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产教融合的 功能定位、协同及模式研究
2019-10-24邝新娟卿硕
邝新娟 卿硕
【摘 要】本文阐述产教融合与导师制的功能定位,在考察产教融合与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产教融合与导师制协同机理模型有学校导师+产教融合模式、企业导师+产教融合模式、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产教融合模式等,并分析产教融合与导师制协同每种模式的优缺点及实施条件。
【关键词】导师制 产教融合 协同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091-04
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必然是本科教育未来革新的一个方向。事实上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已经取得成功。另外的一些大学如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正开始大规模地探索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校教育需深化产教融合,这既是高屋建瓴,也是对已出现问题的呼应,预示着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的这兩种发展方向带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统筹兼顾这两种发展方向并发挥其协同作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领域,有关产教融合与导师制的研究不少。主要分三个方向:一是从各个专业角度去探讨实行导师制度,其中牵涉到产教融合。二是直接探讨导师制度,牵涉到产教融合。他们将产教融合视为一个制度,将导师制度视为一个既定的背景。三是少数学者对产教融合与导师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导师制与产教融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学者侧重于产教融合与导师制的协同机理,从而没有形成一定的方法论,从而使得得出的结论要么应用性窄,推广起来遇到一定的问题,要么就是太过于宏观,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有限,要么是缺乏系统性,显得片面与分散。
一、导师制、产教融合的概念辨析及功能定位
(一)导师制及功能定位
我国学者在研究大学生导师制时,对导师制的概念基本一致,其主要内容是以学生为主体,导师通过引导、帮助与推动,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导师制的主要优点是:个性化、整体性、方向性。其中,个性化指的是导师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整体性指的是导师并不直接教授学生所有的知识,而是从总体上帮助学生进行规划;方向性指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向、目标等进行指导。
然而在具体运用导师制时,一些学者如代姗认为导师制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有一些学者如张新科、王斌将导师制视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些学者如张训、邓传芳将导师制定位为一种制度。
结合概念与上述分析来看,无论是将导师制视为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抑或是一种制度,其本质是充分利用导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知识帮助学生成长,其不可或缺的形式就是为每一组(数量不多)学生配备一个专业导师,从这个角度来说探讨导师制为一种学生成长管理方式及其组织形式可能更为妥当。
(二)产教融合及功能定位
学者们对于产教融合的概念基本一致。并且学者们从概念出发认为产教融合具有以下优点:所有学者认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学生更为全面的、针对性更强的学习内容;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如罗向阳、杨铭认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学生最为实用的知识,最逼真的、丰富的学习环境。综合来看,产教融合的主要优点是提供了全面系统而又针对性很强、前沿实用的学习内容以及丰富逼真的学习环境。
但是学者对于产教融合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些学者如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认为产教融合是一种办学模式;另外一些学者如黄瀚玉、刘邵鑫、曾绍伦认为产教融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些学者如和震认为产教融合是一种制度。
结合概念与地位的分析来看,无论产教融合是一种本学模式,或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是一种制度,其本质是通过代表实践的产业与代表理论的教学进行深度的融合,以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全面发展,并且其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产教融合课程的开设,从这个角度来看,将产教融合视为一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把握其本质。
二、导师制与产教融合的协同机理
(一)导师制与产教融合的协同基础
1.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其功能定位存在互补性。从前面有关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各自的功能定位可以看出,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各自存在其独特的优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但是我们在探讨其功能定位时,并没有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事实上,传统的导师制有其不足之处:由于导师对学生主要是起引导、帮助、推动作用,侧重于整体方面的,导师不可能对其日常的学习进行手把手的教授,因此有关其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其过程方面是其弱项,而缺乏具体的学习内容及其过程,导师制就流于空泛。同样的,产教融合本身也存在不足:一是产教融合往往是一套标准流程,而未能对学生的个性予以关照;二是进行产教融合时,其所依据的企业文化、流程等其实是具体的,而这可能与理论以及其他企业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基于背景形成的差异需要从更深层次去思考,学生单独难以完成。另外,现有的产教融合起源于中职教育,其特别强调对于现有工作岗位的适应,特别强调对于理论的关注很少,这降低了学生的层次,窒息了学生高层次的创造性,很难推动产业的变革与升级。
因此,综合来看,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导师制的所长正是产教融合的所短,而导师制的所短却正是产教融合的所长,换言之,产教融合与导师制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2.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其目标存在同一性。导师制其本身是一种成熟的理论,在研究生教育中运用广泛并获得成功,其教育功能不仅有理论的支持也经过实践的考验,以英国的牛津大学为主的外国大学引入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获得了相当的成功,我国也有一些大学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引入导师制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导师制能够很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产教融合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学徒制度,这种制度为当时培养了相当多的人才。国外像德国依靠这种制度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使得其国家的工艺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事实上,国内职业院校比如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已经实施了产教融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黑龙江工程学院等本科院校引入产教融合亦很成功。这也说明产教融合能够很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无论是产教融合还是导师制都都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努力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协同的原则
