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19-10-25邓伟华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文本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建议从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具象性、独特性和文化性入手,将文本语言融入学生的语言系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 语言表达 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116-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学会自如地进行语言表达。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要从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入手,利用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学习、发现和吸收知识,将文本语言真正融入学生的语言系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品味关键词语,感受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注重用有限的语言传达无尽的意蕴,而且语言运用生动形象。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学生往往只能读懂字面意思,并不能够理解语言表达的魅力,品出言外之意,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语,使学生通过比较感受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时,笔者提问:想一想,文中有哪些动词能够表现出松鼠和“我”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对此,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火眼金睛”,然后着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仔细体会:这句话的哪些词语最能让你怦然一动,让你感受到一个生动的小猫形象?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很快能發现“跳”“蹭”“咬”三个字把松鼠对作者的那种信任、喜爱和亲密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些关键词语运用得非常准确、生动、形象,笔者紧接着列举老舍的文章《猫》中的一段描写:“用身子蹭你的腿……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梅花……”让学生品析:两篇文章有哪些共同之处?从中你能找到相关的词语吗?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虽然出自不同的作者之手,但是表达的情感内涵却是相同的,都运用了关键词语“蹭”“跳”等能充分体现小猫动作特点的词语,尤其是“蹭”字,它生动地传递出人和动物之间的信任和喜爱,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和谐自然的赞美之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学生只有抓住句子中富有生命力的关键词语,借助涵咏和咀嚼,才能触摸到语言的温度,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通过品味关键词语,学生逐渐形成语言敏感力,感受到语言表达中蕴藏的生动性。

二、想象文字画面,唤醒语言表达的具象性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语言文字看似抽象,实际上却蕴含着生动的画面性,能够引导读者进入特定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带领学生结合语言文字进行画面想象,由此唤醒语言表达的具象性。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时,笔者从三个层次出发,让学生借助文字想象蒙娜丽莎的微笑:1.聚焦课文中的句式: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忧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让学生想象在作者的眼中那微笑是什么样的。2.聚焦课文中的画像。教师出示蒙娜丽莎的肖像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组观察,并要求学生运用原文的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那微笑有时让我觉得……有时让我觉得……有时让我觉得……有时让我觉得……3.聚焦大众的感受。让学生分组说出自己对蒙娜丽莎画像的感受。在谈感受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同样的一幅画,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每个人对画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由此笔者让学生用词语来表达蒙娜丽莎的微笑,并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学生从文本中找出“难以捉摸”“耐人寻味”)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借助文本语言说出自己想象的画面和自己的感受,将作者的视角顺利转化为读者的视角。由此,学生通过想象再创造,对“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等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画面的描述也更加具象化,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厚度。

三、关注语言风格,领略语言表达的独特性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是为了获得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智慧,即理解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并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有效表达想要表达的语言内容,并由此形成语言表达的独特风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风格,领略语言表达的独特性。

比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西门豹》一文中西门豹对民情进行调查,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其中有一段和老大爷的对话就具有独特的表达风格。对此,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1.先让学生梳理西门豹的四次提问和老大爷的四次回答。这四次提问分别是: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怎么回事?这话是谁说的?新娘是从哪儿来的?漳河发过大水没有?老大爷的四次回答: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这话是巫婆说。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漳河没有发过大水。2.让学生针对这次对话进行分组合作朗读。3.针对西门豹和老大爷的问答进行分角色表演。教师扮演西门豹进行提问,学生扮演老大爷进行回答。4.分组讨论:老大爷告诉西门豹哪些有用的信息?他是怎么表达的?说说老大爷的语言表达特点。以上四个问题中老大爷的这种语言表达形式是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的,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总结出这种表达特点是先说要点,再进行具体补充说明。

虽然《西门豹》的故事性比较强,但是教师不能只注重梳理和讲解故事情节,而忽略了语言表达的特点。在以上教学环节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语言形式,使学生将目光聚焦在语言风格形式上面,更好地领略和体悟语言表达的独特性。

四、解读文化内涵,彰显语言表达的文化性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教会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能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是要让学生体验并感知文化的内涵,在自如地进行语言表达的同时,和文化熏陶同构共生,进而提升和发展文化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将语言表达和文化渗透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文化内涵,从具体的字词鉴赏中感受语言表达的文化性。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文是精选自老舍的作品。众所周知,老舍的作品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京味十足的文化特点,充分体现了文化和语言相依相伴的特点。理解了老舍的作品,能够一窥中国文化的特性。笔者对该课进行了这样的设计:1.让学生概括描述文章中所写的年味。笔者让学生从老舍的文章中选出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描述年味的句子,并将这些句子用“年味就是……”的句式列举出来。学生列举如下:年味就是香味四溢的腊八粥;年味就是红红的对联……2.让学生运用表格将老舍先生表现年味的时间和各个时间点的风俗习惯梳理出来。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国春节文化有一个系统的认知。3.让学生仔细读一读这些有关年味的词语和句子,看看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经过自由读之后发现老舍的语言特点很有文化特性:有儿化音,口语化,很通俗,很直白,让人一听就懂,而且语言幽默诙谐,让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舒适,是地地道道的北京白话。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年味,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发现老舍先生独有的语言表达的文化特点,进而对富有地域性、京味十足的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产生了兴趣。

有人说,语言是潜伏在人类生命中最本真、最活跃的动机,进行语言表达是人之所需,也是生命的最本质体现。因此,语文教学要将语言表达作为教学的核心,借助文本带领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具象性、独特性和文化性,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语用能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邓伟华(1978— ),女,广西玉林人,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文本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