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让思政课变得“营养又好吃”
2019-10-28沈兴明练菲菲
沈兴明 练菲菲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湾小学在办学之初就非常重视思政课建设,逐步探索出小学思政课的三级课程模式。
对思政课的重视,既解决了我们这所新学校办学中出现的棘手问题,也抓住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找到思政课这个凝聚人心的重要抓手
江湾小学创办于2013年9月,办学伊始就提出“半天学校,童年味道”的办学愿景。循着这个愿景,我们把课程建设作为立校之本,采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个性化”的开发原则,对国家课程进行了融合与拓展,整合了学校师资、社区、家长、高校科研队伍等资源,构建了一套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为内核的符合儿童发展又具有层次感和选择性的“童年味道”课程体系。同时,基于小学教育的任务和属性考虑,我们从长远计,提出了办学“三不能”,即不能因为读书而使孩子失去快乐童年,不能因为考试而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不能因为升学而让孩子失去深造能力,着力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江湾特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是,万事开头难。因为办学基础薄弱,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长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校和教师的做法不支持、不赞同甚至不理解,家校双方分歧很大。比如,家长对“半天学校,童年味道”这样的办学愿景十分不解,认为学校的工作就是紧抓成绩。江湾小学面临着极大的家校沟通压力,除了借助于家访、家长会与家长进行解释沟通外,我们试图寻求更好的办法让家校之间能够实现有效沟通、深入了解,最终达成教育理念上的共识。
新办学校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当时江湾小学的教师平均年龄是26岁,全校22名教职工约2,3是应届毕业生。如何扬长补短,让新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不断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新突破?
总之,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人心统一起来,把力量拧成一股绳,成了年轻的江湾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把突破口放到了小学思政课的创新性开展上,实际上就是在依托思政课做教师、家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提出了“四德”理念,即“以德为本”“以德促智”“以德促全”“全员德育”,探索构建了富有童年味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群。在思政课程的框架当中,又通过种子课程、营养课程和生长课程三级课程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螺旋上升。
思政课程群的建设中,我们将自己对儿童成长的思考和思政教育规律都融了进去。儿童的成长有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学习特点,他们更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只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吸引他们。因此,小学思政教育需要拓展教育载体、丰富育人手段、创新方式方法。而课程的设计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和他们的真实生活,不仅关注学生理想层面的需要,还要关注其生命现实的需要。
怎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滋养学生的品格,影响学生的行为?我们的思政课程教研团队下大力气调研,潜心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发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例,让这门课真正变得“营养又好吃”!
在研究“诚信”这一章的教学设計时,我们在四年级的一个班就“什么是诚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都明白做人要诚信。那么,在四年级学生的眼中,什么是诚信?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两种:多数学生把诚信理解为“不能偷东西”,还有学生将之理解为“讲信用”。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恍然大悟: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是从自己稚嫩的生活经验中产生出来的,我们所设计的课程一定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我们使用了“道德两难法”来助推学生去理解和学习。我们把“海因兹偷药”的故事置换成学生都熟悉的《城南旧事》中那个厚嘴唇小偷哥哥的故事。学生都知道偷窃是不对的,但是像书中这种为了供弟弟读书而偷窃,该怎么判定?小偷哥哥到底有没有错?到底值不值得同情?这堂课把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引入了一场大辩论之中,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真理往往是越辩越明,不同的观点交锋之中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价值观判断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开始学着全面而辨证地去看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被悄悄地埋下了种子。
在对话中引导价值选择,达成价值共识
在我们的课程群建设中,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寻找对生命的感觉,是“童年味道”思政教育非常重要的主题。而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伙伴对话、与自己对话,是实现“童年味道”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对话的一个意义就是“思想的闸门打开之后,彼此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许多新的观点就会跳跃出来”。因而,强调了对话的思政课程不再是单一的课程,而是结合了思政、思品、道德、心理等学科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经过多年探索,江湾小学的对话成长课程逐渐成熟。对话成长课程包括“三位一体”对话成长课程和对话周刊两个类别,前者教育现场中除了教师、学生以外,还常态化地邀请家长参与。
有人不解,为什么家长要常态化地参与到思政课中来?我们认为,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家长之间如果缺乏沟通,很容易走向一种对立的关系。尤其是在价值引导方面,要想形成合力的最大化,必须在家校之间形成价值共识。通过家长参与对话成长课程,我们把家长群体紧密团结在学校教育周围,一点点地破解教育中最难的一关——家校合作。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我们主要采取开放访谈的方式,基于需要也会灵活运用游戏、活动,打破了传统思政课上“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