在进行导师制与产教融合两者糅合并以此为基础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时需坚持一定的原则,其一,服务于培养目标的原则。无论什么样的糅合,都是为了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为的是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学校能以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后进行正确的糅合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可操作性的策略并据此就能够培养出合乎目标的合格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来源于市场需求、办学体制、人才定位等主客观环境。其二,经济效率原则。在达成目标的基础上,经济效率直接决定了产教融合与导师制的成本以及进度,也是不同协同模式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这意味着,以导师制与产教融合为基础糅合而成形成的一整套的体系是简洁高效的。
(三)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协同的机理
1.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对学生的影响途径。尽管前面探讨了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存在协同的基础,然而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厘清其机理,方能指导实践。进一步分析,也就是学校与企业的导师依据各自的能力在一定培养流程的基础上齐心合力帮助学生高效率地达成培养目标。而要发现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协同的机理,有必要而且必须从其微观基础也就是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如何影响学生这个角度去考察。
一些学者探讨了导师对学生的影响途径,比如张蓉、候思阳认为导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思想方面的影响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的培育。王明环、许雪峰、马亚良则是从学生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角度提出了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朱郴韦、那鹏认为导师制的工作机制的主体是提升导师与学生的积极性。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来看,导师影响学生的路径主要是三条:督促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成长,起“推力”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与学习方向,起“引力”作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渡过难关,起“助力”作用。结合前面对导师制的特点可以看出:导师制能够提供“三力”,其主要源于导师制能够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发掘。
一些学者研究了产教融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机理。所有学者都认为产教融合课程的实施能够弥补学生实践方面的不足。除此之外,产教融合碰到的一些问题,也会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论与实践。因此,产教融合能够扩大学生知识的广度。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通过产教融合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实践技巧以及实践与理论结合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如李枫、于洪军。少数学者还认为通过产教融合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从而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提高了学习的容量,学者称之为“容度”,如王丹中。
2.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协同的模型。前面分别对产教融合与导师制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且认为产教融合与导师制本身就存在着互补性。然而这种互补性是理论上的,其实现还必须有其实现的机理。无论怎样的机理,所有分析的最终归途都是提高学生水平。为此考查产教融合与导师制在影响学生的机理上的关系。好在前面两者优缺点的分析之后,紧接着分析了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各自影响学生的机理。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导师制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三力”,产教融合主要提高学生“三度”,进一步思考发现:“三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三度”的实现没有“三力” 的帮助,其作用微乎其微。反过来,“三力”只有为“三度”服务才是最好的归宿,才能達到人才培养目标。除此之外,两者还起着相互促进循环的作用:“三力”在促进了学生的“三度”之后,学生收到正向的刺激,跟导师的互动更频繁有效,从而形成更强的“三力”,意味着学生的引力、助力、推力更强,更加高效地学习,从而进一步拓宽“三度”,如此循环反复并螺旋上升。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协同模型,见图1。
三、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协同的主要模式创新
(一)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协同模式的要素
为了进一步探讨导师制与产教融合的协同模式,需要对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各自的要素提取出来。从前面的概念辨析可以看出,导师制的核心是为学生配备导师。因此,可以将导师制的核心要素理解为导师。同样的产教融合的核心要素理解为产教融合课程。要实施两者的结合,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根据前述的两者之间协同的原则之一服务于培养目标,两者的结合亦离不开培养目标。因此,产教融合与导师制协同的模式创新,其主要就是以下几个要素的关系及其互动形成的模式:导师、产教融合课程、学生、培养目标。
导师的来源可以分为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两种。显然,这两种导师都有其适用条件,具体采用哪一种导师或者两种都采用,视情况而定。产教协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产教融合课程,其主要是糅合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打通了两者的鸿沟,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现有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连续的过程达到培养目标。因此,将这四种要素串联起来对协同模式的理解就是高等院校通过以发挥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协同作用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导师制与产教融合协同的主要模式
