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9-10-28钟飞燕朱桥艳

职业时空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钟飞燕 朱桥艳

摘要:“互联网+”与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分别代表着未来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促进两者之间有效融合,是解决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所遇瓶颈问题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目前现代学徒制在推行过程中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管理机制、导师素质、考评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为例,结合“互联网+”信息手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各高校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随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期待以互联网思维改造各个传统行业,包括教育行业。可见“互联网+”与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分别代表着未来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专业人才,如何促进“互联网+”与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之间有效融合,是解决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遇到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自此进入了国家政策的视野。2014年8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工作原则,这标志着现代学徒制试点进入了实质推进的阶段。随后,教育部于2015年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17年教育部确定第二批20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单位;2018年新增第三批140个左右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虽然国家政府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和国家标准,缺乏配套的扶持政策与保障机制;在学校与企业实施层面上,缺乏健全的培养机制、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校企导师和科学的考评机制,能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校少之又少。可见,我国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进一步探索与改革。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不健全,缺乏沟通

虽然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但培养模式不健全。多数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仍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辅,前两年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教育,第三年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不多,有的甚至只是挂挂牌,签完协议之后就各自为政,并没有专门为学徒班设置有关学徒培训项目与课程,很多做法也是流于形式,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存在较大差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岗脱节

当前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企业岗位与课程匹配度不高、课岗脱节等不良现象。课程体系设置仍保留不少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例如根据传统的学科体系設置课程,专业课程设置与普通班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仍以理论课为主,虽然有些课程名称带有“实务”和“操作”字样,但是教学内容仍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操性强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未能真正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学内容陈旧,与对应的岗位要求脱节,不能够适应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技能的要求,从而导致培养的毕业生难以胜任岗位工作,满足企业的要求。

(三)管理机制不完善,流于形式

“学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人,更不同于普通的“合同工”和“农民工”。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将是学徒制能否成功落实的关键。然而,目前不少高校与企业虽然建立有关管理机构,但缺乏一定的统筹和协同意识,存在“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的不良现象,校企双方缺乏沟通交流,管理松散,不成体系,多数流于形式。就校方而言,虽然有些学校向企业派遣了驻企专业教师,但这些教师却未能真正与企业管理和“学徒”融为一体,多数只是走走形式,敷衍了事,犹如蜻蜓点水,未能真正深入企业,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管理好学徒;就企方而言,有些企业虽然指派了专门负责学徒的管理人员,但这些所谓的“管理者”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培训,有些也只是临时指派或者兼任,既不懂管理,也没有责任感,有的甚至觉得“学生只是临时工,不值得花太多精力在他们身上”,对学生的事情或者在工作上遇到的问题也是随便应付,甚至不了了之。

(四)校企导师素质不高,理实脱节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落实离不开校企双方的积极配合与真诚合作,更离不开校企导师对学徒的精心培养与悉心教导。虽然目前不少高校成立了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建的校企导师团队,但是整体而言素质不高。就校方教师而言,不少教师并不具备“双师”素质,没有企业经验,多为纸上谈兵,在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有些教师虽具备了”双师”素质,但是由于长时间脱离企业工作岗位,对行业最新发展形势和企业最新的技术与工艺不甚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就企业师傅而言,虽然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与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与职教能力,对教学规律把握欠佳,很多师傅会做不会说,缺乏一定的表达能力与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对于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也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与培训大纲。

(五)考评机制不科学,存在问题

考核评价机制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评价,不仅可以通过合理的考核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衡量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岗位的需求。但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完善:一是评价内容不全面。学校重理论考核,轻技能考核,而企业重业绩考核,轻工作态度等职业素养考核;二是考评机制不完善。缺乏对考核时间、考核人员、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结果等考核要求细节说明;三是考核方式单一,学校以理论考试为主,企业以技能考核为主,缺乏校企双方联合对学徒综合评价方式。

