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创意美术教学实践

2019-10-25苏凤玲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创意美术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论述创意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作用,提出从培养系统的感知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等方面进行创意美术教学实践。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创意美术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151-02

美术是一门指导学生如何发现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基础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顺应这一需求,新课标赋予了美术教育更高层次的使命,将教学重点落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意在探究未知事物的特殊思维活动,具有独立性、灵活性和求异性等特点。其中,独立性表现在善于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不受固有经验束缚,不受已知知识限制;灵活性则表现在具有开阔的思维广度,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并能够随机应变地转变思维方向;求异性表现在观察相同的事物时能够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并据此构思出独创的思维结果。

通过上述特点分析可知,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能力和技能的综合表现,创意美术教学正是针对这一特点,从感知能力、形象思维、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等多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系统的感知能力

在人类的感知系统中,视觉的作用比较大,人所获得的信息中,约有80%来自视觉。因此,创意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通过愉悦而自由的观察,使学生对于通过视觉所获得的信息产生强烈而广泛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更加多样化的思维成果。

例如,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向日葵》一课,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欣赏梵高的绘画艺术风格,了解、分析表现性绘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先简单展示梵高的这一画作,然后再照本宣科地讲述相关知识点。如此,学生观看画作即使再仔细,仍然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认为它只是一盆黄色的花。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学生对画作只有视觉感知,而且视觉感知不全,只看到色彩、形状、大小等一些浅表的东西,对内里的东西无法用眼睛捕捉到。为了训练学生对画作的感知能力,笔者授课时尝试采取对比和互动的方式,在展示梵高画作的同时,向学生展示自然摄影、平面装饰、抽象构成、情感表现、写实描绘等多种艺术形态的向日葵形象,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视觉形象进行对比观察,并向学生介绍了梵高的生平及《向日葵》的创作背景。之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更多无法具象化的地方感知画作,例如:“与其他形态相比,梵高的‘向日葵在色彩上有什么不同?”“用笔有什么特色?”“你对他的‘向日葵感触最深的地方是什么?”等,经由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的答案丰富而具有内涵:“相比写实,梵高的‘向日葵用色更加单纯而明快。”“梵高的‘向日葵色彩对比强烈,笔触扭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梵高的画作更加富于激情。”“梵高画的花朵像火焰一样,如同被压抑的生命发出了不甘的呐喊。”

除了视觉感知能力,系统的感知能力还包括触觉、空间觉、嗅觉、听觉、味觉等,因此在创意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意增加这些能力的训练,例如模型的制作训练空间觉,豆子贴画训练触觉等。

二、培养形象思维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運用已有的表象形象进行想象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通俗而言“形象思维”即想象力。通常,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往往具有强大的想象力。在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同时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完成后的作品往往能够产生满意的视觉效果,体现出作品的可陈设性和实用性,这样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成就感较大,非常适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笔者曾组织学生进行拼贴画的创作,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认识、体验创作材料的质感,感受表面粗糙还是光滑、重量是轻还是重,观看色彩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通过亲自动手,体验不同材质的材料组合产生什么样的作品、表现出什么样的美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准备了蜡光纸、皱纹纸、布片、薄木片、干花等各种材料,通过裁剪、比较、把玩等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组合和加工,每人都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作品。

此外,户外写生也是引导学生直观观察、感受形象美的可靠途径。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景物,自主选择对象和角度,并自由舍弃认为不美的部分,创作出自己独有的作品。这样的体验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而形象的审美感受,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于美术教学价值的定义之一就是“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艺术的创作和设计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仅仅继承和模仿前人的经验远远不够,创造性思维独立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能够独立思考,将自身的思想和意图融入艺术创作之中,而非拘泥于原有框架。同时,美术结合了艺术与技术的元素,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学生若不能熟练地掌握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控制眼、手、腕、臂、肘等身体器官协调配合,并建立起严谨的操作规范,即使在构思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创新思维,实践时仍然无法顺利完成整个创作过程。而二者的形成,除了需要通过长期反复的操作练习,还需要进行审美判断、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多种能力的训练。

(一)审美判断

是否具有科学而健康的审美判断,是否能够对周围事物的美丑作出正确的感知,是激发创造力、形成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美术是一门以形式感而存在的艺术,在引导学生提高审美判断能力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创意美术教学应当引导学生首先了解美术的审美形式,对构成其形象的色彩、线条、明暗、肌理等基本元素产生形式美的感受,进而再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教师的引导与讲授,感知、分析、对比和诠释事物的隐含美,上升到从整体上感知作品的艺术美,形成自身的审美判断。

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阅历及生活环境的限制,审美判断能力往往较为薄弱,因此,美术课堂应当为学生选取丰富多彩的优秀艺术作品,以此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例如,笔者曾向学生介绍中国工笔画和写意画的审美意趣。工笔画的精髓和审美在于线的表现力,以精谨细腻的笔法为表现形式,崇尚写实,以“尽其精微”为审美意趣;而写意画则重在以简练概括的笔法描绘景物神韵,以“独抒胸臆”为审美意趣,欣赏时当注重从构图、设色等方面体现其意境。又如,笔者向学生推荐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艺术流派作品,帮助学生学习把握不同艺术流派作品的不同审美特性,建立起科学的审美标准,培养出合理的审美意趣,最终形成较高的审美判断能力。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从相反的方向探究、思考和分析问题,从常规思维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这是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笔者曾经利用招贴画设计的形式,培养学生利用逆向性思维进行思考和创作。例如给出“和平”这一题目,要求学生以此为主题进行设计,并鼓励学生从“战争”元素这一逆向角度寻找设计灵感。学生通过思考意识到,反对、否定战争就是对和平的渴望和肯定,于是学生设计出枪管向上弯曲开出花朵的作品,枪是典型的战争符号,而原本夺取生命的武器中孕育出了生命,传达出和平战胜了战争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又如“环保”这一主题,学生在逆向思维的启发下,并没有从环保行动这一正面要素入手,而是设计了无数由塑料制品和工业垃圾组成的海洋生物,画面初看起来生机盎然,但仔细看来却满是毫无生气的垃圾,非常传神而尖锐地表现出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三)发散性思维

学生通常无法在美术学习初期便能完成创新设计,他们往往会先对例图或前人作品进行临摹、模仿。虽然此类练习有利于学生打好美术基础,但习惯于模拟他人的创作模式,容易形成习惯性思维,当面对一个全新的题目时,就会表现出无从下手、依赖课本的情况,这就丧失了创新精神。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帮助学生跳出固有经验的束缚。

笔者曾经为学生出过一道创意题目:在学生完成对香蕉的临摹之后,向他们展示一些与香蕉毫无关联的键盘、鱼、铅笔等素材,要求学生任选两到三种素材组合成同一个形象。學生在思考之后,设计出了“香蕉皮剥开后露出键盘”“鱼的下半身是香蕉”“铅笔从香蕉皮里伸出来”等多种创意设计。这样的练习,不仅涉及到图形的变化,同时也涉及创作思路的改变,促使学生跳出临摹的框架,自由组合已经掌握的图形绘制,从而训练其发散性思维。

学生在这些创作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维训练,促进了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采用创意美术教学方式,通过感知能力、形象思维、创新精神及技术意识等多方面的训练,能够切实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简介:苏凤玲(1988— ),女,广西玉林人,二级教师,文学学士,现于玉林市玉州区第八初级中学任教,研究方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创意美术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创意美术活动在幼儿园大班主题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问题
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