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国际学界职业规划研究的热点、趋势和走向

2019-10-28赵颖段琼潘黎

世界教育信息 2019年18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职业生涯

赵颖 段琼 潘黎

摘   要:文章以美国科学网数据库中2007-2018年职业规划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国际职业规划的研究热点主要有职业规划的辅导模式、理论研究、实施途径和影响因素研究;国际学界职业规划研究的增强趋势包括萨维卡斯职业生涯理论振兴、青少年生涯适应性发展,其减弱趋势包括教师对学生成就的影响,青少年对未来职业和职业结果的期望,性别、地位和新兴职业抱负的偏好约束;国际职业规划研究的最新走向为职业适应能力理论驱动型培训的发展、职业自我管理模式的建立等主题。

关键词:职业规划 生涯辅导 职业心理学 职业生涯

近几年,相关学者和专家对职业规划的研究呈增长态势。因此,从整体上认清职业规划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十分必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统计方法对国际职业规划的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通过绘制知识图谱,呈现近十年来国际职业规划研究的主要热点、趋势与走向,以期为我国学者开展职业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软件 Citespace 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并基于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1],运用该软件对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职业规划的热点、趋势、走向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分析,得出了目前国际视野下职业规划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等相关结论。文中计量分析所使用的文献数据均来自美国科学技术信息情报所(ISI)的科学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2]。本文通过主题词检索法,输入“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一词,检索时间范围为2007-2018年,在去除重复文献数据和部分信息不完整数据后,共获得用于分析的4187条文献数据(2018年3月检索)。

二、国际职业规划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在某一时间段内,对有内在联系、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多的论文进行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聚类”指抽象对象的集合分成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可从文献共被网络的引用聚类结构来分析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要方向。[3]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共现知识图谱绘制和分析,设置的时间分段(Time Slicing)为2007-2018年,设置一年为一个时间段,节点类型勾选引用文献,将阈值设置为50,生成的10个热点关键词分别为公共程序,叙事身份形成(narrative identity formation),现实评价,职业心理学,教育教师模型,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STEM major),生涯结构,创业意图,外科训练(surgical training)和结果预期。

第一个研究热点是“叙事身份形成”,该聚类的大小是41。通过二次文献法分析,可以得出该聚类主要是关于职业规划辅导模式的研究。为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当今灵活的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学校有责任指导学生的生涯发展。在职业规划辅导模式中,该模式的中心是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内容是与参与者具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经历相关联。因此,在职业规划研究中出现了新型的生涯辅导方式——叙事疗法。

2007年,在国际教育和职业指导协会、职业心理学学会和国家职业发展协会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上,参与者讨论了个人和群体的需求,强调在劳动力市场复杂分化的背景下,需要将实践经历纳入个人和群体需求的考量之中,而不能只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学者莱内克·朗格尔(Reinekke Lengelle)在2014年发表的《叙事身份——将自我写入生涯学习》对其叙事生涯辅导做了详细介绍。叙事生涯辅导改变了传统提问方式,让当事人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生涯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对当事人的叙事内容进行分析,进而帮助其确立生涯目标。[4]

另外,通过对施引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叙事生涯辅导在国际上普遍应用。其中,温迪·帕顿(Wendy Patton)和彼得·麦克维恩(Peter McIlveen)等学者运用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理论进行叙事生涯辅导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建设方面的研究[5]。其他学者对于叙事生涯辅导的研究还包括职业能力与职业动机、职业选择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研究[6]。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叙事生涯辅导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一方面,叙事生涯辅导不仅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多样化,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分析了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特征,能帮助学生做出更明确的生涯决策;另一方面,其突破了传统的生涯辅导方式,咨询师以陪伴者的身份出现,使学生与咨询师更加平等,咨询师以学生对生涯的认知为出发点,更有针对性地剖析问题,帮助学生重新进行自我建构。

第二个研究热点是职业心理学,该聚类的大小为36。通过文献分析,该聚类主要是关于职业心理学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职业心理学是运用理论概念研究职业适应力的科学[7],旨在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研究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调节学生心理活动,以更好地开展生涯教育,进行职业规划。马可·萨维科斯(Mark L. Savickas)和大卫·贝克(David B. Baker)两位学者对职业心理学进行了分析。在职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衍生出职业匹配研究理论、现象学、发展流派、决策流派等4大影响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的流派。[8]

在2007年的联合研讨会上,8个讨论小组讨论了职业心理学領域的相关主题[9]。讨论小组对其中的主题进行了介绍,包括职业心理学和生涯指导中跨学科互动的问题,个人和团体需求分析模型,国际舞台上的职业指导要求,职业生涯指导研究员和从业人员培训、评估的程序、建议和工具。这次研讨会为职业心理学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对人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奠定了基础。[10]

