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效应用
2019-10-25曾桂发
【摘要】本文论述心理游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应用策略,即设计认知活动类心理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情感心理游戏,引导学生积极控制情感;设计团队互助或竞争类心理游戏,发展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设计人际交往类心理游戏,教会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等。
【关键词】心理游戏 认识 情感 团队合作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148-02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这门课的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重视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游戏教学法是目前比较有效且易于运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能提高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在游戏互动过程中觉察他人的行为,以及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改变自我。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心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做法如下。
一、设计认知活动类心理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的认知活动,主要有注意、感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方面的特征。认知活动类的心理游戏,就是学生对自我、对世界所做的一种关于思维、感觉、想象的探索活动,以形成对自我、对世界的积极认识。开展认知活动类心理游戏,可以促使学生合理用脑,专注于学习活动,达到提高记忆效率、培育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例如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认识新自我》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游戏。在课程导入环节,笔者告诉学生:“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自我告白书。”一听到可以做游戏,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非常认真地倾听教师接下来的讲话。笔者接着讲解游戏的规则:在五分钟内,学生以记名的方式在白纸上将自己的缺点与优点罗列出来。之后,教师把学生写好的纸条都收集上来,再随机将纸条发放给学生。当学生拿到纸条之后,在自己对该同学认可的优点、缺点条目上打“√”,如果对该同学的优缺点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旁边作补充。接着教师又将被点评过的纸条收上来,按名字发回给学生,让学生看看其他同学对自己优点与缺点评价的结果。进行了这个游戏后,笔者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有哪一个人手里的字条上全部打“√”了呢?有的话就举手。”结果,全班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根据这样的结果,笔者作了总结:“同学们,虽然你们都能说出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但在别人看来,你们对自己的认识都存在偏差。例如,你所认为的自己的优点,在别人眼中并不存在。要避免这样的状况,就需要你们多与他人交流与沟通,多参考父母、同学、教师对自己的看法,以不断改正自己存在的缺点,把优点继续发扬下去,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通过这样一个自我认识的心理游戏,顺利引出了本课的话题,也把学习变成了有目的性与方向性的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比较成功。
二、设计情感类心理游戏,引导学生积极控制情感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最为活跃和最为敏感的心理因素就是情绪。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生理因素的影响下,他们情绪的两极波动性比较突出。为此,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设计一些情感类心理游戏,以引导学生合理地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好,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做情绪的主人》一课,主要是讲解学生可能存在的平淡、快乐、悲伤、乐观、愤怒等多方面情绪,并且教会学生对自己的个人情绪进行合理控制。根据该课的内容,笔者设计了一个情感心理游戏——“情绪再回首”。在游戏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两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科学的情绪调节方法和不科学的情绪调节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科学调节个人情绪的重要作用。其中一个情境是:教室的这一边,一个学生扮演急冲冲的路人甲,不小心踩了扮演路人乙的学生的脚。路人乙顿时暴跳如雷,大声批评责骂路人甲。路人甲觉得自己不是故意的,反击了路人乙的责骂,于是,两人就争吵起来。同时,教室的另外一边,扮演路人丙的学生也是不小心踩了扮演路人丁的学生一脚,但是路人丁脾气很温和,并没有发难指责路人丙,而路人丙也知道自己错了,赶紧向路人丁道歉,最后两人和平解决了问题。两个情境,两种不同的問题处理方式,获得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通过这种情绪类的心理游戏,使学生认识到调节情感对自己为人处世的重要性,同时,也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应该善于调节情绪,做一个合理控制情绪的主人。
三、设计团队互助或竞争类心理游戏,发展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学生需要重点发展的良好品质,它能促进学生团体活动顺利开展。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团队互助或竞争类的心理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竞争和合作的过程,提高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珍惜新的起点》这一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这两者的关系,体验团结就是一种力量,学会维护集体的利益与荣誉。因此,笔者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学情与教材的知识点内容,设计了一个名为“超级链接”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团体与团结的重要性。游戏的开展是以小组为单位排成队,站在后边的学生把前边学生的左腿抬起来,然后右手搭在前边学生的右肩上,这样形成了一列“小火车”。当最后一名学生完成抬腿动作的时候,各个小组就在起点做单腿跳步前进,以最后一名学生最先通过终点线为胜利的小组。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互动之中,领略到团结的力量与集体的温暖。
四、设计人际交往类心理游戏,教会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也是群居性动物,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任务,对此,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人际交往类的心理游戏,帮助学生掌握与教师、同伴、异性朋友、父母等的沟通技巧与交往技巧,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和为人处世能力,实现自身的发展。
例如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两代人的对话》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我说你画”的心理游戏,这个游戏存在明显的互动性质。游戏中,笔者先选出一名学生在讲台前担任传达者,再让传达者观赏一幅画,并要求传达者在一分钟之内把画上的内容都记下来,然后由传达者对全班学生转述这幅画的主要内容。接下来,全班学生根据传达者对画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在练习本上把这幅画的主要内容画出来。在传达画作内容的阶段,学生可以自由与传达者交流,当学生觉得对画作足够了解之后,就可以动手绘画了。最后,学生都画出了自己理解的画。当所有的画放在一起比较,笔者发现每幅画与原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其中差距越大的画,归结原因是学生与传达者沟通越少。通过这样一个心理游戏,学生明白了:别人表达出来的意思与自己的理解多少存在一定差距,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并不是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一致的。要缩小理解的差距,减少因理解差异造成的误会,需要积极地进行人际沟通。在沟通中,既能实现交往功能,也能逐渐提高交往技巧,最终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心理游戏作为游戏教学法的一个分支,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以及发展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心理游戏的有效应用方式。
作者简介:曾桂发(1974— ),男,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