、创新”的校训,形成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有52位中外院士,有鲁迅、徐志摩、郁达夫、金庸等文坛大师,有沈钧儒、陈望道、陈叔通等名人校友。他们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心系杭高,富有母校情怀。杭高以传校史、铸校魂为重要平台,“入学第一课,亲访大杭高”,以百廿校史浸润杭商情怀,让众多杰出校友成为学生人生规划的重要参照。
“育新青年,塑领导力”:杭高设置“一体双翼”课程,开展高中生的领导力培养。“养正传薪,明远行健”;“明远以培优,养正以塑才”。通过明远讲坛、养正学堂的开办,培育具有领导力的人才。明远讲坛侧重培育学科专业精英,通过专业深耕,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是杭高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以学校创办时校名“养正书塾”命名的养正学堂,重点发展学生领导力,采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利用导师结对、实践锻炼、分组协作等形式,培养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过硬、创新意识强的优秀学生。
與此同时,学校选拔学生作为校长助理,切实推进提案制,组织开展“校长与我面对面,我与学校共发展”活动,共谋学校发展大计,提升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和团组织建设的实效。学校还通过“美德少年”“卓越学子”“杭高小院士”等各类评选活动发掘更多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奋力前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杭高以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多种平台培养学生的知行合一意识。“结伴同行,初访高校”,组织学生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利用寒暑假走访各高校,联系分布于各高校的杭高毕业生,走访校史馆,了解各高校历史;“初识”选修课使学生提前了解各高校的专业特点;以研学为主题的春秋游活动既能开拓学生视野,又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行动能力;选修课中的“彩绘钱塘江”“水质监测——关爱身边的河流”等活动,让学生把社会责任转化为实际行动,把服务社会理念落到实处。
四、学生发展指导方式转变的反思与期待
学生发展指导是一个系统繁杂的工程,应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高中学校在其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绝非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
首先,价值观唤醒应从青春期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学生对自我认知能力、外部世界感知能力、决策及行动能力要有一定的储备,这就要求加强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指导教育的衔接,使两者建立紧密联系。
其次,要把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体系,融入学生正常的教育活动之中。将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资源进行良性整合,围绕学生生涯发展的需要建立校本课程,创建富有特色的学生发展教育体系。这其中应有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有在校资源与校友资源的融合。另外,学生发展指导教育方式的探索绝不能只靠少数教师及德育团队,而应该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应把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当作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此外,学生发展指导方式的顺利实施需要不断激励、反馈和正向评价,从单一的生涯测评转变为具有系统性、协同性、融创性的学生发展指导。在当前高中学校已有的校本评价基础上,应逐渐形成更具可操作性的科学评价机制。
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规律性很强的工作,学生发展指导方式的转变与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穿过概念的丛林,不断探索前行,才能真正抵达理想的教育之境。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