第三个研究热点是STEM专业,该聚类的大小是32,该聚类主要是对职业规划课程的研究。职业规划课程是教育部门制定的STEM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STEM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11]。2010年春季,来自美国50个州的生涯技术教育(CTE)协会提出一个新愿景,即“反思、变革、领导:职业技术教育的新愿景”。该愿景为生涯技术教育设想了未来发展期望,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和计划,如将CTE中的诸多元素融入到STEM教育的自然传递系统,将STEM嵌入16个职业集群中[12]。CTE和STEM教育都非常关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合作的能力,在STEM教育中融入职业规划课程是必然趋势。笔者根据二次文献法和施引的文献发现课堂上学生通过接受STEM教育,对培养其STEM领域的职业兴趣的独特作用[13]。课程管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通过STEM教育理念,培养职业者的职业能力和核心素养[14]。同时,本文通过对个体性别差异的预期价值分析,来研究STEM领域的职业路径选择。[15]

第四个研究热点为结果预期,该聚类的大小为20,该聚类主要涉及职业结果预期,通过二次文献法,笔者发现国际上关于职业教育结果预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思维差异和性别差异研究学生职业决策和职业认同领域。罗伯特·兰特(Robert Lent)等学者提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包括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和个人目标三个核心概念,其中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是生涯教育发展的基础,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会对生涯目标的确立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自我效能低,结果预期会得到中性或否定的结果,不利于形成职业规划[16]。另外,萨欣·伊斯梅尔(Sahin Ismail)曾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的模型做了实证研究并且发现,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师设计教学技术的意图,并且通过结果预期和兴趣产生。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了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对教师使用教学技术意图的重要性,教师在职业发展教学活动或者生涯团体辅导中,应选择和设计学生自我效能感干预方案并使其产生积极的结果预期[17]。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到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的影响因素领域。例如,将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人际环境三者的一致性进行比较[18];运用混合式方法探索职业计划[19];研究性别因素对人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认同的影响。[20]

三、国际职业规划研究趋势

研究前沿的概念最早是由德雷克·普莱斯(Derek Price)于1965年引入,以描述研究领域的一个过渡本质的概念,普莱斯观察到利用他定义的即时指数的概念,可以看出科学家引用最近发表文章的趋势[21]。笔者将研究前沿划分为三种相应类型的趋势,即增强型趋势,减弱型趋势和最新走向[22],从而进一步剖析国际学界关于职业规划研究近几年来所关注的相关情况。表中的节点文献是近年来共被引频次突变的文献,结合折线图,分析这些节点文献的主题,可以有效梳理国际学界职业规划研究的最新趋势和发展走向(见表1)。

(一)国际职业规划研究的增强趋势

1.萨维科斯职业生涯理论的振兴

马可·萨维科斯于2005年出版的《职业生涯建设的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根据节点文献被引历史折线图可以看出从2013年开始文章被引文献被引呈渐强趋势,尤其从2016年开始,被引量突增(见图1-1)。职业生涯建设阐述了个人对其职业生涯行为的意愿和方向。社会日趋多元化,全球经济发展具有开创性,因此采用以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元理论与概念化的职业发展理论是大势所趋。唐纳德·舒伯(Donald Super)曾指出,这些片段式的理论需要整合成一个综合理论才会促进社会发展,为了实现整合一个综合理论的目标,除了运用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元理论,还需要运用由麦克·亚当斯(Mike Adams)设计组织的三方框架。根据亚当斯设计组织的总框架,职业生涯理论和职业生涯动态视图将会逐步纳入三段式经典理论中。[23]

2.青少年职业生涯适应性的发展

青少年职业生涯适应性是指青少年适应社会环境,并具备从这一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同时获取职业所需能力,使得自身在社会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24]。安德列亚斯·赫胥(Andreas Hirschi)于2009年发表的《青春期生涯适应性发展:多重预测因素及其对动力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Career Adaptabi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Multiple Predictors and Effect on Sense of Power and Life Satisfaction)被引次数由2013年开始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在2016年有一个小幅度下滑,从2017年开始被引次数又呈上升趋势,这一阶段总体呈渐强趋势(见图1-2)。文中强调适应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也就是说生涯适应是在青少年身份、角色、地位、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等方面顺应新环境的转变过程。性别、年龄、移民背景、父母教育水平、职业生涯计划、自身能力和社会背景都会对青少年职业生涯适应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青少年职业生涯适应性發展不仅是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问题,因此,要正视青少年的职业生涯适应性问题,培养青少年的职业生涯适应能力。[25]

