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传统文化照耀新时代青少年精神家园
2019-10-28孙睿
孙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意蕴的渗透更显自身魅力,为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山东省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青岛实验高中”)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看准并把握好“拔节孕穗”的“机会窗口”,以“新人文教育”为发展特色,以学生发展作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精神塑造,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未来成长空间,培养能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最终落肫点是立德树人。
那么,如何将“立德树人”落到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实处?
我们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行,在遵从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富有吸引力的课程特色。
创设“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知识和技能传授等重要职能,但因为显性课程目的性强,知识传授又带有枯燥的一面,因而显性课程必须在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青岛实验高中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调研、反馈,不断在增强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
1.跨学科整合,打造传统文化主题课程
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初期,青岛实验高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程中,寻找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的契合点。总的思路是,在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但也因此課程设置呈现出相互独立、相互隔离的形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多学科,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深刻影响,不仅包括形而下的器用文化,还包括音乐、哲学等关注抽象规律及人文情怀的社会文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必须打通学科边界进行跨学科整合。这直接促成了传统文化主题课程的诞生。
在传统文化主题课程上,我们寻找传统文化与社会热点、思想焦点、理论难点的共鸣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主题课程,如“公交车上让座之礼”“农村留守老人何以养老”等。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强调平等对话和交流探讨,深挖问题、情境背后的文化元素,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进行现代转化,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一生一课表,打造传统文化个性化课程
基于时代发展需要与学生实际需求,我们的课程开发将“一生一课表”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打造了传统文化个性化课程。如古琴馆课程、汉学馆课程、国学课程、二十四节气课程、传统戏剧等校本课程,并在每学期定期嵌入“人文大讲堂”课程。
古琴馆课程是融合了历史、文学、哲学等的综合课程。在“调素琴”中,那份淡泊宁静濡染着少年,使之清丽出尘,卓然有度。同青岛市古琴协会合作的古琴馆是中国第一个高中古琴展览馆,按照历史顺序共陈列古琴59式。通过资料查询,教师整理出每个时期古琴背后的故事。为了把故事讲好,我们对古琴馆解说员设置了专门的培训课程,在实践中增加对古琴知识的了解,透过古琴知识了解我国的文化史、美学史。
汉学馆课程在青岛实验高中汉学馆中进行,通过对解说员进行培训来实施汉学馆解说课程。汉学馆分设汉服、四大发明、汉画像砖拓片、茶艺、瓷器展示区,仿竹简装饰古朴雅致,“曲水流觞”的设计则增添了一抹灵动。在有限的空间内,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得以集中展示。在开放、互动的情境中,学生直接触摸历史,在学习过程中链接生活,产生了沉浸其中的“福流体验”。
在“人文大讲堂”课程中,学校广泛邀请优秀传统文化专家到校为学生开设讲座,带着学生到经典的源头去感受经典的价值。近年来,该课程先后邀请周恩来总理的堂侄周保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筱筠、复旦大学教授蒋凡等几十位专家分别开设了题为《真情的回忆——周总理的家风传承》《行走于“一带一路”的世界文化交流》《唐诗宋词的吟诵、吟唱及歌唱三法》等几十场讲座,在这些讲座中,学生们凝神倾听,感受到了以前未曾意识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在学中做,从做中学”,研发传统文化动态课程
青岛实验高中在传承“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秉承“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的教育理念,倡导在“知”和“行”的关联与互动中进行动态学习,力主“在学中做,从做中学”,逐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领悟“格物致知”的大智慧,感染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我们研发了传统节日、传统典礼、研学旅行、志愿服务课程,并将之系列化、常态化。传统文化课程成为学生成长中颇具伴随性、持续性的课程,这也成为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撑。
传统节日动态课程系列化。我们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教育契机,创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这三个“中心”分别明确了传统节日动态课程的主体、载体和内容主题。三月“志愿者节”、四月“体育节”、五月“诗歌节”、六月“成人节”、九月“读书节”、十月“艺术节”、十一月“学术节”、十二月“电影节”,我们不但对传统节日课程进行了日动态、系列化设计,还为了增强教育性,加强了对活动开展机制的规范化,让传统文化课程真正成为升华思维品质的好课程。
传统典礼动态课程序列化。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入校仪式、开学典礼、休业式、毕业典礼、成人礼、先师孔子祭拜等“典礼课程”,正衣冠、朱砂启智、拜师等。学生在成长的重要节点上有了必要的仪式感,由此加深了对“德”之理解、对师之尊敬,将传统文化教育更生动地作用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研学旅行动态课程常态化。青岛实验高中专门安排“小学期”,开展了“红色星火·砥砺黔行”“曲阜泰山之儒家文化修学之旅”等系列研学旅行项目,“行走中的课堂”已常态化。学生带着小课题参观安顺文庙并参拜先师孔子,修习《论语》;走进贵州屯堡,触摸“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在探索、收集、归纳的过程中,经历变成了知识,学生慢慢学会了“在行走中学习”,有了在生活中自觉观察和思考的意识。
