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在地理课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2016-09-23董萍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中学地理渗透

董萍

【摘 要】国际理解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以理解、和平、共生为价值理念,促进人们消解冲突,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教育活动。地理学科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地理内容,提升学生世界公民素养 ,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促进国际理解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中学地理 国际理解教育 世界公民素养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108-02

国际理解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以理解、和平、共生为价值理念,促进人们消解冲突,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地理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国际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现行地理教材展现了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突出人类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定位一致,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观建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一、挖掘地理素材,提升学生世界公民素养

(一)世界公民的视野与胸怀

初中地理教材涉及到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和聚落,使学生对全球的学习有一个广阔的视野。但我们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什么样,而是要融合国际理解教育,加入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理念,使学生内心产生保护地球母亲的愿望和责任。

地球是目前唯一能提供人类生存环境的星球,过度开发和污染已造成如物种灭绝、资源匮乏、全球变暖、沙漠扩展、大众健康问题以及人类的饥饿、贫穷和死亡等。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才能为自己留一条生路。地理学科融合国际理解教育促使学生对整个人类的存在与发展状况去思考,他们就有了对人生、大自然以及赖以托身的客观世界终极意义的关注的“人文精神”,有了人与周围大气、河流、土壤、动植物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仁人爱物”的思想,有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建和平、优雅文明世界的胸怀。

(二)多元文化的理解

初中地理教材涉及到世界的人种、人口、宗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经济和风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彩、差异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有理解和尊重差异的态度和相互依存意识。

如在学习三大人种时,强调不同肤色的人没有贵贱之分,完全是由于自然原因差异造成的;在了解世界的宗教时,强调用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信仰和价值观。在学习地区的文化时,强调它们没有高低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价值,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初步树立反对霸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态度。对多元文化的理解的就是积极探索人类共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共同整合“地球村”公民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标准,从而达到整个人类相互依存、相互提高,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理想境界。

(三)国际交往能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地区交往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地理教材精选了全球典型的国家和地区,以案例的方式想学生展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特征。因此,学好地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国际友好交往的前提。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适当地拓展一些风俗和礼仪知识。如不同国家的人打招呼就多种多样:中国与欧美是说“你好”,较正规的场合是握手;日本人主要是就鞠躬;泰国是双手合十;印尼人是用右手按住胸口问好等等。这些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自然流畅又富有趣味。

当然,培养国际交往能力,还要培养尊重、诚实、守信、勤劳、质朴、谦逊等世界公民应当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动人的情感,他们越过千山万水,不分国界,不分民族。

(四)国际关系的理解

全球系统是一个编织紧密的网,网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将对其他环节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例如,石油供应的波动会对全球的经济、贸易、利率和就业产生影响;当地区冲突超出有关国家的国界时就会导致难民潮的出现等。每一个国家、民族都不是独立于世界体系而独立存在。每个现代人理应具有世界性眼光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求。

地理课堂应该巧妙地带入世界人口、贫困、环境、和平等国际热点,引导学生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思考这些国际问题,积极思考应对策略,以提高学生国际合作竞争参与的意识,培养胸怀祖国、关注世界的广阔视野和理性追求。

(五)民族文化的认同

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在对本国传统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对异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认同、国际理解和全球胸怀,实现爱国基础上的国际理解教育与国际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统一。

我们在学习不同区域时,除了介绍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还可介绍中国与他们的关系、建交时间、友好城市等;在介绍亚洲时,可介绍我国儒家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在了解人类共同问题如反恐、网络、违和、环保时,可探讨中国在对待这些问题上的积极做法,这样不仅可培养民族责任感,也可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和国际视野的中学生。

二、关注参与体验,促进学生国际理解

(一)注重灵活的体验形式

“理解”是一种体验而不是知识,在学科教学中,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念形成。

1.“我眼中的世界”课前分享

地理课课前5分钟,学生围绕自己喜爱的主题图文并茂地展示、分享和交流,既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又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表达,同时又增进了国际理解的体验。

2.“模拟联合国”探究

学生模拟联合国中那些聪慧敏锐的各国代表们,对全球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他们从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年龄、不同动机进行假设,思考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态度差异如此之大,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达到共识,共同去治理和维护。有了合作,才能共荣,才有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基础。

(二)注重情感共鸣

“理解”是一种态度而不是知识,教学上注重学生情感共鸣。从濒临灭绝的保护动物的死亡之旅,到为取象牙而被残忍杀害的大象;从为饱人类之欲而被砍伐的树木,到洪灾肆虐满目疮痍。对于这一切我们看到了许多学生的眼泪。若干年后,他们也许会忘记我们教给他们的地理名词,但这种自然而然产生的保护自然的情感却会长成大树,根深叶茂。

(三)做出色中国人

只有做一个出色的中国人,才能作有个出色的国际人。我们的教育更要激励我们的青少年在今天、在今后的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21世纪的世界强国!

总之,地理学科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一门学科,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是时不我待,责无旁贷! 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国际人,我们还需要付出更长时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秋芳.中学地理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及方法探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4月.

[2] 王頔菲.国际理解教育在世界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地理教学, 2015年11期.

猜你喜欢

国际理解教育中学地理渗透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浅谈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梦、教育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