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才能带着教师一起成长
2019-10-28任兰英
我从2013年2月开始担任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丽景小学校长。6年来,为了解决家长的现实困难,学校一直推行“课后托管服务”,服务人员都是学校教师组成的“爱心志愿者”。教师们自觉地承担起学生的课后服务工作,没有任何报酬,但他们做到了爱的传承,展现了丽景小学教育者的美好教育情怀。
“美丽人生,光辉前景”是学校的办学愿景,我们努力让每一个人享受着人生成长的幸福与快乐。学校倡导“关爱每一个、成就每一个、幸福每一个”的育人理念,鼓励教师创设“让调皮的孩子更调皮”的课程与活动,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自主快乐的校园生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围绕“选择”与“评价”两个维度进行了一些探索。
从体育“专业教师巡回走班”到数学“选学习方式走班”
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对体育课“不走心”。一是因为教学内容太随意、单调,而且一个课时往往不能满足某些教学项目的需求;二是学校体育教师各有自己的特长和短板却上着同样的内容,不利于他们各自发挥专业特长。
起初,为了发挥专业特长,体育教师确定自己的任教专项,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实施“选学习内容”走班。每位体育教师任教一个专项,同一年级的体育课同一时间安排,由学生自主申报、按兴趣需求编班,每学年开学初学生可以重新选择。这样,保证了每个学生每学年都能学会一项运动项目。
这样的课程安排实施了4年,我又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每个孩子应该对更多的运动项目有所了解并选择学习。如果学生只是凭兴趣选择运动专项,有的学生多年只选择一个专项,就会造成学习内容的单一化。
工作27年來,任兰英一直坚守在课堂上
于是,2019年初我提出实施体育教师“定期巡回走班”教学,首先根据9位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了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橄榄球、排球等9个专项。我们将现有的30个教学班分成9个专项组,每位体育教师每月带一个组进行课堂教学,下月轮换,依次轮回。每天1小时的阳光大课问活动内容与当下体育课所学专项密切配合,阳光快乐大课问成为体育课所学内容的巩固练习课。一年下来,每个孩子不仅都能接受到每位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指导,保障了孩子运动项目学习的精准化,还能丰富阳光大课问的活动内容,激发每个孩子健身的热情,为他们多途径、多方式健身奠定了基础,也让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有机会学习到更多的体育项目,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丽景小学的运动会和艺术节时间安排得非常充裕,通过课程整合和课时调整,每学年有春季、秋季各一周时间的运动会,每学年有3个月时间的艺术节。
我观察到,传统的运动会、艺术节大多是少数孩子的舞台,多数学生都是看客。这样的教育谈何公平?我认为,所有的学生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都应享受到同等参与的机会。
在我校的每次运动会上,每个孩子都是运动员,每个孩子每学期都能至少展示两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人人都能参与集体项目比拼。为了让每个孩子不断挑战自我,丰富参赛经历,我们原则上要求每个孩子申报的运动会项目尽可能不同,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在活动中不断提升的幸福感。
“激发每个孩子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善意与潜能”是丽景小学艺术教育的目标。学校为了给孩子营造浓厚的艺术学习氛围,分别开辟了音乐教学专区和美术教学专区,同时每个楼层还配备了展厅,给每位教师配备了专业功能室。这些空间既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园地,更是孩子学习和展示艺术的乐园。艺术节上,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人人都要登上舞台,每个人的艺术作品都能在展厅或专业功能室展出,校园的每个角落到处是孩子的作品。
在数学课上,我发现同一个班的孩子,有的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强;有的需要同伴帮助,喜欢在集体中互动学习;有的习惯较差、基础较弱,需要教师个别帮助。也就是说,孩子真正需要的学习方式不同,如果要求所有学生按照同一种方式学习,就会出现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消”的情况。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跟上教学节奏,时间久了,所谓的“学困生”也就出现了。
为了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享受成长的幸福与快乐,我们率先从数学学科开始,实施了“选学习方式走班”。
我们探索打破原有班级组织形式,由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和个性需求自主选择班级;教师与学生通过自由双向选择,建立新的班集体后统一管理。根据学生需求,设置了“自主”“互助”和“师助”三种学习方式。
为了便于走班,年级所有数学课安排在同一时间段上;为了便于教师合作,年级所有数学教师捆绑式评价,成绩共享。课后,所有数学教师要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当天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下节课的教学策略。
在分班之前,五年级学生小涛因为学习习惯不好而导致“学不会”,在原来班级的课堂上,他是个“沉默者”。新的选班机制让他看到了希望,满怀期待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助班”。“在师助班,有了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伴,感觉自己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小涛说,“在这个班里,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小组合作学习,我们都重新找回了自信,学习力也开始提升,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我的数学竟然得了满分!”
