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学改革路径构建
2019-10-28罗文斌李娜
罗文斌 李娜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失的一种类型教育。新时代必然呼唤新高职,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多次出台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对产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索。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 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职教学中存在人才培养方案陈旧、课程设置实用性弱、双师教师培养匮乏、教学质量管理不严、供需矛盾日益突显、合作成效效果不佳的问题。以旅游类专业为例,结合背景与问题,分析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路径在于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学课程体系、共享校企师资力量、共抓教学质量管理、共参学生培养流程、共推产教融合深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迎来了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命名的新阶段。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一直履行着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部长陈宝生曾提出让职业教育“六个起来” (香、亮、忙、强、活、特)的新期待,这说明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产教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新产业的发展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1]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构,高职院校位于我国新时代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衔接配套的重要一环,在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起着桥梁作用。[2]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有很大不同,它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联系最密切,贡献最直接,对我国社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3]用数据更能够说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两项行动计划实施成效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指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进入了黄金时期”。
(二)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号召
在199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23条要求“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这为后来提出产教融合奠定了基础。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2015 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产教融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升级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2016 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共同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里提出,“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與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 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
国家反复出台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反映了国家对产教融合问题的高度重视。目前,产教融合正成为高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产教融合的研究、探索、实践正在我国方兴未艾地展开。
(三)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推动
1.国内产教融合相关理论研究。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我国产教融合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利用中国知网指数分布以“产教融合”为主题词,在不筛选文献全部分类的情况下检索近十三年的文献。[4]从图1看出自2013年起学术界对产教融合的关注度迅速上升。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学者们对产教融合理论的研究集中在产教融合概念的界定、意义与作用、政策的不同阶段、保障机制的构建、实施途径等方面。如姜海涛等人提出产教融合是教学、生产、素质培养、技能训练、经营、科研和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对于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5]高婷提出产教融合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6]霍丽娟提出产教融合是我国新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国家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迫切任务。[7]祁占勇等人提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经历了初步探索、多样化创新、不断深化三个阶段;还提出了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建立法律保障、创新治理模式。[8]吴思等提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途径。[9]
2.国外产教融合相关理论研究。国外对于产教融合的研究多集中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卓有成效的代表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一元指职业院校,另一元指企业或者培训机构等校外实训基地,受教育者充当着企业学徒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双重身份。[10]美国最新的产教融合实践是P_TECH,这种模式将岗位需求与技术人才密切联系,保证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技能匹配。[11]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是依托培训机构和企业,进行真实工作场景的培训。[12]在澳大利亚TAFE模式中,学生的课程不只由学校设计,企业更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授课地点可以安排在企业工作现场。日本的“企业访学”是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前,先了解相关岗位的流程,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学习的专业。[13] 加拿大CBE模式是由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设置课程。[14]
与国内相比,国外对产教融合的研究较早。产教融合是国外普遍所采用的职业教育模式,多年以来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模式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值得我国借鉴。因此我国可以根据自身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知行合一、校企协同育人的新道路。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双师教师培养、教学质量、供需矛盾、合作成效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主要包括旅游管理、导游、酒店管理等专业,具体专业可参考表1。从高职旅游类专业对应职业类别可以看出,旅游类专业对服务水平和实践水平要求较高。虽然大部分旅游类高职院校在设计培养方案时都涉及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但是企业和高职院校都只是孤立地运用自己的管理制度与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缺少校企协同育人的全方位系统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方案陈旧
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更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原则性文件。[15]通过实践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方案出现如下问题:第一,多数人才培养方案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体现本校的专业特色;第二,没有考虑到旅游类专业是一种新兴的专业,盲目照搬其他学科的培养方案,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将培养方案作为一个固定的模板,没有根据企业需求的标准进行调整。
(二)课程设置实用性弱
