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校企合作提升职教育人品质

2019-10-28王乃国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校企合作

王乃国

【关键词】校企合作;育人品质;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0-0010-04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近年来也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校企怎么合作?校企合作什么?有人把完成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目的,有人把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目的,有人把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作为目的,有人把产学研作为目的,也有人认为可以兼而有之。就学校教育而言,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校企合作是为了提升育人的品质。从提升育人品质的视域来分析校企合作,我们必须站在新的时代、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回答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一、再定位:职业学校培养什么人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设计和要求,职业学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可以清晰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也是所有教育层次、所有教育类型必须遵循的目标。二是培养适合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型都是针对适合接受这个层次和类型的人实施的,这一点尤为重要。三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三条“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和第四条“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来看,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就业者,还承担着为更高层次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的任务,这也是稳定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制度设计。

二、再认识:职业学校怎么培养人

职业学校怎么培养人关系到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科学路径,关系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潜力,关系到国家教育制度的合理设计。

(一)了解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差异化教学,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重视开发学生特长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这是从教育本质出发进行的整体设计,需要所有职业学校认真思考。

了解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我们不能回避一个问题:是不是低分学生就适合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高分学生就不适合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提出了六种职业人格类型:现实型(也称“实际型”)、研究型(也称“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也称“常规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六种人格类型的主要特征

具有不同人格类型的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我们观察各种典型特征可以发现:现实型的学生是适合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型和企业型(其实也是我们常说的领袖型)是适合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而艺术型、社会型和传统型的学生接受什么类型的教育指向并不明确,可能要进行进一步的职业体验和职业指导。那么就指向明确的现实型学生来说,是不是就读职业学校的比例应该更高一些呢?我们运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对某职业学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

为便于对比研究,我们将每年测试数据的比例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作了排列,并且计算了三年的平均数(如下页表3所示)。

可以看出,在职业学校的入学群体中,职业倾向明确指向适合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数还少于职业倾向明确指向适合接受普通教育的人数。据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并不是低分的学生都是适合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低分的原因可能是不适应应试教育);2.现行的教育体系破坏了学生的正常发展通道;3.必须尽快实现初中毕业按类型升学。

(二)认清职业教育面对的问题

时代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这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着很多新情况,这是我们在20年前、10年前甚至5年前都不可能意识到的。一是没有经过职业指导而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如何避免选择未来职业的盲目性?二是职业变换越来越频繁的现在,学生如何适应这种变换?三是技术变化越来越快,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来应对这种变化?四是当我们总在追问学生能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的时候,我们给了他们什么?五是让一个在义务教育阶段被“边缘化”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出彩”,我们能做什么?六是在过度强调职业教育“工具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职业教育“工具性”与“人本性”的统一?

对于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行者见行。但是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并且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是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三)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根据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在义务教育结束后要实施分流,一部分学生就读普通高中,另一部分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厘清两种不同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不同点至关重要。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职业学校的着力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2017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提出高中生应“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普通高中的着力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般认为职业素养应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四个部分。其中,职业技能是显性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是隐性的。研究表明:支撑一个人发展的是隱性的素养和能力,比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以及价值观等。这非常符合“冰山模型”:我们在海面上看到的冰山只是整个冰山的1/8,而海面下的7/8在支撑着显现出来的那1/8。我们也可以说支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而不是职业技能。所以,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来说,职业教育就是职业素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提升育人品质的唯一路径。

三、再思考:怎样深化校企合作

从近几年的重大政策来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提升育人品质,是摆在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校企合作大致呈现三种状态或层次。一是感情融和状态。校企合作的成效取决于学校和企业特别是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之间感情融洽的程度:感情好就合作得好,感情淡就合作得差。二是法律支持状态。法律法规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强制性规范在于当事人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通常在法规里面带有“必须”“不得”等字眼;任意性规范可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通常在法规里面带有“可以”“鼓励”等字眼。目前,我国和部分省市对校企合作的立法主要偏向任意性规范,对校企双方是否合作、怎么合作的约束性不强。三是依赖关系状态。校企双方都能意识到对方的需要,能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组织理论中有一个资源依赖理论,它强调组织体的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核心假设是组织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没有组织是自给的,都要与环境进行交换。形成相互依赖关系是校企双方能够实现良性合作、长期合作的最好状态。

校企合作中,我们常常感觉学校“热”、企业“冷”,原因在于良性的校企相互依赖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学校关注学生实习和就业,企业关注人力补充和“好用”,共同关注的是职业教育的“工具”作用。100多年前,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提出:现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危机就是工具理性会随着整个现代化、官僚化、科层化的过程,变得盖过了价值理性。而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首先还是对人的培养,人的素养好了,“工具”作用自然就能发挥得好。

记得2018年在考察德国Festo公司的工业4.0后进行交流,我问了一个问题:德国提出工业4.0后,对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有没有新的要求?当时公司的工程师回答:“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所剩下的东西。”当时我就感到汗颜,德国的企业工程师比我们懂教育啊!都说德国的职业教育好,但同时全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德国人,我们应该可以理解这其中的原因了。2019年上半年我考察国内的一家著名企业,企业的副总裁介绍企业发展情况后说:“怎么办好职业学校?就是要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什么,你学校就教什么,学校就能办出特色。”当时我心里就想:谁去关注学生的需求?中德两家企业对学校教育的不同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深化校企合作,需要环境,需要法律,需要在环境和法律基础上校企双方的共同意识。这里的意识首先是共同合作育人的意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十条提出: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基于以上已有分析,产教融合型企業首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它应该是勇于担当、注重文化、管理规范、关心员工、技术先进的企业。这样,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会共同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育人品质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校企合作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