“师助班”数学教师张海霞说:“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师助班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自信心建立起来了,学习习惯、态度也随之改变了许多,所以学业质量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样,进入“自主班”的学生大多学习能力比较强,在原来的班级中处于“吃不饱”状态,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教师给予这部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激发与释放,知识视野也得以拓宽。“互助班”学生因为有了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他们主动相互帮助,彼此成了“师友”关系。
由此,如果我们的教育能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并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的成长也就自然发生了。
评价能否成为每个师生自我成长的“发动机”
建校初期,我们按照传统的方法评价学生,走的是“择优评价”路线,这样的评价方式会让优秀生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自信;一些后进生和其他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则被“边缘化”,最终让学生评价脱离杠杆激励功能。怎样才能让评价更加科学、有效?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经过与教师们多次交流、研讨,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让每个孩子每学期的成长都能被认可,人人都能被评为不同方面的“优秀”,期末的表彰大会要成为每个孩子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个孩子给自己拟称号、写颁奖词。
学生根据自己一学期的实际表现,自我定位,发现闪光点,进而为自己撰写颁奖词;家长再根据孩子撰写的颁奖词,挖掘在家表现突出的方面,对颁奖词进行补充;学生将家长补充的颁奖词交给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教师结合孩子的日常表现及优长展现,对颁奖词再做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力争让颁奖词能真实反映学生整个学期的成绩和成果。然后,以班级为单位,在期末评价颁奖仪式上,教师庄重宣读每个学生的颁奖词,并颁发奖状。四年级学生朱星潼的颁奖词是:“我有两个存折,一个是妈妈给我的储蓄卡,存着我每年的压岁钱;另一个是学校给我的‘道德银行存折,里边记录着自一年级以来我的每一次进步,同时也记录着我的成长。上学期,我给自己拟订的称号是“快乐之星,因为我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很快乐,我爱我的学校,喜欢我的老师,更喜欢我的同学,我帮助过很多同学,也得到过很多同学的帮助,通过午托和晚托我还交到了其他班级、其他年级的朋友……每天都是快快乐乐的,我的名字又叫朱星潼,所以我觉得我就是那颗“快乐之星”。
其实,教师和学生一样,都需要被肯定、被欣赏。于漪老师说:“校长最大的責任就是培养教师。”作为校长,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生长点,装上自我成长的发动机呢?以往的教师评优就是一把“双刃剑”,激励了少数人,却伤害了多数人。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采取了像学生评优一样的策略:每年教师节,让教师为自己写颁奖词。
学校公布评优方案,每位教师根据自己一学年的工作情况进行工作述职、自我评价、申报荣誉称号、自拟表彰称号、自己撰写颁奖词;之后由学校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后在全校表彰大会上进行隆重表彰,教师节当天由校长宣读颁奖词并为获奖教师授奖。
“这种评优方式的好处,就是促进了每位教师自我反思、自我重建和提升。”美术教师程乐静说:“教师在自拟表彰称号和颁奖词的时候,都要先回顾一年工作的得与失,寻找自己的工作亮点。如果在梳理时发现自己的工作乏善可陈,就说明需要自我修正、自我加压了。就算为了下一年把颁奖词写得更好,也得更加努力!”