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

(一)人才共育,建立“双主体”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并非简单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也不仅是以学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应该是一种校企人才共育的“双主体”培养模式,要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彰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特色。

为了更好体现现代学徒制校企“人才共育”的特点,校企双方可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分层培养,从而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自然转变:第一学年学校教育为主,以“学生”身份,在学校完成专业的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该阶段主要由教师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其中第一学期为“识岗”阶段,通过入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让学生对有关专业岗位有了初步认识;第二学期为“知岗”阶段,通过专业基础教育,让学生对有关工作岗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掌握有关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学年校企双主体育人,以“学徒”身份进行实训实习,其中第三学期为“跟岗”阶段,该阶段采取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由学校教师让“学徒”在校内实训室进行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并由企业委派驻校兼职老师在“校中厂”进行专业岗位技能实操,引进企业真实的项目,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第四学期为“模岗”阶段,采取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工学交替”的方式,主要由企业师傅对“学徒”进行在岗培训,并由学校委派驻企专业教师辅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指导,以提高“学徒”岗位技能水平;第三学年进入企业实战就业平台,其中第五学期为“轮岗”阶段,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不同岗位进行轮岗实战,并逐步独立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第六学期为“定岗”阶段,根据实习生不同岗位轮岗实战综合表现,确定适合其发展的岗位,实习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如果双方均表示满意的话即可签订有关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从而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华丽转身(见图1)。

(二)课岗对接,构建“双标准”课程体系

校方应主动与行业企业对接,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立“课岗对接”“双标准”课程体系,即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相对接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课堂岗位零距离,学校企业无缝接”的理想效果。

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围绕外贸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参考外贸岗位职业标准,根据外贸业务工作过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系统设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必备的知识平台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依据外贸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与合作企业共定核心岗位,共同开发《跨境电商操作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外贸跟单操作》《外贸单证操作》《报关与报检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等6门核心课程,分别与跨境电商专员、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和报关报检员6个核心岗位相对接,从而建立了“课岗对接”双标准课程体系(见图2)。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促进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校企双方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與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学徒制“课岗对接”课程体系下,校企联合开发信息化教学平台。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和学生学徒可以分别在信息平台上发布课程教学资料、企业培训资料和学生操作作品等,形成优质资源库链接在平台上,并建立“微课”“慕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络课程等,开通校企生三方的账号,建立校企生三方的交流互动平台,以便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教学,促进校企生之间沟通与互动学习。

(三)过程共管,完善“双监控”管理模式

现代学徒制中,作为管理主体校企双方而言,既要学校做好学徒的教学管理,又要企业做好学徒的实习管理。为了促进教学与实习的校企共管模式,校企双方应成立现代学徒制过程管理小组,共同建立教学管理与实习管理机制以及信息反馈和运行机制,共同制定实训管理制度、学生顶岗轮岗实训管理条例、安全管理细则、考勤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并对有关校企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校企双方对学徒课堂学习过程、企业实习过程、实训实习安全、实训实习效果等进行共同监管,以保证各项教学与实习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为了解决目前校企沟通不顺畅、信息反馈滞后等问题,校企双方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联合开发“互联网+”校企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学徒管理的系统化、自动化和透明化。通过该系统信息反馈功能,学徒不管是在校学习还是在企业实习,均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反馈到信息管理系统。这样一来,学徒在校学习时,企业师傅便可提前了解学徒在校学习情况与知识掌握程度,以利于今后根据学生薄弱之处有针对性开展岗位培训与指导;而学徒在企业实习时,学校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徒在企业的实习表现,并能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专业的支持与帮助,以确保校企双方对学徒学习和实习过程进行双向监管。

(四)专兼结合,打造“双导师”师资团队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落实,需要校企共同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师资团队。其中校方主要包括现代学徒制的项目负责人、相互学校领导、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和有关专业教师,企业主要包括与该项目对接的企业负责人、部门主管、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和师傅等。打造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可以分三步走。

