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教育:指向儿童心灵的解放
2019-10-28魏倩
魏倩
在深圳前海湾宝安区,有这样一所学校——
它2011年始建,却在8年时间内闻名深圳乃至全国,荣获特区“创新领跑学校”“最具变革力学校”等称号;它占地仅2.1万平方米,却一步一景,色彩斑斓,文化气息浓郁,特色课程享誉深圳;在这里,教师衣着高雅,精神振奋,学生落落大方,充满活力。
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专家、教师到访参观,渴望了解、学习深藏在这所小学中的办学秘密。当他们向教职工询问时,得到的答案会是:校长张云鹰。可如果用同样的问题问张云鹰,她的答案却是“开放式教育”。来到深圳16年,这是她全部的力量与热情源泉,也是她最宝贵的果实。
“开放式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要向哪些方面开放,又该如何开放?开放又为教育带来了哪些清新空气……
“开放式教育”在深圳发芽
深圳,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拥有2000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张云鹰的教育梦想,启航于此。
1997年2月,“全国小学语文优秀教研员”张云鹰从湖南南下深圳,在2003年通过全国公开招聘,成为宝安区西乡中心小学(下称“西小”)新任校长。
从事多年教学、教研和培训工作,张云鹰终于获得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教育“试验田”。“只有在校园中,才能真正将教育理想实现”,她想,“如果我当校长,一定会让我的教师有更好的发展”。
但开学第一天的场景着实令她吃惊:清晨的校门口,学生家长穿着拖鞋、睡衣接送学生,学生们衣着邋遢,说脏话……这里真的是深圳吗?
深圳超过1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已有近1000栋,地铁通车里程297公里,拥有近千座公园。从小渔村变为国际化大都市,万千转变似乎只在朝夕之间。
教育领域的变革并非如此。它需要思想、观念、体制的全面革新,需要在一届一届的学生中持之以恒地耕耘,更需要不断回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尤其需要教育者不断思考、学习,打开自身。
2004年,随着深圳宝安、龙岗两区现有的27万农村人口全部转为市民,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的城市”,但以产业工人和本地农民为主体的居民,要如何跨越“洗脚上田”和“洗脑进城”之间的鸿沟?开学第一天,这个被外界戏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就向满怀教育理想的张云鹰发问:西小要成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西小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有时从外部出发,反而能离事物的本质更近。结合深圳的变化和西小“农村小学”的前身,敏锐的张云鹰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看,我们要培养的是“现代都市人”。
“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张云鹰把“城市人界定为“有良好生活习惯和人文素质的城市公民”,对照设定一条一条标准,从影响教师开始,对学生从最基本的礼仪礼貌教起,甚至每周末亲自给家长上家庭教育课。渐渐地,学生、教师变了,校园风貌变了,就连家长也和从前不一样了。
作为育人机构的西小自觉承担起社区文化教化功能,也让张云鹰第一次朦胧感受到,校园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存在。学校教育是开放的系统,不应该也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中寻求自我发展。
学校影响社会,社会哺育着学校。许多年后,张云鹰明白,那就是“开放式教育”理想最初的种子。
16年后,这颗种子发芽开花,拥有了更全面的定义——开放式教育,即向四面八方打开,建立起各种有效联系沟通和协调统筹机制,进行立体式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生态中健康成长的教育。它通过建构起复杂性思维范式,最终指向儿童心灵的解放。
学生为什么作文写不好?
