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教”,助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精准落地

2019-10-28黄玉红

人民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摘要】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与浮躁。在新时代背景下,摒弃虚假浮躁,追寻课堂教学失落的纯真,把握语文特质,探索语文课堂“真教”的方略,是助推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精准落地的必由之路,是小学语文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课堂教学;真教;核心素养;精准落地

【作者简介】黄玉红,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副校长(江苏丹阳212300)

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有效落地,真正构建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充满生命力的新课堂,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摒弃虚假浮躁,追寻语文课堂教学失落的纯真

随着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语文教学呈现出一派生趣盎然的崭新面貌。然而不得不指出,因为对一些课程观念的误读、实践操作的误判,加之受社会上出现的虚假、浮躁之风的影响,出现了不少值得语文教师注意的倾向,被人们诟病最多的有如下六种倾向。

一是分析之风过盛。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得“意”忘“言”,烦琐的讲问分析之风仍然盛行。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师往往会带领学生一起“纠缠”于文本内容,一问一答,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空洞乏味的人文精神牵强附会、过度拓展,或者干脆“贴标签”式“奉送给学生”。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表面繁荣。

二是“套路化”。这种现象着实令人尴尬,表现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公开课上的“出镜率”相当高。但自主学习是虚假的,合作学习是无效的,探究学习是随意的,文本是孤立的,讨论是泛化的,基础是被弱化的。语文课堂的“套路化”折射出的是教师思维的“套路化”。

三是“非语文”现象过多。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语文课堂中出现了许多虚假现象,尤为突出的是“非语文”现象充斥课堂。空泛和虚化成了语文教学的代名词,具体表现为:多媒体频频闪现,恣意渲染,为信息技术“牵着鼻子走”的“非语文现象”;语文课堂花样翻新,率性而为,因为形式主义而不堪其累的“非语文现象”;语文课堂集音乐、美术、科学于一体,被整合羁绊的“非语文现象”,语文元素被稀释。语文教学中时时让人觉得“乱花渐欲迷人眼”。

四是盲目跟着“流行”走。一些语文教师常常担心他人指责自己理念不新、观念陈旧、行为落伍,于是在教学时忘却坚守语文教学的“根”,他们盲目与新潮攀亲,努力向流行靠拢,“月亮走,我也走”是他们的写照,追逐时尚,盲目跟风。什么流行模仿什么,但往往是东施效颦,也只是在模仿上良久驻足,这是一种典型的求异心态和玩美心态。

五是语文教学走向新的歧路。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显露出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表现为:过于追求“课堂大气”,致使语文的本质迷失;过度突出“主体地位”,导致主导作用削弱;过分推崇“赏识评价”,而让“真情实感”流失。于是,“生本课堂”被改造了,被异化了,被蚕食了,语文课堂的主流价值观正逐渐遭遇消解。

六是“关注语用”让人喟然长叹。《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已是高频词,关注语用、强化语用是语文教学应有的打开方式。但在实践操作中,只讲文本内容,语言文字运用仍被置之不理的现象比比皆是。另外,语用被窄化、语用被误解、语用被泛化等现象也日益凸显。

笔者认为,能发现问题并能用求真的態度去审视、剖析,是助推学科核心素养精准落地的必要条件。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学,要摒弃“假教”,与“真教”并轨!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能称得上是真语文课呢?简而言之,“真知识”“真学习”“真教学”三者的相互促进、共同生长就是真语文课。什么是语文课的“真教”?一言以蔽之,语文课的“真教”就是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

一堂被教师津津乐道难以忘却的好课首先必须以“真”为基础。“真教”的第一要义就是教实。所谓“教实”,就是要体现: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语文教学的天然本色,教在学生疑惑处,教在学生提升处;朴实体现语文教师应有的教风,给语文课堂“减减肥”“消消肿”“瘦瘦身”,摒弃琐碎、繁杂、花哨无用的东西;扎实能让教学设想在课堂中生根开花,学生收获的是实在有用的“干货”。

“真教”强调“教实”,也提倡“教活”,两者唇齿相依、相得益彰。所谓“教活”,就是要体现:教学方法鲜活,学生思维活跃,学法指导灵活。凸显活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真正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实与活的和谐统一,就是浓墨重彩的“真教”,就一定能使我们的学生会学、乐学。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总能把“实”与“活”结合得炉火纯青,是“真教”的典范,他在教学《草》这首诗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把这首诗背给妈妈听,好吗?

生:好!(孩子们异口同声)

师:(对着一个孩子)我暂时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可以吗?

师:好呀!(学生兴致勃勃地背着)

师:我丫头太棒了,这么短时间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

生:“哥哥,我背一首古诗给你听!”

师:哪一首?

生:《草》。

师:这首诗呀,太简单了吧,它是“诗仙”李白写的。对不对?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不识字,年纪大了,耳朵也不好,你要有耐心。

生:奶奶(声音很大),我开始背古诗了!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哇?

生:(没想到,停了一会儿)嗯,是……那是因为小草生命力太强了,一把野火把它全烧死了。可是到了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又活过来了!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的草茂盛极了。

师:还有什么“一岁_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

这个教学活动寓教于嬉、寓学于乐。虽是检测环节,却充满新意、高潮迭起。其实,教师不断变换角色,与学生展开生动的对话,绝不是哗众取宠,其目的:一是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加大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力度。这一环节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智慧的,对作者的认知、对诗句的解读、对诗理的感悟都无痕地渗透其中。于永正老师巧妙地引导、智慧地开启学生思维,学生就诗的文、情、道“三味”品得有滋有味。这一教学课例告诉我们:真教,就是实与活的统一。这当是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不懈追求的纯真的课堂教学境界。

二、把握语文特质,探索语文课堂“真教”的方略

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真教”的理念,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本体论”“课程论”“整体观”“语用学”等视角,开启新思路,运用新方略。

(一)留住語文教学的“根”,回归语文本质屙I生。

小学语文姓“小”,姓“语”,强调的是学科的特质和属性。这就是语文课程本位,就是语文教学的“根”。只有把握准确,语文教学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才能坚守语文课程本位,才能行之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留住语文教学的“根”,“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才有可能消除;留住语文教学的“根”,语文教学才能走向正道。回归语文的本质属性,就是回归天然本色,就是回归淳朴本真,这是一个亘古不变必须始终坚持的命题。

(二)坚持整体观,统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全局。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关系是微妙且错综复杂的,我们语文教师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练就“庖丁解牛”的全局观。要善用整体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辨识和处理。当前乃至未来的一段较为漫长的时间,我们都需要整体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格局:“工具性”“人文性”的相伴相生;“继承”“创新”的渗透濡染;语文教育各构成要素的整体发展;“标准”“多元”的和谐统一;“主体”“主导”的互补互动;“实”与“活”灵动交融……一句话: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必须姿态是:追求平衡、和谐发展、整体推进。

(三)坚守“语用”观,利用语言文字进行各种活动。

“语言文字运用”在一切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处于核心地位,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语文教学当由重“知识本身”向重“语言运用”转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已经走进了“语用时代”。语文课堂要实现华丽转身,必须谨记“用课文教语言”的理念。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心中有“积极语用”之观念,眼中有字词句篇的“落脚点”,手中有开展听说读写各种教学活动的“锦囊妙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寻找语用点,要用新思路着重关注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及语言规律,抑或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从文章的体裁、课文的导读、课后习题等方面寻找,还可以关注识字与写字、交流平台、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着力加强语用训练。

责任编辑 施久铭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