(二)国际职业规划研究的减弱趋势

1.教师素质对学生成就的影响

《个体教师对学生成就的影响:来自平面数据的证据》(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Teacher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的被引次数集中在2007-2012年,自2012年后一直处于停滞态势,可以看出其总体被引次数走向为减弱趋势(见图2-1)。乔纳·罗克夫(Jonah Rockoff)指出,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家长和学生认为教师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与之相匹配的学生—教师数据。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者会直接从学区收集信息或使用由研究机构收集的数据,而在对学生的测试中,研究者使用了一套丰富的面板数据以此来评估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此外,学生考试成绩的面板数据还要关注在特定学校和学年内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首先,要使用随机效应元分析法测量教师固定效应的方差,明确估计误差,估计误差会向上偏向教师固定效应分布的方差;其次,度量在学生成绩和教学经验之间、教师个体间的变化关系;最后,固态效应方差和跨群体教师素质的教学经验因果效应差异表明,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质量差异很大。[26]

2.青少年对未来职业和职业结果的期望

《青少年对未来职业和职业结果的期望》(Teenage Aspirations for Future Careers and Occupational Outcomes)被引频次在2007-2013年一直处于波动起伏的态势,自2013年后一直处于停滞态势(见图2-2)。这项研究对出生于1958年的1.7万名12岁青少年进行了跟踪研究,分析出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青少年职业抱负的形成和实现过程。本文通过中介模型和上下文系统模型,分析社会结构对青少年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的影响。该模型表明,青少年职业规划与教育成就相结合,是青少年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且受社会经济因素所影响。语境系统模型是中介模型的具体阐述,为远端和近端语境的影响提供了额外的洞察力。青少年成长经历的差异表明,社会历史背景在塑造职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重要性更加突显,既影响青少年的职业规划,也预测了未来的职业结果。[27]

3.性别、地位和新兴职业抱负的约束

《偏好的约束:性别、地位和新兴职业抱负》(Constraints into Preferences: Gender, Status, and Emerging Career Aspirations)在2010年之后被引频次呈现大幅度增长,并连续三年文献被引率居高不下,从2014年开始被引率突减(见图2-3)。研究中提出了职业生涯模型的实验评价方法,描述了性别、文化信念对新兴职业生涯的制约作用。该模型阐明了不同性别的条件、地位、信念及性别差异的双重标准对能力的不同影响,从而影响男性和女性对自己职业的评价方式。该模型意味着不同性别对自己的能力做出不同的评估,得出的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个模型的准确性。例如,大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男生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并且男生自身认为完成任务能力高于女性,因此男生对职业相关活动抱有更高的期望。[28]

四、国际职业规划研究的最新走向

(一)职业适应能力理论驱动型培训的发展

“职业适应性”是指从事某项工作时,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心理素质,核心在于职业准备,其中包含四种心理社会资源或交易能力:展望未来(关注),了解追求职业(控制),寻找选择(好奇心),具有自我效能感(信心)。职业适应性资源指“形成适应性策略和旨在实现适应目标的行动”,目的是帮助人们进行职业转换。[29]

杰西·科恩(Jesse Koen)等学者的《培训职业适应性促进了从毕业到就业的成功转变》(Training Career Adaptability to Facilitate a Successful School-to-work Transition)于2012年开始呈现陡式被引趋势(见图3-1)。在该论著中,作者开展了一项旨在提高职业适应性资源的培训,以协助学生在从学校到工作过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科恩不仅创造了一种理论驱动的培训,也促进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提高就业质量,但这些远远不够,他们的目标是解决关于职业适应性是否是一个可塑构造的问题。科恩认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从事适应性行为可以为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做准备并且促进职业成功[30]。当劳动力市场发生显著变化,针对于研究哪些挑战和实践,为成功的职业干预寻找新的范式和科学基础,马可·萨维科斯和埃里克·普罗菲利(Erik Porfeli)构造的职业适应性为其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和具有科学基础动态的工作世界。萨维科斯等人称,此研究旨在加强干预措施的实际有效性,并且人们的计划、决策、探索和问题解决对于成功的发展尤为重要,即未来职业适应性干预。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根据萨维科斯建议的培训内容,结合练习实践,获得并利用每个职业适应性资源,制定了旨在增加职业适应性包容性结构的理论驱动型培训[31]。另外,此项研究还借鉴了史蒂文·布朗(Steven Brown)和瑞安·克莱恩(Ryan Krane)的建议,如利用书面计划组织培训内容、个性化解读培训材料和会议信息。这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为参与者提供了职业适应性资源,以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阶段,尽快适应职业环境,并找到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此外,职业适应能力理论驱动型培训是第一个将所有职业适应性资源纳入考核的培训,培训结束后立即调查职业适应性干预资源对职业发展的效果,并在六个月后进行再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适应性干预提高了职业适应能力和未来就业的质量,职业适应力在制定职业规划和确立职业目标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职业自我管理模式的建立