让我们暂时退回到2001年。
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深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序幕拉开。2002-2003年,福田、罗湖、宝安等相继加入到省级课改试验区行列,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深圳545所学校参与课改实验,占全市中小學总数的99%。西小自然也在参与之列。
做校长,“看门房”不如“进课堂”,要完成农村学校城市化转型,就必须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其推进的落点只能是课堂。
为推进学校课改,新官上任的张云鹰先进行了一轮“地毯式”听课,并很快发现了学校教学中的问题:由于学校长期没有主管教学的校长,整体教学质量--较低,课程缺乏体系化设置。课堂上,不少教师要么如20世纪80年代般传统封闭,要么放任式自主学习,盲目探究。
比如语文教学中的“习作”,这项最能体现生命活力的内容,苦于不被重视及教学无序等问题,多年来都只是语文教学的附庸和孤岛,受单一评价方式的影响,往往课上了不少,学生写作能力却没有起色。
校长要成为“教学的发言人,就必须做好教学改革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于是,教研员张云鹰亲自上起了语文示范课。
在教师职业生涯的开始,17岁的张云鹰就曾仔细思考过作文课的问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批改作文时“很多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几乎没有一句话让人能读得通,而且错别字连篇,连小学生都不如”。
能看的书籍太少,怎么办?初出茅庐的张云鹰干脆带着学生来到田埂上观察:春天来临的最初标志是什么?谁会欣赏大自然的音乐?果园里有什么?稻田里有什么?通过观察和发现,再引领学生进行表达,效果居然很不错。
忆及这个小小的“作文课实验”,再结合多年来的教研理论,张云鹰第一次提出“开放”的口号。何不再次用“走向田野”般的生命化体验代替琐碎冗长的讲解,改造封闭课堂,打开教学与生活的通道?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体验,用语言去表达”,她又从思维、情感、内容、文体、表达、范式、评价等领域探索开放,学生会写,爱写,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长足提高。
开放式习作课甫一成型,就在语文教学领域引起不小反响。
现场观课后,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原主任崔峦感慨:“此项教学实验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开放式习作教学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东部的还是西部的,沿海的还是内地的,都可以来借鉴。开放式习作教学有很大的推广价值,有普遍的适应性。”
以“开放式习作”为起点和圆心,张云鹰和团队向语文教学的其他角落发起探索。他们以“生命化课堂”为理念,构建以“表达”为核心的语文课堂,开放以“活动”为中心的语文课程,逐渐形成“开放式阅读教学”“开放式作文教学”和“开放式活动课程”三大理论框架以及特有的儿童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教学向四面八方打开,“开放”元素从教学组织方式展开,不期然与多年后流行的“翻转课堂”和“学科打通”相遇。“比如我上《月光曲》一课时,就是先听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一开始很轻柔,慢慢地起波澜……然后带领学生从《月光曲》的文字中找到这些对应点,深入理解贝多芬的心情变化。语文课堂向音乐课堂开放,同时也是向生活开放。”张云鹰说。
立体育人,还需要活动课。张云鹰亲自设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84个语文活动课,“趣说汉字”“古诗词派对”……语文课从来没有这样新鲜有趣。校本教材《新小学语文活动课程设计》的出版,更为学校教学带来了一股生机。短短两年时间,西小就被评为“宝安区学科活动课程特色学校”。
之后,张云鹰还相继出版了《开放式阅读教学》《开放式作文教学》《开放式活动课程》《开放式教育》等系列著作。到2014年,“开放式语文教学”走向成熟,先后获得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第八届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
课程向学生兴趣开放
2011年,带着“全国优秀校长”“广东省特级教师”的称号,张云鹰离开西小,来到初创的坪洲小学。虽然坪洲小学在区直属学校中地域最偏、生源环境最差,但张云鹰依然满怀“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平民的学校”的信心。她相信,带着“开放式语文”的成功经验,这所新建学校可以毫无负担地迎接自己开放式课程改革的梦想。
综合考虑育人目标,张云鹰和团队将“开放式课程”落实到国家课程、活动课程、“配方课程”三个层面。