1.建立导师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实施现代学徒制,校企应共同建立一系列配套的导师聘任制度、校企导师管理制度、导师激励制度、导师绩效考核制度等。建设内容包括双导师职责、双导师聘任条件、聘任程序、双导师管理细则、双导师挂职锻炼机制、双导师激励方法、考核与评价标准、绩效考核办法等。

2.选聘优秀的校企导师。校企双方可以依据校企导师聘任制度,采用导师自愿报名,校企双方共同考核,择优录取的方式选聘优秀的校企导师。学校导师主要从本专业教师和骨干教师中选择,并对其专业水平、职教能力、教学效果、教学水平、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考核;企业导师主要从各岗位一线有经验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中选拔,并对其岗位技能水平、技术娴熟程度、工作表现与业绩成果、职业道德方面进行考核确定。

3.培养“双师型”导师团队。为了解决目前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中学校导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实战技能,企业导师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与授课经验等问题,鼓励校企双向挂职锻炼,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之间取长补短和双向交流沟通。例如,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者带领学徒一起深入企业一线实战,一方面可以随时了解学徒实习情况,帮助学徒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亦可借此机会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企业最新工艺和技术,增加工作经验,便于今后在教学上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促进理实一体,提高“双师”素质;而企业亦可委派有关业务骨干或技术能手到學校担任实训指导老师,承担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任务,并通过参加学校举办的集体备课或教学研讨会、公开课等活动,或者借助互联网技术,观看学校建立的教学信息平台、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录像等,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授课能力。

(五)分段考核,建立“多元化”考评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学徒不同于传统的在校生,不仅需要接受学校导师考核,还需接受企业导师考核。考评机制不仅是检验学徒学习效果和实习表现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学徒制推进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因此,学校可通过相关的改革措施,制定学徒考核标准,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机制。例如,校企双方可以对学徒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进行分段考核,综合学校、学院、专业、企业、部门、校企导师等多方评价意见对学徒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考核。本院国际贸易专业在进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分段考核的“多元化”考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考核时间。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法,在每一个岗位实习(一般以学期为单位)结束后进行考核。

2.考核内容。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徒在每个岗位实习期间的实习态度、实习表现、职业素质等;第二部分为学徒在每个岗位实习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第三部分为学徒在每个岗位实习专业技能掌握程度。

3.考核程序。在完成每个岗位的实习任务后,填写《学徒实习考核表》。第一步学徒自我鉴定;第二步学校指导教师按照实习大纲对学徒进行理论考试;第三步企业带教师傅按照实习大纲对学徒进行技能考核;第四步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带教师傅联合对学徒进行综合考核,并打上该岗位的实习成绩。

4.考核成绩占比。学徒工作态度、实习表现等占30%,理论考试成绩占30%,专业技能考核占40%。

5.考核结果处理。考核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考核不及格者,延长实习时间,重新考核。考评结果和企业工资绩效或校企合作项目专项劳务报酬挂钩,本着激励原则,起到奖惩分明的效果。

五、总结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合行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各高校在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需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途径,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人才共育的培养模式,构建课岗对接的课程体系,完善校企共管的管理模式,组建专兼结合的校企导师团队,建立多元化考评机制,以确保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以期能有效实现产教融合、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融合,做到校企优势资源互补,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袁修月.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河北职业教育,2018,2(5):82-84.

[2]  王敬,张政梅,崔秋立.互联网背景下的学徒制研究[J].职业,2018,(12):64-66.

[3]  李鹏,栾春光.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现代学徒制(BMAE)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4):131-134.

[4]  刘永泉.现代学徒制人才模式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智库时代,2018,(38):296-298.

[5]  王志伟.“互联网+”视角下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的发展探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72-77.

[6]  周雪峰.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学徒制建设思考[J].职教通讯,2016,(20):8-9+18.

[7]  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0-154.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