2003年,罗伯特·兰特和史蒂文·布朗在《职业自我管理的社会认知模型:适应性职业行为跨越整个生命周期的统一观点》(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Career Self-management: Toward a Unifying View of Adaptive Career Behavior Across the Life Span)中,提出了一個关于职业自我管理的社会认知模型[32]。这项研究旨在测试职业自我管理模型对求职支持、求职自我效能感、求职成果等方面的影响,并预测角色期望、求职意图、勤勉等因素对学生求职的影响。2013年开始,职业自我管理模式在国际生涯教育的文献中被引呈折线上升趋势(见图3-2),通过该论著中的论述,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目前由4个重叠的节段模型组成,旨为理解教育,促进职业选择和发展,持续和提高对职业的满意度[33]。此外,该理论强调了职业行为的以下几个方面:预测职业兴趣的构成;关于学校主题或职业领域的研究;管理任务规范性的解决措施的提出;职业准备、入职、调整和职业变革中的挑战性问题的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SMALL H. Co-citation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A New Meas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ation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z Socie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73,24(4):265-269.

[2]CHEN C, IBEKWE F, HOU J.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1409.

[3]侯剑华, 陈悦. 战略管理学前沿演进可视化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7,25(Z1):15-17.

[4]LENGELLE R.Narrative Identity: Writing the Self in Career Learning[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014(42):52-72.

[5]WENDY P, PETER M. Context and Models for th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Needs[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1,57(4):327-334.

[6]MEIJERS 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Competencies, Career Identity, Motivation and Quality of Cho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 Vocational Guidance, 2013,(10):112.

[7][8]SAVICKAS M L, BAKER B D. The History of Vocational Psychology: Antecedents,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J]. Handbook of Vocational Psychology, 2005,(25):15-50.

[9]SCHULTHEISS D. Vo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areer Guidance Practice: An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 Vocational Guidance, 2009,9(2) :85-99.

[10]VALACH L, YOUNG R A. Interdisciplinarity in Vocational Guidance: An Action Theory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 Vocational Guidance,2009(9):85-86.

[11]ANNE J. STEM by Design: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 for Grades[M]. New York: Routledge 711 Third Avenue, 2017:135-158.

[12]HUNTER J E. CTE is your STEM Strategy: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EB/OL].https://careertech.org/sites/default/files/CTEYourSTEMStrategy-FINAL.pdf,2013-05-12.

[13]MELISSA A. From Classroom to Career: The Unique Role of Communal Processes in Predicting Interest in STEM Careers[J].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017,20(4):875-896.

[14]VOYTEK S, Blosveren K. STEM and CTE: A Perfect Match[J].Connecting Education & Careers , 2015,90(3):20-23.

[15]DEGOL J. Motivational Pathways to STEM Career Choices: Using Expectancy-Value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Individu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EM Fields[J].Developmental Review, 2013,33(4):304-340.

[16]LENT R, BROWN D.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4(34):279-288.

[17]SAHIN I. From the Social-Cognitive Career Theory Perspective: A College of Education Faculty Model for Explaining Their Intention to U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008,38(1):51-66.

[18]GORE P A. Predicting Occupational Considerations: A Comparison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utcome Expectations and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2000, 8 (3):237-250.

[19]WOHRMANN A M. A Mixed-method Approach to Post-retirement Career Planning[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4,84(3):807-817.

[20]TOGLIA. Gender Equity Issues in CTE and STEM Educ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J].Tech Directions,2013,5(3):1-38.

[21]PRICE D. Networks of Scientifice Papers[J]. Science,1965(16):510-519.

[22]潘黎,邱松.21世纪以来国际学界学生学习研究的热点、趋势和走向[J].教育研究,2015,(7):126-135.

[23]SAVICKAS 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05,7(4):42-70.

[24][25]HIRSCHI A.Career Adaptabi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Multiple Predictors and Effect on Sense of Power and Life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9, 74(2) :145-155.

[26]JONAH E R.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Teacher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The America economic, 2013,65(3):40-41.

[27]IGRID S. Teenage Aspirations for Future Careers and Occupational Outcome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2 , 60(2) :262-288.

[28]SHELLEY J. Correll,Constraints into Preferences: Gender, Status, and Emerging Career Aspiration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4, 69(1):93-113.

[29][31]SAVICKAS M L. PORFEIL E. Career Adpt-abilities Scale Construction, Relability and Measuremen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2,(5):661-673.

[30]KOEN J, KLEHE U C.Training Career Adaptability to Facilitate a Successful School-to-Work Transition[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2, 81 (3):395-408.

[32][33]LENT R, BROWN D. 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Career Self-management: Toward a Unifying View of Adaptive Career Behavior Across the Life Span[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3, 60(4):557.

編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职业生涯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大艺术家
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
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回溯与展望*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
浅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及必要性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