在国家课程层面,“我聚焦‘动态实施国家课程,虽然我们都教一门语文课,但是实施过程不同,通过活动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优质完成国家课程”。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他们为每一门课程设定“一个核心词”,比如语文是“表达”,英语是“运用”,艺术是“审美”,体育是“意志”……再以这些词汇为基础,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对传统课程进行变革,通过学科教学内部的开放、学科之间的开放和学科向生活、社会和自然的开放,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第二个层面是活动课程,每两周要安排一节,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大脑,这也是我们的课程特色;而到了提升层面,就是‘配方课程。”张云鹰介绍。
“配方课程”是张云鹰在坪洲小学的“新发明”。2011年9月12日,学校建校初期就召开了一场开放式配方课程研讨会,会后教师们达成共识: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具有学校个性化特色、满足学生需要、充分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开放式配方课程”,让学生有权为自己的未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有发展空间的课程。
“配方”,其意取自中药配伍,“医生要对症下药,学生也要个性化培养”。而“配方”的来源,还要追溯到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研究中,张云鹰发现加德纳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十分主张学校成为“学生课程的代理人”,与学生、家长、教师、评估专家一起参与智能的发现和推荐,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课程。
于是,根据国家的培养目标、教师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学习需求三个匹配原则,坪洲小学陆续开设了94门配方课程,囊括语言发展、数学逻辑、空间创意等多个领域,兼涉八种主要智能发展,课程设置开放了,立体化育人得以贯穿始终。
课程的开设需要教师提出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方案,提交学校课程委员会审查批准;课程动态设置,学生网上自主选课,根据个人爱好和发展综合调整。每周一至四下午4点半后按照年级开展,每周五下午全员走课。那时,整个校园成了“配方”的狂欢海洋。
张云鹰认为,“配方”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其提供了综合学习机会,从而开发多元智能”。
2017年,湖南卫视拍摄《小戏骨:红楼梦》,选中坪洲小学在读学生陈舒宜饰演贾元春。采访中,陈舒宜特别提到,是坪洲小学的三门“配方课程”——健美操课、合唱课和英语话剧表演课,为她开启了艺术之门。
普通教師也在开设课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美术教师符秋红的配方课程是青花线描,她因帮助学生在各类器物上描绘传统图样而广受欢迎,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教研,她还成立了自己的青花线描名师工作室。
教育方式个性化、教育空间立体化、教育渠道多样化,通过开放,从语文课到数学课、英语课,再到音体美课堂,坪洲小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科目特点的开放式课程体系。“开放”不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萌芽,已成长为评价教学和课程的标尺。
管理,向文化开放
在西小和坪洲小学,教职工的风貌都相当特别:从新入职的教师到有多年经验的教研组长,再到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都衣着优雅,精神饱满,困扰教师的“职业倦怠”和“七年之痒”,在这里都不成问题。
这支队伍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张云鹰的管理秘诀就在教学楼天井中的三尊铜像上。建校之初,她就把儒、法、道三家“祖师爷”请到学校做“镇校之宝”,并基于三家思想,逐级演绎“智慧管理”,即情感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
“情感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建立以教师文化(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学生文化(勇于做主、敢于超越)为核心的管理文化。”
2005年,张云鹰曾在《人民教育》上发表《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三三制”》一文,总结专业人才的“三格”层次、“三环道路”、“三维空间”,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框架、通道和目标。依照“三三制”原则,无论是新教师、青年教师还是骨干教师,都被推上“专业发展的轨道”。
张云鹰总是对教师说,“你心里有工作,我心里就有你”“教师不是为校长打工,而是为自己的履历工作”,多年的治校经验让她深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核心。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走上自我成长的轨道,学校就能成为一个自我生长的有机体。
