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书院课程”: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9-10-28钱爱芙
钱爱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学校,一直都是文化传承和思想发源的理想之地。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最终目的不是飘向无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历史、信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将“上善”作为学校的教育哲学,我们把它看作是“回家的路”。但要让“上善”文化在儿童心中落地生根,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因此,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觅到了最具代表性的实施载体之一——书院,将学校精神与育人载体融合统一,创生了一种全新的表达——“上善书院”。
找寻建设“上善书院”的基本立场
建设校园书院,我们首先要想清楚三个问题:古代书院的精神特质是什么?传统书院教育的现代意义是什么?书院教育该如何扎根于当代校园,服务于当下儿童的生命成长?
书院始于唐,兴于宋,至南宋时发展成熟,经元、明、清直至近代改制为学堂。书院教育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追求,其独到的精神和灵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厚的道德关怀,注重道德修养,以成就道德人格为最终目的,教育教学活动围绕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而展开;二是提倡自动的研究,讲学、自修、精研紧密结合,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三是教学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同一性,师生通过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切磋学问,从而感情相融、精神相契、教学相长。
书院教育在教育形式、管理方式、课程安排等方面的优点都值得现代学校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并在实践中传承和发扬。如道德与学问并进的文化精神、自主而灵动的管理体制、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课程内容以及平等而共生共进的师生关系,都可以为破解现代学校过于制度化、功利化,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动力不足等症结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路。
基于此,我们明确了学校“上善书院”的价值定位——以传承优秀文化为责任,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担当,以培育时代少年为使命;形成了建设“上善书院”的基本思路——辉映当下,指向未来;确立了“建设校园里的上善书院、书院式的幸福学校”的目标追求。校园里的上善书院,既是学校里的一个实体场馆,又是一个虚拟概念,整个校园弥漫书院文化、弘扬书院精神;书院式的幸福学校,是道德与学问并进、传承与创新辉映,促进学生自信自强、向善向上,确立生命尊严,焕发生命活力,实现全面发展、富有个性发展的学校;也是促进教师博学多识、厚德健行,发展教育智慧,创造职业幸福,书写精彩人生的学校。
书院以课程的名义落地生根
“上善书院课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将对人自身精神能量的开掘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观念。在上善书院,站在中央的是自由而完整的儿童,流动其问的是开放而平等的书院精神,指向未来的是美好而幸福的文化村落。汲取古代书院的精髓,对接当下教育的趋势,我们提炼了书院课程的三个基本特质。
一是道德性。古代书院教育承续儒家的价值追求,注重“修学”与“修身”的统一,追求人格的完整和道德境界的升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以为,“立德”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校书院课程以立德为先,以道德的力量引领儿童成长,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是自主性。书院课程应注重学生主体潜能的开掘,主张为学习主体提供自由而灵动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和实践中完成主体的发展。
三是融合性。对于学生而言,“上善书院”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是一个温暖而有活力的世界。这里是生活、学习、实践、创造、交友的空间,更是互相欣赏和共同生长的空间。“融合”意味着学习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全面打通,课程内容的整合融通以及课程资源的多源贯通。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德善笃行、高雅智慧、气韵生动的上善少年”的课程目标,构建起“上善书院”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中国智慧、悠然雅集、气韵生活、东方美学、中华工艺、书院中国”六大课程群,分别对应“德、智、体、美、劳”这五育,并在“书院中国”的研学课程中得到融合。
