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的文化特征及教育应变

2019-10-24王德高茜张泰峰李莹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8期
关键词:文化特征新媒体

王德 高茜 张泰峰 李莹

摘要:文化是一种悠久的社会现象,教育则对人类社会的文化进行传承,二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推广与传播,文化现象更加丰富,教育理念也随之日新月异。文章在理解文化与教育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传统关系,重点探讨了新媒体视域下的文化特征及教育应变。

关键词:文化特征;教育应变;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8-0220-02

教育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尽管现象上和研究中各有领域,但本体实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文化是一种悠久的社会现象,它与教育相伴而生,教育促进了文化,文化赋予教育以社会价值与存在意义,教育则给文化提供生存依据并注入生机活力。文化是教育的本源、基础、内容与精魂,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手段与途径。教育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一、文化与教育的内涵

文化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括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制度等。学术界对文化的构成有多种分类。一是二分法: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或者分为观念与实体、外显与内隐;二是三分法:物质、精神和制度。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方式,每个社会或民族都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文化传承既是某个社会或民族的群体行为,也是该社会或民族的个体行为。教育之所以能够传承文化并不在于其外在的载体性,而在于其内含着深刻的文化本质。

二、文化与教育的传统关系

从文化与教育的内涵中可以看出,教育与文化的确是一种共生关系。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如果抽去了文化,教育就不仅失去其内容,而且会失去其作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同样,抛却了教育,文化就成了不可思议之物,无由存在和发展。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它不仅深藏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影响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的行为,而且对教育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文化对教育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教育价值观中,因为教育价值观实质上是文化传统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教育价值观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两种,即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和以国家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当前,随着文化的开放与交流,各民族文化传统正在相互交融,发生变化,两种教育价值观相应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而且,文化对教育内容会有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知识形态)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二是文化(文化传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同时代的文化知识形态不同,客观上限制着教学内容选择的可能性,学校不可能跨越文化时代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在相同的文化时代,由于各民族国家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教学内容相应出现较大差异,而且随着文化传统的变革,学校的教学内容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文化批判功能,教育可以对各种文化进行检视和反思,从而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通过教育可以对文化进行筛选和提炼,使某种或某部分文化得以保留、强化和吸收,而使另一种或另一部分文化被排斥、淡化和舍弃。尤其是新媒体时代下,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复杂,各种文化飞扬激荡,教育必须发挥其文化批判功能以辨明文化良莠,发挥其选择功能以淘汰糟粕文化,传播优秀文化。

主流文化需要教育的传播才能得以弘扬。主流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具有进步精神价值取向的优秀文化,是代表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文化是教育的本义,这意味着教育要传承和传播的正是主流文化,而不是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这表明传承与传播主流文化是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更是教育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新媒体视域下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过程中的文化传递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体,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传递可以依托的新媒体手段层出不穷并且功能更加强大,而且媒体技术本身在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思维观念、行为习惯和知识禀赋。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是指在新的科学技术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创新形态的媒体。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其中,使信息传播更为准确、更为直接、更为迅捷。

1.新媒体视域下的文化特征。文化传递会随着媒体形态的改变和功能的演进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在新媒体时代特征的社会背景下,也会产生出新的文化特征。

首先,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文化,打破了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的界限,以折中与兼容并收作为文化内容,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思潮,并逐步渗透到世界众多学科的文化和知识活动领域。

其次,文化传播媒介向数字化、网络化模式发展。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再是过去以纸质印刷和无线电视传媒为主的传播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新的传播方式的代名词。这种新媒介出现所产生的信息爆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斥着人类的生活,影响着人类的认知,震撼着人类的心灵。

最后,倡导和鼓励多元化思维。当今世界,人们用一种多视角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反对单一和僵化。与传统思维不同,多元思维主张分析问题在多层面上进行,转换多种视角研究对象。标准化的文化定律被打破,人们不再以统一的、总体的概念来从事文化分析。这种纷繁的多样性、多元化不是取消或抹杀差异,而是主张不同的文化形式并行,自然竞争,从而用不同的文化养料丰富我们的世界。

2.新媒体视域下的教育应变。教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决定了新媒体时代的教育必然会对文化特征的变迁有所应对。首先在教育中要自觉摒弃权威主义倾向。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特征使施教者文化权威遭遇挑战和削弱,尤其是大众文化的普及使学生对新鲜知识的了解更加及时,对其理解也更加多元,但这绝不意味着施教者的文化权威就无足轻重了。我们应当反对和摒弃的不是教育者的文化权威,而是师生关系中的权威主义思想。师生关系中的权威主义是指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力和不容置疑的威信,并要求学生永远处于被支配和服从的地位。只有自觉摒弃教育工作中的权威主义倾向,营造和谐友好的良性互动氛围,才能促使教育工作更为学生所接受。其次要警惕教育管理中的专制主义作风。教育工作应当警惕管理专制主义作风的影响,对教育民主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充分应用形成正确认识,如规章制度的集思广益、班团干部的民主竞选、奖助学金评选的公正透明,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并与其他教育方式形成有效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但在警惕专制主义作风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对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监督职能的履行。最后要及时了解新媒体功能特性,系统提升传媒文化感召力。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形式层出不穷,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及时熟悉新兴媒体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功能特性,主动将其运用到教育工作中。

四、小結

文化中的部分内容构成教育的内容,教育活动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互相包含、互相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0,(2):57-62.

[2]郭威,陈阳.互联网革命、公民文化启蒙与大学教育[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Z1):23-24.

[3]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al Response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WANG De1,GAO Xi2,ZHANG Tai-feng1,LI Ying2

(1.Qingdao Campus of Naval Aviation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041,China;

2.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Qingdao,Shandong 266555,China)

Abstract:Culture is a long-standing social phenomenon,while education inherits the culture of human society,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especially the promo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new media,cultural phenomena become more abundant,and educational ideas change with each passing day.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focusing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al strains under the new media perspective.

Key words:cultural characteristics;educational strains;new media

猜你喜欢

文化特征新媒体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