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考

2019-10-25沈清华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思考转型

【摘要】本文基于学生长期做同一种类型的作业容易产生厌倦的问题,提出应设计动态型作业、互动型作业、竞赛型作业的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转型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110-02

在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习惯于布置书面形式的作业,对于其他形式的作业不是疏于思考就是认为其操作难度大、批改有困难而不愿多花心思去设计。学生长期做同一种类型的作业,自然容易产生厌倦感。笔者认为,教师要探索新颖的、丰富多样的作业设计形式,以丰富学生的体验,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及刺激感,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增强学习能力。

一、设计动态型作业

传统语文作业的形式过于单一,且以静态的书面作业为主,导致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致不高。部编版语文教材注意到了这一点,因而课后练习不再以书面作业为主,而是更强调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去年的树》《在牛肚子里旅行》等课文的课后练习就特别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根据部编版教材的这一课后作业设计理念,笔者设计了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以便为学生带来全新体验和感知,更好地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一)倾听阅读

在语文作业中增加倾听性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感知和体验。例如,教师讲授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和书写,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讨论,或概括故事大意、发表倾听感言、提出质疑问题、回答教师提问等,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的思考。给学生布置作业之前,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找到和学生思维对接的点,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符合教材要求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业。如教学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如下作业:1.听一段录音,根据声音猜想这是什么季节的什么地方。请你结合丰富的想象,写出想象中的世界。2.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那春天的雨、夏天的雨是什么呢?你能够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吗?这两道题中第一题是听力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倾听,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第二题则是通过概括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二)接力阅读

在设计作业时,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主动接受更多的阅读任务,教师不妨开展“接力阅读”活动,让学生借助教辅材料、网络等,丰富阅读渠道的同时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提供阅读文本,然后全班学生开展“接力阅读”,并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想(供学生之间共同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设计互动型作业

语文课程改革倡导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建立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鉴于此,笔者认为,语文作业也应该响应课改的号召,设计一些互动型作业,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互动型作业的形式不限,灵活多样,只要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语文作业”的目的即可。

(一)亲子阅读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段的学生,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还比较弱,因而需要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些亲子阅读作业,通过家长的参与带动孩子阅读。亲子阅读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形式,将其设定为语文作业,可以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阅读学习感知和体验。相信在家长的参与带动下,学生的阅读质量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阅读体会也将更加深刻。

(二)识字游戏作业

语文作业中少不了识字内容,考虑到小学生好玩好动,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识字游戏活动,以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在教学中笔者常用的识字游戏活动有:1.开火车。让一名学生按顺序读字、组词,其他同学轻声发出火车开动时的“呜——咔嚓、咔嚓”声。如果有人说错了或不会读,火车就停下来,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重读字音、组词),“修理”好后继续开火车。2.找朋友。让学生学习生字后,找相同偏旁的字做好朋友。例如,学习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时,让一名学生拿出写着“扬”字的卡片,说:“找呀找,找呀找,谁是‘扬字的好朋友?”其他拿着“打”“拍”“拨”等带有提手旁的字的同学就可以上前说:“我是你的好朋友。”3.猜猜猜。即让学生看动作或听谜语猜生字、词语、成语等。4.摘果子。这个游戏活动适合用于每一课的复习或阶段性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中,目的是通过“摘果子”游戏让学生记住以认读为主的拼音字母、音节、汉字的笔画、偏旁、生字、词语等。如教师把需要认读的内容以水果造型的形式挂在树上,让学生任意摘“果子”,摘下来后带着其他同学认读“果子”上的内容。这类游戏活动有很多,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游戏形式,從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节日文化作业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应该包括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人文素养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理应受到教师们的重视。我国的公共节日有春节、元旦、五一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众多的节日文化活动是我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好机会,教师应该通过节日促进学生与家人和亲戚朋友的互动。如让学生和家人互动写一幅春节对联、清明节和亲戚一起祭奠先人、端午节与家人包粽子、中秋节三五好友举办吟诗活动等,让学生对我国的节日文化有更丰富的认知,并通过完成作业提高与家人、亲朋好友的交流沟通能力。

三、设计竞赛型作业

学生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够适度地利用这一心理设计竞赛型作业,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能够大大地提高作业的完成效率。竞赛型作业形式不拘一格,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设计贴切的竞赛内容,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一)背诵识记竞赛

语文学习中涉及众多记忆、背诵的内容,如果让学生独立记忆背诵,学生会感觉很乏味,如果教师能够设计成竞赛活动,就能够成功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都有表现欲和好胜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设计作业。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的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是“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记住文中学校的特点,如果教师依照课后练习的要求让学生记住这所学校的特点,学生可能会因为作业形式枯燥而缺乏记忆的动力,这时,就适合开展“我是大发现家”的竞赛活动,看哪个学生能在限定时间内说出这所学校更多的特点。

(二)信息搜集竞赛

我们都知道,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如果读者有大量的信息支持,就能更好地开展文本解读、片段赏析、释疑解疑等学习活动。可见,具备信息搜集能力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语文作业设计也要顺应这一要求,通过设计信息搜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看看谁的信息记录更规范”“比比谁的信息渠道更宽广”“比比谁的信息内容更齐全”等竞赛,从而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竞争意识。

(三)绘画习作竞赛

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绘本,而且也很爱画画,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开展绘画比赛,即教学文本时,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文本内容开展绘画活动,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挑战。例如,在教学《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绘画竞赛活动: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刺猬,要来偷枣吃,它能顺利地吃到枣子吗?请你想象后用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看谁的绘画情节既生动又有趣。待学生完成作业后,笔者就将学生的作业上传到班级QQ群上,由学生和教师实名点评和点赞。最后,选出点赞次数最多的前五名同学作为本次“绘画大赢家”进行奖励。在这样的竞赛活动下,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想象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语文作业形式亟待创新,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有创新意识,尽量以丰富多彩的语文作业形式提升作业的灵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作业巩固语文知识。

作者简介:沈清华(1978— ),女,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思考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