课程不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学改革的突破点。[16]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已经严重滞后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出现庞杂和重复的现象,导致课程设置不够实用。例如有些课程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有些高职院校照搬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开设《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有些课程重复开设,例如《旅游地客源国概况》与《中外民俗》,这两门课可以选其一开设。[17] 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模仿旅游类企业运行形式进行校内实训,学生在准企业环境下感受企业运作实景,但缺乏真实任务的感官刺激,与在企业亲身实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双师教师培养匮乏
旅游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18]由于近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高水平的双师教师培养相对匮乏 。[19]一方面,旅游类专业在我国开办时间较短,高职院校的校内教师一部分来自于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一些相近学科,这些教师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但是所教的内容往往缺少超前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招聘教师的标准,主要关注在硕士以上学历这一要求,忽视了工作经验这一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普遍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操作的能力。
(四)教学质量管理不严
教学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是学术界历来研究的主题。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仅是局限于校内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多是依靠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企业的“放羊式”管理。
(五)供需矛盾日益突显
目前旅游类人才供给与需求呈现结构性矛盾。第一,人才培养没有对接市场需求,虽然我国国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但部分高职院校还以培养中文导游为主,导致国际导游缺口很大;第二,人才培养没有对接学生需求,在校企顶岗实习中,长期把学生安排在一个固定工作岗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缺少轮岗实习的机会。这种实践教學忽视了学生适应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企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旅游类企业具有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内容繁琐、服务素养要求高的特征,工作量与报酬的不匹配就会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实习结束后不再进入这一行业,旅游类人才流失问题非常显著。
(六)合作成效需要提高
当前的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都是靠人情关系维持的,多是高职院校走进企业的单条路线,具有脆弱性、易变性、暂时性的特征。如果旅游类企业在合作中得不到利益补偿,那就很难激发其参与合作的积极性。[20]虽然有些旅游类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与院校签订协议进行“订单班”人才培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旅游类专业属于服务业,但是企业往往忽视对学生服务素养的培训。学生实习时间较短,酒店较少将实习生做为酒店未来的重要人力资源储备,只注重工作任务的布置,这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三、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构建对策
围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陆续出台的产教融合政策,已有的产教融合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在高职院校教学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构建出了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如图2所示。第一,高职院校与企业要深度融合,密切合作,立足于高职特色和企业需求形成动态调整提升的多要素融合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校企师资,通过互兼互聘的方式让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合理共享。培养方案和校企师资有利于助推实用性课程共建、课证结合课程共建以及课程实训基地的共建。第二,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商讨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考虑到企业的需求,以企业需求为标准而建立校企制度保障和考核保障,有利于增强教学中校企共抓教学质量的积极性。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学生、行业协会共同参与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培养流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推进教学质量的更好管理。第三,通过互兼互聘校企教师、政府宏观调控、校企联合、学生融入、行业协会参与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使高职院校和企业转变传统观念,双向互动,建立“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
(一)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依据。[21]因此,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路径。针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陈旧的问题,第一,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高职院校的特色和旅游类企业的需求为标准,形成一套多要素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应该涉及到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基本理论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专业知识注重实用性原则,实践技能遵循针对岗位的原则,综合素养注重行业要求的原则,职业核心能力注重不断加强的原则。第三,高职院校和旅游类企业每年都应该根据毕业生的实习情况动态调整提升人才培养方案。
(二)共建教学课程体系
在美国,凤凰城大学是规模最大的私立大学和兴办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把满足市场需要作为教学圭臬,因课程实用性指向而蓬勃发展。[22]这可以为我国高职院校实用课程的共建提供借鉴。高职院校和旅游类企业要在创新教材内容的同时打破抽象理论课程的壁垒和多门课程设置的重复,重新构建实用课程知识与实践实训基地的协调配合。第一,优化实用课程结构。开发最新教材,促进教材内容与职业需求协调。第二,课证结合。旅游类专业人才进入这一行业都需要资格证书,如导游资格证是导游从业人员必备的证书,因此应在课程设置中包含导游资格证考试的相关内容。第三,共建实训课程基地。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课程基地。这不但有助于解决学校经费和实训课程不能与市场需求契合的问题,而且企业在完成学校实训教学课程计划时,可以进行独立经营,学生在校内就可以体验到企业的生产实境、企业文化、岗位要求。
(三)共享校企师资力量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高职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和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双重责任。[23]针对高职双师教师培养困乏这一难题,高职院校和旅游类企业应该实行师资互聘共享,明確各自责任和待遇,校企所承担的教学职责纳入考核范围,享受津贴。第一,互聘互兼,建设理论知识渊博与实践能力高超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探索教学方法,共同设计教学内容,提高育人能力并紧跟时代潮流。第二,校内教师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企双主体带动企业发展。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可以给旅游类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例如,校内的优秀教师可以为企业开展品牌推广计划、设计精准营销方案、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这不仅提升了旅游类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而且推动传统旅游类企业转型升级,调动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四)共抓教学质量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发展高职教育时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校企协同育人是一项非常繁琐的教育工程,覆盖了教学内容的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的管理等诸多需要统筹协调的方面,很容易导致整个教学过程质量不高,这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高职院校要与旅游类企业建立起协同育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第一,校企制度保障,由高职院校的校内专家和与高层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的制度。第二,校企考核保障。评价学生的指标不仅局限于专业课成绩、专业比赛获奖名次、考取的证书、毕业论文的设计等,更应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纳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实现专业知识评价与生产实践评价有效结合。校企应该及时沟通反馈考核情况,不断改进教学管理质量。