从前面产教融合与导师制协同的机理来看,学生与培养目标是既定的,其基本关系已经在前述模型厘清,剩下的两个要素就是导师与产教融合课程,他们两者的具体设置及其关系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与重点。由于产教融合课程的方式、内容等与太多本文研究之外的因素有关,因此对此不作详细的探讨。依据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是否设定单独的导师来看,导师制与产教融合之间协同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学校导师+产教融合模式。顾名思义,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的导师由学校导师充任,学校导师对学生的总体成长状况负责,实践的学习主要通过产教融合过程完成。其具体情况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学校导师的理论水平较高,超越了人才培养标准,从而能够高屋建瓴地对学生理论方面的学习进行引导,也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较长时间的接触,也能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了解并督促,从而能够较好地推动学生学习的进步。图2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个鸿沟由产教融合课程实现。另外,图2中理论知识的高度与宽度都要稍厚于实践技能,这说明这种模式中学生发展的主要方面是理论知识,为了理论的掌握与解决理论问题而对实践进行掌握,比如其具体的产教融合方式可以采用导师带领学生为企业进行项目研究。最后,图2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三面都是虚线,这表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广度、深度与容度都在不断地学习中变化。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是行业创新与领军人才,同时也要求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强。综合以上条件,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于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学生基础较好的本科院校或者一些当前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专业采用。换句话说,也就是适合定位为应用研究型的大学,即除了基础研究型外的一些高水平大学。也适合作为一般本科院校进行产教融合的过渡模式采用(其效果有些折扣)和产业进化相对较快的专业。
2.企业导师+产教融合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一个专门的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主要通过产教融合课程完成。其具体的模式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图中的实践技能这块的长度与宽度的数量要大于理论知识。这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企业导师往往是企业在某个岗位上的骨干,其所擅長的大多是实践技能,理论方面往往未能继续深造。二是企业导师主要就有关职业理想、工作技能、工作计划、程序、纪律等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与督促,对理论方面的要求较低,从而使得毕业出来的学生的操作技能往往较强。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操作技能强、理论知识较弱,毕业后往往能够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于水平较低的高等院校或者中职类学校采用。
3.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产教融合模式。可以看出这种协同的运作方式是学校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术与职业理想的确立,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职业理想确立、职业技巧与职业的程序、纪律。在进行产教融合的课程学习中学术的问题请教学校导师,实践的问题请教企业导师,两者能够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上补充产教融合课程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时学校导师与实践导师也必须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换信息、协调一致以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都是固定的,指导的时间长,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全面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堪称是最为完美的融合模式。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以下一些限制条件:一是这种方式需要有充足的合格导师。就数量上说,相当于1个学生2个导师(1个企业导师,1个学校导师)。就质量上说,学校导师要求对该专业所有的课程都有一定的研究的综合性导师,企业导师要求对该专业所有的岗位的工作都有一定了解与经验的导师。相对而言,学校方面的导师经过本科与硕士阶段的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较为全面。而就大多数企业导师来说,并没有对企业内该专业所对应岗位都通晓,都通晓的往往是部门经理级别的,他们的人数非常有限,能够用于指导学生的精力也非常有限。二是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需要存在良好的配合,其中的沟通方面作用尤为重要。学生在接受两个导师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多头领导的问题,一旦两个导师对学生的认识与发展规划出现较大偏差,学生无所适从。三是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的完美组合的平衡是脆弱的,若平衡打破,最终的结果其实质上可能是前面两种模式中的一种。
在满足上述条件下,这种模式显然适用于所有层次的学生、所有的院校,然而不同的情况下所取得效果是不一样的。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会选择实践技能型的发展方向,从而学校导师的作用有限。资质很高而又对理论感兴趣的学生可能选择理论型发展方向,从而企业导师的作用有限。资质好、精力充沛而又平衡发展的学生则是这种模式最为合适的对象,能够在两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领域的创新人才、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益众.本科生导师制如何走出“试验田?[N].中国教育报,2016(4)
[2]贾绘泽.高校推行本科导师制的几个主要问题[J].教育探索,2016(10)
[3]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
[4]黄文伟.现代学徒制视阈下我国产教融合制度设计研究[J].职教论坛,2018(5)
[5]蔡丽娟.“产教融合”视角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瓶颈与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导刊,2018(17)
[6]张新科,王斌.高职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计[J].职教论坛,2012(2)
[7]代姗.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8(13)
[8]罗向阳,杨铭.加强融合创新,培养一流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2018(9)
[9]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
[10]黄瀚玉,刘邵鑫,曾绍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8(11)
[11]和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12]张蓉,候思阳.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6(24)
[13]王明环,许雪峰,马亚良.基于反馈的导师制本科生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8(3)
[14]朱郴,韦那鹏.创新教育下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特征与工作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5(2)
[15]李枫,于洪军.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以“双层次螺旋协同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8(7)
[16]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方式,推动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建设——以梧州学院营销专业为例”(2018JGB308);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院校转型视角下商务英语专业语言输出类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2015JGA354);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视角下国际化语言服务类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2018JGA281)
【作者简介】邝新娟(1979— ),女,广西梧州人,教育学硕士,梧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方法;通讯作者:卿 硕(1981— ),男,湖南永州人,管理学硕士,梧州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