新观点“跳跃出来”的前提是,对话这种方式给对话者提供了一种相对宽松、安全的对话环境,对话者能够保持一种相对自由的心态。为了营造对话氛围,我们把教室里的座位排成u字形。这种位置安排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亲子之间在交流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面对面的,发言时有情感交流,又不会给发言者造成压力,可以畅所欲言。
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人都会成为受教育者,家长不是看客。教师“穿针引线”,每个主体都可以针对议题提出自己的困惑、看法和见解。这样的课堂,社会现象、人生经验都被带了进来,因而书上的观点与社会现实、与实际生活有了直接的对接。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填鸭式灌输、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假大空”的说教,有的是鸦雀无声的思考、塞塞率率的写字声,也有面红耳赤的争论、彬彬有礼的回答、相拥而泣的谅解、开怀大笑的释然。各自的想法得以充分表达,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学生们不再人云亦云,开始去寻找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自我反省意识萌芽、生长。对话成长课程还设置了课后环节,要求学生、教师、家长把课堂上的新思考写下来,强化、巩固对话中达成的价值共识,这对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操作起到了加深理解、引导行为的作用。
瞬息万变、价值多元,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现实特点。当这些变化和价值观念通过便捷、海量的形式涌向青少年,如果不适时地对他们加以适当引导,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必然会乘虚而入。学校教育能做的就是事先引导,提高学生复杂情境下的判断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对家长进行方法引导,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通过办好思政课打造一支政治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的教育专家团队对开发区的所有学校进行了测评,其中一项是针对学生表现的。面对严肃的专家团队,江湾小学被抽样的学生从容、自信、大方,“我认为……原因是……”“我虽然听明白了你的想法,但是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卓越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富有逻辑性的表达,得到了测评团队的高度评价。
6年的课程建设中,江湾小学的思政课经历了尝试、摸索、改进、创新等阶段,不断攻坚克难,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有独立的课程纲要、实施方案、評价体系。学生、教师、家长、学校之间真正实现了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对话式思政课程之所以能在江湾小学常态化开展,离不开教师队伍强有力的支持。“课程立校”的顶层设计,给了教师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在对话式思政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凝聚和发展了一批骨干力量,我们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几乎是同进程、同发展的。
最初,教师们从共同的兴趣爱好出发组建了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内部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共同承担课题研究。这种合作共创的合作关系逐渐发展为共同体文化,并影响着学校文化的良性发展。目前,江湾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发展出对话成长教师共同体和对话周刊教师共同体。其中,对话成长教师共同体经过5年的建设已经具有了非常成熟、高效的运作机制。共同体在校长带领下,从迷惘中的探索到摸着石头过河,再到申请课题、共同研究,逐步构建出一套独特的课程体系。为了不断优化这套课程体系,学校每学期邀请同行、专家进行一次课程论证,这需要动用整个共同体的力量:一人上课,一人说课,一人评课,一人进行观点报告。对思政课教师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成果检验,更是一次“取经”的过程。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方面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些要求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是非常契合的,是思政课教师提升素养的努力方向,也是江湾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
但是仅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也有违对话式思政课程的初衷,我们把家长、社区等力量拉进来,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在反哺家庭教育、学校发展。
2015年5月,当时的301班开设了一节主题为“20年前的你和20年后的我”的“三位一体”对话成长课。为此,教师团队做了充分的上课准备,提前一个月进行生情调查、文献搜索、课堂设计等。教师们信心满满地去邀请家长,没承想竞请不到家长,家长要么说工作繁忙,要么说自己没有参与课堂的能力,教师们只能一家家登门拜访,最终说服了8位家长参与课堂。没想到,这堂别开生面的对话式课堂第一次出场就起到了“破冰”的作用。在这节课中,家长听到了孩子的想法、其他家长的观点、老师的想法,还敞开了心扉,那些原本隐性的观点和困惑都被拿了出来,有应和,也有质疑,还有辩论,这些观点的碰撞产生了神奇的反应,每个人开始去反思、去倾听、去改变。
很快,“三位一体”对话成长课堂呈现出座无虚席的景象。为什么这节课受家长欢迎?因为这节课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变化,影响着家校关系、亲子关系,而教师对家长群体也有了更多的认知。这对良好教育生态的构建大有裨益。后来,家长们越来越积极、广泛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当中。每当学校举办国际文化节的时候,放学后的教室里依然灯火通明,那是家长和老师聚在一起讨论方案、布置场馆。同时,我们把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机制也用到了家长群体中,开设家长课堂,让家校力量在对话中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就在我们戮力同心、笃定前行的过程中,学校先后成为“浙江省教科研孵化基地”“浙江省课程整合试验学校”“浙江省规划课题立项学校”“杭州市首批义务教育阶段深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等,这为我们的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力支持,也为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抓手。
如果一门课程能有力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能推动教师的迅速成长,能在家校之间凝心聚力,这样的课程就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做下去。构建一套课程,打造一支队伍,寻找一个路径,培养一代人才,这是江湾小学的发展经验,也将作为这所新学校的宝贵经验保存下来,继续努力探索下去,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
(作者单位均系浙江省杭州钱塘新区江湾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冀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