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必须精准融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2019-10-28陆俊杰
陆俊杰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精准融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0-0050-02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要求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这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形成呼应,是对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再要求。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职业院校应该把握政策机遇,精准融入。
一、科学定位是精准融入的前提
一是地位由“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的提升。在相当长时期内,职业院校往往将职业培训视为教育教学的补充,不将其作为重要内容来安排,甚至只将其作为获得某些经费支撑的渠道。精准融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需要职业院校重新定位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地位,并发挥自身优势深度参与。
二是由社会服务方式到教育教学重要内容的转换。在参与社会培训(如农业部门的农民工培训等)方面,一般只将其作为社会服务拓展的一项内容,而不会将其与更加受重视的教育教学安排相提并论。精准融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需要职业院校统筹考虑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同向发力,以更好地完成具有巨大作为空间的历史性使命。
三是功能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拓展。如前所述,职业院校往往将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视作补充和某种程度的拓展,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院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事实上,职业院校参与技能培训对于其进一步拓展产教融合的途径、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职业院校也只有更加深度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寻求有效的产教融合路径,找到更好的合作伙伴,打造更好的平台。
二、完善结构是精准融入的途径
职业院校精准融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在完善结构、丰富类型、扩展数量等方面综合发力。
完善结构是指职业院校应进一步挖掘潜力,在融入各层次培训结构供给上实现拓展,而不能只满足于提供最为基础的操作性技能培训。丰富类型是指职业院校既可以开展技能训练性的短期培训,也可开展技能补缺性的有针对性的提升性培训,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还可以开展指向技术创新的开拓性培训,以及开展基于学分积累和互换的中长期技术技能学习培训项目。扩展数量是指进一步挖掘实训、师资、基础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扩大培训规模,实现数量、质量的整体提升。当然,在完善结构、丰富类型的大力作为之下,擴展数量是完全可期的既定成果。
三、丰富内容是精准融入的关键
应在理论提升上有作为。职业院校要发挥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理论水平相对较高的优势,在进行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将理论分析与讲解的优势发挥出来,使学员在学习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一定拓展。
应在历史呈现上有作为。理解了技术的演变与历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的本质,也有利于实现技术学习的深度与效度。职业院校应该发挥知识储备的优势,对相关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行粗线条描绘,以体现出职业院校的独有优势。
应在技术伦理培育上有作为。关于技术要点和操作要领的培训往往并不包含关于技术伦理和技术道德的内容,而这恰恰是职业院校应该并且可以有所作为之处。此方面的培养培训对于培养既有技能又有道德的新时代新型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应在技术创新激励上有作为。相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的其他类别成员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大多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在年龄、成熟度等方面具有更好的职业准备。因此,对此类学员进行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具有更强的紧迫性。
四、优化机制是精准融入的保障
一是全面打造政校企社互动的良好局面。政校企社的互动与协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果的必要条件,理顺相关的运行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各方面的互补,进而整体实现螺旋上升。
二是努力开创“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新机制。“请进来”,即职业院校主动寻求职业培训的机会,利用自身的教学和实训条件,参与上级各主管部门设计开展的现成培训项目。“走出去”,即职业院校深入生产生活一线,主动开展特色性的职业培训。应该说,凡是社会服务效果相对较好的职业院校,一定程度上已经做到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但这种结合往往带有随机性。“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应该更具紧密性,围绕自身优势的发挥和特色的彰显,进行系统设计,实现良性发展。
三是切实用好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政策红利。职业院校应利用国家大力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红利,主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合作,采用优良实习实训设备租赁、资源要素参股、部分资源托管等形式,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精准投入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既离不开职业院校办学视野的拓展,更离不开顶层设计上的制度宽容度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