志愿服务动态课程规范化。青岛实验高中所有师生均注册了青岛市志愿者网站,参与青岛市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学校建有“8023”实高爱行动学生志愿组织,经常深入社区、敬老院、关爱自闭儿童康复中心、研学所到之地开展公益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学生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到的智慧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在行动实际地产生效果,并将这些经历转化为人生追求的积极力量。
建构“春风化雨”式的传统文化隐性课程
传统文化隐性课程不是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来进行的,因为没有考试、学分、学时之约束,容易被忽视。而对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价值观的形成来说,隐性课程对学生生命成长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青岛实验高中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景观、文化氛围、校风学风等方面,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技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1.以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为底色的物质性隐性课程
青岛实验高中的校园建筑整体风格为“新中式”,屋顶、门楼、窗户、灯饰、走廊处处可见中式古典建筑元素,象牙白、人文灰、状元红一传统中式建筑最常见的这三种颜色也是学校建筑的三大底色。传统建筑的宏伟轩昂与现代建筑的简约时尚完美融合,兼具中国传统书院的意蕴,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深刻影响的结果。教学综合体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结构,以正大门与图书馆连线为中轴,采取一圆包容九宫格的布局,要表达的是“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中式哲理和“外圆内方”的处世原则。方圆相连,互为融合,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特质,这对校园中的每一位师生都是重要的人生启迪。中间十字中轴分对四座汉代寨门,四座庭院分对东西一侧,各设一阙门,让教学综合体具有了传统宫阙之美。在三层位置架设连廊,有阿房宫“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意蕴,不禁让人联想到“走不完的人生路”,引发人对生命本质和人生意义的追问。
校园即课程,将传统文化隐性课程融入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开发之中,大大拓展了教育空间和校园传统文化气质,为培养具有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的时代少年创造了文化环境。
2.以传统教育思想精髓为依托的制度性隐性课程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积极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这是对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青岛实验高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转化为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五制并举”的制度性隐性课程。
具体而言,整合教材开发和实施传统文化主题课程,推行选课制、走班制,为每个学生构建最近发展区,在学校教育中为学生保留一块兴趣发展、特长培养的空间和阵地;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推行导师制和学长制,打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下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走出课堂,整合社会资源,强调实践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并辅以学分制评级方式。
“五制并举”实际上就是运用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制度环境的教育功能,创造了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提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交流机会,搭建了一座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的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订制式教育服务,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以君子品格为内蕴的观念性隐性课程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养成、重视涵养君子品格的精神主旨是一致的。青岛实验高中的四个庭院分别命名为梅园、兰园、竹园、松园,要传递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梅园熔铸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有冷香聊自诩,至今不肯嫁东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之意,竖立苏武牧羊雕塑,彰显君子高洁、独立、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兰园寄寓君子高洁的操守,设一玉璧雕塑,正面为朱雀造型,背面刻韩愈《幽兰操》古诗,抒发君子处于不利环境而保持自我志向和德行操守的感慨。竹园意出“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设二十四史雕塑,寓意君子正直、谦虚、坚韧、有节。松园主题雕塑刻有宋代吴芾的《咏松》,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崇高精神和坚贞气节。当学生在如意湖畔晨诵、写生,山与水、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交互融合,传递着和以处众、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念,无限灵动的空间交织出“于无声处”的育人畫卷。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传统文化课程传达出“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人文教化内蕴。通过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互补融合,构建了_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接触认知一生命践行—文化认同”的学习过程,为立德树人提供可能性路径,为充分展现人的社会性探索更具想象力的空间。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冀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