无规矩不成方圆,坪洲小学也离不开法家的“制度管理”。初到坪洲小学,张云鹰就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共同制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开放式教育”理念为指引,推行“名师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的办学策略。以此制定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建立起各项管理制度,汇编出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制度专集《方圆广视角》,形成目标管理与制度管理有机结合,“年级负责制”与学科教研组相互协调,党支部、校委会、教代会三者责权明晰的制度框架。
而这一切最终的导向,则是文化管理、“无为而治”的高渺境界。无论是为教师设定“灯塔”与“轨道”,还是为学校设立阶段性目标,令制度内化于日常,虽然不刻意花精力去做管理,但在学校的文化磁场中,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受到蓬勃的向心力量。
张云鹰常笑谈自己效法孔子,“五十学《易》”。她也得出了一些管理心得:“‘乾卦属于领导管理的模式,强调上下一致,表现为统一权威;‘坤卦象征环境管理模式,关键是包容兼顾,舒畅平衡;‘震卦属于创新管理模式,关键是创始初心,激发活力;‘艮卦是变革管路模式,关键是积累变化……每一卦其实都有各自的一种管理思想。”
由此,经过十年的探索,张云鹰将开放式管理的理念定位于“让智慧做主人生”,构建智慧的管理体系,用智慧的教育去开发孩子的智慧,用智慧的爱去引领孩子自由成长。
开放,回归教育的本源
坪洲小学自觉深入拥抱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正治校”的磁场,在“蒙以养正,文明以健”的校训中成为一种具象化的文化表征。二者同样取自《周易》中的爻辞,意为在启蒙教育阶段就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培养人走正道,养正气,做正人君子,要用文明的思想强健自己的心灵,将学生塑造成“文明以健”的少年君子。
为此,张云鹰甚至为每一个建筑物赋予“正”的名字——进校门是整顿衣冠的“正己台”,各栋教学楼分别叫“正德”“正言”“正心”,还有“正观亭”“正气门”……只有心正身正,才能经受未来人生的风浪。坪洲小学要培养的,就是这样“风吹不倒”的人。
书香文化也弥漫于校园的每一角落。除了学生阅读活动,学校还用阅读滋养好教师,每周一下午4点半的“读书沙龙协会”系列分享从不问断,每月坚持给过生日的教师送书已成传统,每年一次大型的“读书的女人最美”专场晚会,年末评选年度教師阅读奖、承担全区教师阅读推广大会……
在坪洲小学校园里散步,你还会被各式各样的新奇事物所吸引:教学楼层外墙色彩各异,天蓝、碧绿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性格;教学楼问的天井里,地动仪模型与八卦图、“智慧门”相映成趣;长廊上展示着各个国家的文化地标,新开设的岭南学堂古色古香;小花园茂林修竹,一步一景;幽静校园一角,150多种中草药正在默默生长。
置身其中,教师们时常能接收到各式各样的熏陶:服装搭配、读书会、文艺活动……“洲际视野”讲堂里每周都有教师演讲、交流;邀请专家进场,用最前沿的信息活跃教师头脑。
让坪洲小学闻名深圳的“八节”,原本是作为配方课程的展示方式,最终在“活动育人”上找到落脚处。“踏青节”“健美节”“秀秀节”……每月都有节,每节都有奖,学生们在“节日”中展示着配方课程中的成果,同时互相配合、互相鼓励。以每年9月初的“雏鹰节”为例,学校会为每一个新生进行“朱砂启智”,意味着启蒙教育的开始,继而率领学生和教师在孔子像前进行拜孔仪式,教育过程因此被赋予了特别的仪式感。
“‘八节也分别代表了健康、创新、感恩、学习等价值理念,通过‘八节,我们把活动与德育课程结合在一起,让活动育人具体化,真正体现了学校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也成就了学校的文化特色。”张云鹰说。
学校没有“围墙”、课程没有“边界”、教学不是“灌输”、儿童就是“儿童”,这就是张云鹰心中开放文化的样子。
学校的围墙被“打破”了,对外接待、参观学习成为学校的常态。无论有多少教师和专家来访,学生都落落大方,上前敬礼叫一声“老师好”;校长随堂听课,教师无须刻意准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开展教研。张云鹰说:“我们的课堂没有任何私心,教师科组之间的交流更注重团队精神。毫不保留,心态开放。”
学校环境多元化,教育空间立体化,就像正言楼三层的标语“做一朵有思想的云”所暗示的那样,这朵飘来荡去的“文化”之云已降为甘霖,浸润于校园每个角落。
“因为‘开放,我们看到了学校师生绽放的激情,厚重的责任和无限的可能。‘开放已成为我们追寻教育价值的外在形态和创新内容,‘开放也成为坪洲教育人心中最明亮的灯塔。”张云鹰说道。
“全国开放式习作教学研讨会”“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提升语文素养研讨会”先后在坪洲小学召开。
而张云鹰本人则花费大量时间读书,思考,写作。她笔耕不辍,出版了多本教育教学专著,兼顾教研、管理和培训,在知识的更新中开放自身,保持头脑和思想的开放。
是的,归根结底,所有的开放都来自思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就是最完美的开放式课堂吗?”在采访中,张云鹰情不自禁诵读起孔子的教育理想,而我们也终于从中找到了开放式教育的真意:回归教育的本源。
在新一轮时代变革和教育转型的今天,“开放”也是使教育回归终极目标的必然途径之一。践行开放式教育16年,张云鹰又找到了新的课题,“我们还要争取把社会打开,让学生走进去,给孩子更多发展的空间,让教育与自然相连,与生活相连”,朝着“学校有灵魂、教师有思想、学生有主见、家长有信心”的办学梦想前行。
责任编辑 施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