在全员评优的基础上,如何激发每位教师自我发展力?学校探索了一种独特的“拜师行动”:不论年龄,不论资历,双向选择,自由结对。只要觉得哪位教师身上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都可以主动聘为自己的导师,每位教师都是选择者,也都是被选择者。与学校指定结成师徒关系相比,此举把“择师”主动权交给教师自己,因为“我选择,我喜欢”,同时也引发每位教师的自我反思,所以更加激发了教师成长的内驱力。
我不允许教师给学生布置过多的课后书面作业,为的是把“健康、时间和能力”还给学生。在校园里,为学生设置了许多自由的创意体验空间,如奇思妙想园、传统文化体验室、生命自护体验室等。我还给有课程需求的教师打造专门的工作室,为教师能够自由交流对话设置“思想会客厅”,为青年教师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学堂”,通过师德报告、党员宣讲、榜样引领,净化青年教师的心灵,引领他们的生命成长。空间的创设与管理解决了教师扎堆式闲聊的弊端,给教师独立思考与共性交流提供了方便,人与人之间既尊重个性,又实现了交融互动。
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每学期末一张试卷论英雄的评价方式有一些弊端:受考什么就教什么“应试教育”氛围的影响,不能用纸笔测评的朗读、口语交际、动手操作、解题思路分析、唱歌、表演等,有的教师就不重视,孩子也不重视,给每个孩子的未来发展留下了缺憾。教师则往往根据经验“猜题”,再让孩子做大量练习题反复强化训练,不仅不能全面检测孩子的学习成果,还导致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
为了保证学业质量“更优化”,保障每个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真正打牢基础,我们探索实施了“学业质量专项化测评”。比如数学测评计算能力、拓展能力、解决问题、数学思维4个专项;英语测评听力、口语、单词书写(五年级)3个专项;音乐测评演唱、演奏2个专项,科学测评实验操作、综合测试2个模块,道德与法治测评分为生活实践和研究报告2个模块,等等。专项化测评不仅包括国家课程,还涉及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专项化测评形式有笔试、面试、实践操作三种。“笔试”测评由学校统一组织;“面试”创新空间很大,在上学期刚刚结束的测评活动中,学校首次让家长作为“面试主考官”,家庭是考场,利用信息技术将测评视频上传网络,评委进行网上评价。
“专项化测评”旨在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哪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保证每个孩子、每个知识点和每项能力都不放过,便于有针对性地及时补救,确保“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种测评方式实现以评价调整教育思路、指导教育过程、优化教育行为的目的,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又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不足及改进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长的资质,首要的是“稳稳地站在课堂上”
顾明远先生说,校长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教师,因为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校长切不能忘记自己最中心、最本质的工作,就是带领全体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工作27年来,正常工作日我一直坚守在自己的课堂上。即使做了校长,我仍然每周上14节课,包括“语文”“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每天下午我还要做课后托管“爱心志愿者”,为学生辅导“珠心算”课程。我满腔热情地做课后托管爱心志愿者,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热情加入。
我把自己的每一节课都当作研究课,在课堂实践中生成自己独有的思想和方法。当我发现孩子很喜欢一种教学方法时,就会及时把这些信息推荐给年轻教师,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
有教师反映,课堂上某些学生总是不能专心学习。我说,那是因为教师教学的吸引力不如他们想的那些事的吸引力强烈,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們教师上课的时候,设计的内容也许孩子已经会了,孩子已经没有兴趣了。为什么孩子上课会说话、交头接耳呢?这是他们交际欲望的驱使。交际欲望驱使着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表现出来的是“调皮”,其实就是孩子想动一动、试一试。我们应该遵循孩子的这种规律,在孩子已有的潜能基础之上,不断激发孩子,促使孩子更好成长。我们往往会以成年人的思维去激发孩子的学习活动,却忘记了他们的成长规律,忘记了需要我们顺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孩子的需求。
我提倡教师自己编制习题,而不是用现成的教辅材料。一则教师可以深入学习了解教学内容、研判教学趋势,二则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程度,可以保证孩子在学校接受高质量的教学,不让孩子在家里再重复学校的学习内容。
学校与家庭应该各有自己的教育责任。学生在学校发生的问题是教师的责任,教师不应该随意找家长,把责任推给家长。我们要求教师不能让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自我检查作业的习惯。我对家长说,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代替自己成长的工具,过多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注重孩子道德成长的过程。孩子在家应该不断接受激励,不断经历善意的激发。“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现在就开始去做”。我—直认为,只有让家长也像孩子一样享受到快乐,才会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态,孩子才能享受到快乐的童年。
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担当的边界,提醒并帮助他们解开“纠结”,让教育的责任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能,教育就会回归规律、回归科学。
作为校长,我成长,才能带着教师成长。仅仅凭借一些文件要求或从书本上借鉴来的理论和现成的经验难以真正引导教师专业成长,更没有底气驾驭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经常有人问我,你身体扛得住吗?我说,我喜欢的事情,怎么会感觉累呢?上课是一种发自身心的喜悦啊。也有人问我,你怎么处理学校管理与上课的关系?我说,我把所有权力都下放了'学校管理方面的事都由相关干部负责,我只负责课堂研究,负责回应校园里的每一个孩子和教师,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为他们做好服务。孩子们都很喜欢我,每天早晨我在校门口时,他们都会跑过来抱抱我。我要是一天不去餐厅,孩子们就会找机会找到我问:“校长,您去哪里了?”
我之所以能够乐此不疲地在自己向往的人生道路上奋斗,缘于内心的一种追求,可能那就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且,作为校长只要从道德需求层面去发现人、尊重人、成就人,大家就会和睦相处,而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就会超越功利,各司其职,以身作则,享受着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自由快乐,彼此引领着心灵与精神的自主成长。
内心的坚定、思维的成长、爱心的传递、自我的反思、不懈的前行,就是我美丽的人生。我也相信,无论校长、教师还是学生、家长,每个人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系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丽景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 任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