“中国智慧”课程群包括儒家六艺、诗词歌赋以及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传承经典,启迪智慧;“悠然雅集”课程群将“琴、棋、书、画、诗、茶、花”这些雅事集合起来,通过开设茶艺、书道、插花等课程,让学生知书识礼,陶冶心性;“氣韵生活”课程群包括现代的田径、足球、舞蹈及传统的八段锦、五禽戏、太极等体育项目,旨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协作精神;“东方美学”课程群包括传统服饰、茶具器物、古典乐器、编织篆刻等极富东方美学元素的内容;“中华工艺”课程群包括木艺、陶艺、纸艺等民间传统手艺,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传承传统工艺,修炼心性;“书院中国”课程群旨在让学生背上行囊,走出校门看看世界,在研学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用脚步丈量国土。
以上六大课程群都包含普适性课程和个性化课程两大类。普适性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支持学校内涵提升和特色发展的课程。普适性课程又包括两种课程形态,一是以课堂教学方式实施的校本必修课程,二是以综合活动方式进行的主题系列活动课程。目前,我校开发实施的校本必修课程有诗词律动、中国戏剧、人文语言等共12门,系统开展的系列活动有“三善礼”“四季庆典”“醉美二十四节气”三大主题系列活动。
各课程群中大量的是个性化课程,个性化课程是着眼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技艺特长和学科特长,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的课程。主要有供学生自主选习的以学期为单位的走班选修课程、跨年级组建的连续开展的学生文化社团活动、各班师生自主开发的班本课程等三种课程形态。目前,我校开发实施的同年级走班选修课程62门,常年开展活动的文化社团28个,各班级每学期都有师生共同开发的班本课程。走班选修课程和文化社团活动覆盖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已有基础,每学期选习一门选修课程,或参加一个文化社团。这一课程体系中的个性化课程是动态开放的,根据学生需求和选修情况以及教师专长每学期做—定的调整。
在课程的建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世界上有很多创新,不是往前,不是走向从来没人去过的陌生地带,而恰恰是往回走。传承,就是把珍藏的好东西拿出来再发酵;创新,就是用最新的方法把那些古老的事情再做一遍。需要强调的是,“上善书院课程”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都是对国家课程的具体化落实和个性化实施,都扎根于学校的课程建设现状及师生的发展需求中,都致力于推动学生全面而多样的生长。
让儿童成为书院里生命洋溢的存在
在近年来的探索中,我们将书院文化、精神和制度与“上善书院”课程实施有机整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武实小特色的课程实施范式,其要素和内涵主要包括:
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首席。不少学校把课程开发视作专家和领导的专利,一线教师沦为了课程的被动执行者。然而在“上善书院”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让一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首席,把课程具体的规划权和实施权交给全体教师,让他们和校长、专家一起组成“课程开发共同体”,让每个教师亲历课程的展开过程,实现自我突破。这样自下而上诞生的书院课程,沾染了生动鲜活的“人”的气息,打上了教师个体的烙印。
我们成立了“上善书院”工作坊,下设尚书斋、礼乐坊、修心阁和监察部四个部门,尚书斋、礼乐坊和修心阁分别负责基础性课程、个性化课程及主题系列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监察部专门负责书院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各部门还分设若干课程开发小组。工作坊的成员均来自于一线教师群体,其中一部分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特色课程,他们与一批拥有同质资源或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开发小组,形成研究合力。目前,工作坊已形成了“需求评估一资源调研一规划设计一分步实施一效能评估”的课程开发基本流程,开发出茶艺课程、种植课程、食育课程等特色课程,并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校本教材或学生读本。
在很多人看来,开发课程是成人的事,与儿童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我们除了赋予儿童选择课程、评价课程的权利外,还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基础、探索偏好及发展需求,在书院的每一个角落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定制适合自己的课程。学校会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合力,指导叽童开展自主性的学习研究。学校还给他们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在每学期的中期举行为时一个月、各课程展示交流的“书院节”活动,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课程学习中产生的各种成果。
学生成为自我修学的主体。古时书院提倡讲学自由,学习以学生的自我修习为主、教师讲学指导为辅。我们认为,教师的“讲”不能替代学生的“学”和“悟”。正如朱熹对学生所说:“事事都用你自己去体会、自己去体察、自己去涵养。”我们研究了古代书院的讲学制度,汲取精髓并转化融通,形成了武实小书院特有的学习制度。
一是自修制。相对于现代教育的“教程”设计古代书院更加注重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学程”。立足“学程”,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课程活动,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我们在每学期开学初,隆重开展上善书院“启课活动”,到学期末举行上善书院“结课活动”,让学生享有更充分的综合学习、实践探索和拓展研究的机会,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充分的锻炼。