(五)共参学生培养流程
高职教育治理的“外部性”色彩非常明显, 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仅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更加需要企业与行业等社会力量的紧密参与。[24]针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存在较大的矛盾这一问题,提出了共参学生培养流程这一路径。
1.发挥政府调控。为了解决旅游类人才供给与需求失衡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统筹产教融合。整合优质旅游教育资源,选拔示范高校,提高中部、西部等地区高校吸收优质教学资源的能力。控制好各省各校的招生规模,出台旅游类专业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
2.注重校企联合。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应坚持互信共治为基本原则,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为导向。第一,高职院校和旅游类企业应该定期召开旅游类专业群建设研讨会,最快掌握旅游市场对高职人才需求方向的动态趋势,双方采用小班制管理,由旅游类企业教师团队教学,高职学生小组探究,与旅游类企业密切合作。第二,企业教师与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岗位实践教学,并进行轮岗实习,让学生获得专业归属感和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构建起校企文化理念一致的产教集群。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接受工业文明的洗礼,而且有助于培养企业的“创新精神”,使高职院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5]校企共同组成一个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共参学生培养流程。
3.学生积极融入。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应该了解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和积极作用,认识到旅游市场的发展瓶颈,不断学习职业岗位所需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引导行业协会。在如今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有更大的格局和更高的战略选择。在实现产教融合量的基础上,更要实现质的飞跃,不仅与企业深度融合,更要鼓励行业根据旅游类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制定行业职业标准。 [26]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行业协会人员探讨交流行业问题,聘请行业专家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六)共推协同育人深化
产教融合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战略。[27]传统的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培养人才的目标并不匹配。第一,高职院校与企业应该转变观念,双向互动。产教融合是旅游类企业和高职院校双向互动的融合过程,校企协同育人是由单条路线走向往返路线的结果,校企双方都是合作的主体,具有永固性、稳定性、长久性的特征。学校要与企业建设一批内涵发展的优势专业、重点扶持的特色专业、“即需即建”的短线专业。以企业需求为标准,不断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广度与深度。旅游类企业应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素养,在合作中多花费人力与财力培训优秀毕业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高职院校与企业应建立“一带一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28]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要将人才培养的格局放到国际化浪潮的竞争中。高职院校应该响应国家政策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旅游类企业深度合作,发展国际化旅游类人才培养生态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语言的复合型旅游类人才,深入开展多层次与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旅游类企业更好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李玉芬.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8,(20):19-25.
[2] 孙云志.“有限主导-合作共治”:高职院校治理模式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Z1):67-71.
[3] 沈剑光,叶盛楠,张建君.多元治理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10):69-75.
[4] 雷润玲,杨超,张幸芝.指数分析——基于CNKI的在线分析工具[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6,30(3):12-19.
[5] 姜海涛,王艳丽.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旅游类专业“1346”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8):92-96.
[6] 高婷.“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6):11-17.
[7] 霍麗娟.深化产教融合政策的多源流分析:匹配、耦合和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4):6-13.
[8] 祁占勇,王羽菲.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5):40-45+76.
[9] 吴思,吴芳芳,兰振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金融学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8,7(13):77-80.
[10] 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14.
[11] 李思琦,洪明.美国“一贯制技术高中”办学模式与特征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4):74-79.
[12] 刘亮亮.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6,(5):153-157.
[13] 段丽娜.基于国际比较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4):20-23.
[14] 顾月琴.德国双元制和北美CBE职教模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67.
[15] 秦国林,郭雪霞.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155-157.
[16] 王务均,王洪才.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逻辑源起与深化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推进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61-68.
[17] 魏雅姝,张作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行内就业问题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8):205-206.
[18] 李淑芳,时少华,汪艳丽.旅游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8,(4):49-53.
[19] 丁金昌.基于“三个三结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9):194-198.
[20] 俞发仁.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9):166-167.
[21] 叶曲炜,敬丽敏,刘磊.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0):138-141.
[22] 徐国兴.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5):10-17.
[23] 王慧,施志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困境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113-117.
[24] 桑雷.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高职教育多元主体的失位与归正[J].现代教育管理,2017,(9):86-90.
[25] 杨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学理参照、价值主线与路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8,(20):12-18.
[26] 张云,郭炳宇.拥抱行业:跨入深度产教融合2.0时代[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46-48.
[27] 杨会,迟俭辉.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反思——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6):21-23.
[28] 何剑飞,章国平.“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土木工程专业高职教育发展探析[J].河北职业教育,2019,3(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