二是讲会制。我们邀请学生、家长、社会名仕走进书院讲学授课。以“中国智慧”主题课程为例,我们开设了“国学大讲堂”系列活动,六个年级围绕不同的讲演主题进行交流分享:一年级“探秘植物王国(竹、茶)”、二年级“虫虫历险记”、三年级“这,就是常州”、四年级“醉美二十四节气”、五年级“非遗传承”、六年级“重寻丝绸之路”。这些活动不仅有效促进了儿童自觉的生命发展,而且引导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引导家长、教师和儿童一起成长。
三是学长制。学生直接参与管理是古代书院制度十分重要的特征。我们采用“学长制”的方式,让中、高年级的学长以平等、博爱的精神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实现学习经验的良性互动。我们成立了“上善书院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下设书院纪检部、书院生活部、书院掌书部、书院账房、书院助理部及书院传媒部,所有职务均由学生担任,以此锻炼学生的协调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场景成为书院育人的资源。我们以书院精神为内核,以向上向善为主题,以童真童趣的视觉艺术来设计建设富有书院气、书香味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校园文化墙、文化广场到各处院落、墙壁和走廊,从室内到室外、园内到园外,都充盈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我们尤其精心建造了一个个空间宽敞、设施先进、文化浓郁的上善书院课程活动区。
我们以书院精神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由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围绕上善文化、书院精神的基本内涵,集思广益、创意创新,精心设计和布置教室内外的文化环境,精心提炼班级精神、设计班名班徽和班歌,精心开发班本课程、开展班级文化活动。75个班级都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书院式教室,每个班级都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小书院。
活动成为儿童成长的庆典。真正的教育蕴含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必须有学生生命的真实经历,必须将时节、器物、礼仪、自然等关键词贯穿孩子的生活和生命成长,让孩子的身体和精神都能随着季节、节气、物候的节律自然生长,用古老的智慧唤醒启蒙教育,建立人与万物的规则和自由。
为此,我们以弘扬书院精神、培育上善品质为目标,以锤炼优良品格、培养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为重点,系统策划和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学生文化活动,如四季庆典活动,即春日庆典——耕种节,夏日庆典——生长节,秋日庆典——收获节,冬日庆典——冬藏节。耕种节里,种下一年想要照顾的花草或者农作物,外出踏青、摘野菜等;生长节里,包粽子、赛龙舟、腌梅子、做水果茶,展示一学期的学习成果;收获节里,收割、做月饼、做美食、做橘子灯、柚子灯;冬藏节里,做水果醋、腌萝卜干、做蜡烛,进行一年学习的成果发布。此外,每年重点过好六大传统节日,即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这些节日可以单独过,也可以与庆典整合过。这些活动,既融合中国礼乐文化精神,传承文化与生命主题、感恩、祈福的生命意义,又透过具体的体验活动让孩子感受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带给孩子一个难忘的生活图像记忆。
评价成为课程进阶的关键。我们重视对开设课程的论证和评价。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末,通过各种形式对开发实施的各类校本课程进行总结评估,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予以修改和调整。
我们加强对教师开发课程的考核评价。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工作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师评价体系,不仅计算工作量,而且对教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与实绩进行考核评价,以此激励广大教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建立了重在激励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机制,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活动的观察评价。坚持过程观察評价、检测考核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由各门课程的执教教师负责,平时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和活动的情况进行观察评价,期末以笔试、面试等方式对学习成效进行检测考核,以作品展示交流等方式对学习与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应用上,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放入学生成长档案袋,载入学生素质评价报告单,并作为每学期评选“书院小秀才”“书院小举人”“书院小进士”“书院小状元”等学生评优评先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上善书院课程”的建设,犹如一条生命旅程的探索路径,它与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与儿童的自我生活息息相关,与他人的成长彼此取暖,与自然世界同生共长。我们相信,未来无论学生走到哪里,身处何方,“上善书院课程”必然会成为他们生命中美好的印记。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