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规范化癌痛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10-24姜美娴
姜美娴,李 京,韩 涛*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沈阳 110034;2.沈阳军区总医院,沈阳 110016)
癌症疼痛(简称癌痛)系指肿瘤病变部位将调节或修复的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后引起一系列痛觉反应[1],对此西医主要予以解热镇痛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但因药物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及耐药性,因此临床效果并不乐观[2-3]。穴位贴敷是最常用的外治止痛法,通过体表药物直接刺激,止痛疗效迅速,临床常见癌痛病理类型错综复杂,西医无法实现针对性治疗,而中药贴敷可依据患者病情特异性,对药贴内涉及药物进行加减调和,实现“因人施治”的治疗目的。同时本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迅速、毒副作用小等诸多特点,深受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认可[4]。疾病本身及相关治疗手段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临床对此予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规范化护理干预对入选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患者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现就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6年9月—2018年2月肿瘤科收治的癌性疼痛患者8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7.20±0.20)岁,卡氏评分(59.86±8.26)分;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27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48.10±0.10)岁,卡氏评分(61.05±8.04)分。2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我院伦理委员会予以批准,患者具有知情权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5]:经临床细胞学检测、病理学、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提示罹患恶性肿瘤者,痛病理类型属于躯体痛,癌痛由原发肿瘤或转移性肿瘤引起,NRS评分>3分,疼痛部位≥3处;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疼痛性质多以刺痛、胀痛、隐痛为主,多伴有面色晦暗或黧黑、肌肤失于濡润、缺乏光泽、神疲乏力、性情暴躁易怒等临床症状,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脉多细涩、结代或沉弦者;3)年龄在28~78岁者;4)疼痛部位相对明确、固定,肌肤无破溃及炎性表现者;5)各项生化指标检测均为正常者;6)患者自愿参与试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者;2)近期进行过疾病相关系统治疗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等特殊时期者;4)合并严重心脑肾等脏器重大损害者;5)对敷贴药物过敏者;6)不愿参与或不能参与研究者,如罹患抑郁症者;7)临床资料收集不全或不完善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癌痛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调护,基础护理具体包括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饮食护理、疾病宣传教育等常规护理措施;轻中度患者及时予以磷酸可待因片,用法用量:30 mg/次,2次/d,重度疼痛患者予以硫酸吗啡控释片,用法用量同磷酸可待因片;实验组在其基础上予以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规范化癌痛护理干预,穴位敷贴药味:斑蝥15 g,水蛭20 g,红花25 g,白芥子30 g,全蝎2只,壁虎25 g,白花蛇舌草30 g,三棱30 g,莪术25 g,细辛30 g,以上药味烘干粉碎,过200目药筛,以适量陈醋调成膏状,制成药饼置于穴位敷贴内,对贴敷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固定药贴,手指适当按压穴位贴,加大刺激作用。用法用量:时间15 min/穴,早晚各1次;穴位以阿是穴为主,辅以活血化瘀之膈腧、三阴交、合谷、血海穴;规范化癌痛护理干预包括:1)癌痛评定:对患者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及整理,主要包括既往疼痛史、基本生命体征、心理状态及临床辅助检测指标与数据等,并对疼痛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如疼痛性质、部位、时间、缓解方式;2)疼痛处理:采取因人施治的原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干预,具体包括疏导安慰、情感宣泄、转移注意力、正确对待疾病四类;3)疼痛教育宣教: 结合患者心理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等方面采取最为恰当的方式及语言进行疾病相关解说,使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疾病及身心变化,减轻其心理负担及负面情绪,树立生活信心与生存目标,以配合治疗;4)定期回访:回访频率1次/周,连续4周,随访内容为疼痛评分、心理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评价标准 记录2组疼痛疗效评价:1)痊愈(CR):患者自述无疼痛感,恢复至疾病前状态;2)部分缓解(PR):患者自述疼痛明显减轻,睡眠及饮食不受影响,能正常生活;3)轻度缓解(MR):患者自述疼痛有所减轻,但疼痛感时刻保持,睡眠及饮食受到影响;4)无效(NR):疼痛感、睡眠及饮食等均较治疗前无缓解甚或加重。
1.5.2 比较治疗前后2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进行心理状态分数评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焦虑及抑郁状态评分,表格包括20个项,每项获得分数记作粗分,最终以标准分为统计结果,标准分=粗分×1.25,50分标准分为焦虑抑郁临界点,获得分数越高提示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越严重。
1.5.3 比较治疗前后2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分数评定,评定涉及项目涵盖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具体条目又分为精力与疲倦、睡眠与休息、疼痛与不适及所需社会支持的满足程度等,最终统计分数以具体条目所获分数之和的算数平均值为准,满分为记为10分,获得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高。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疼痛积分、生活质量等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有效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率(%) 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 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1。
表1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 40) 例
2.2 治疗前后2组心理状态对比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组心理状态对比(±s ,n = 40)
表2 治疗前后2组心理状态对比(±s ,n = 40)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SAS SDS研究组 治疗前 48.90±5.20 40.70±5.11治疗后 34.53±4.21#△ 25.54±3.25#△对照组 治疗前 48.88±5.44 40.76±4.25治疗后 41.76±5.25# 38.25±4.59#
2.3 治疗前后2组生活质量对比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2组生活质量对比(n = 40)
3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新发癌症患者约1千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伴发癌性疼痛者高达80%之多,因此针对癌性疼痛的治疗刻不容援[7-10]。西医针对疼痛主要予以止痛剂对症治疗,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缓解患者生理之苦,但无法弥补患者心理之疾,且该类药物存在副作用及依赖性等负性作用,因此临床使用及取得疗效不尽人意[11-13]。中医认为疼痛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其病机均为气血运行不畅,瘀堵血脉所致,因此治法当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针对兼证予以综合调理[14-15]。中药穴位贴敷的疗法充分体现中医外痔疗法之博大精深,可通过药物刺激体表穴位而起到调理内在脏腑之功效,正所谓“经络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内外同治的中医整体思想[16-17]。贴敷方中斑蝥、白芥子、全蝎、细辛作为敷贴的基本药味,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透达腠理的作用;水蛭,咸苦平,有小毒,主入肝经,具有行气活血、祛瘀通经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临床各类瘀血痛证,尤以癥瘕、积聚重症疼痛效果颇佳;壁虎,可起到祛风活络、散结止痛之功用,与水蛭合用,助其活血化瘀之力的同时,又发挥自身通经止痛的疗效;红花,又称草红花,性温,味辛,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经络瘀滞、血脉不通、跌打损伤等造成的痛证;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白花蛇舌草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效缓解癌肿导致的躯体疼痛,实乃“清热解毒”之良药;三棱、莪术均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作用,临床用以治疗癥瘕积聚、气滞血瘀、心腹疼痛、胁下胀疼、跌打损伤之痛证,古代文献记载曰:“三棱者,入肝脾血分,乃血中气药,长于破血中之气,以破血通经;莪术者,入肝脾气分,乃气中之血药,善于破气中之血,以破气消积,二药合用,气血并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力彰”,由此可知,三棱、莪术对于临床诸多痛证疗效显著。穴位所选为阿是穴、膈腧、三阴交、合谷及血海穴,其中阿是穴可调节局部气血,疏通局部瘀滞,起到祛瘀止痛的疗效;膈腧、三阴交、合谷及血海穴均具有活血理气、通络止痛的作用,与阿是穴合用,加强其疏通之力,促进敷贴药物吸收程度。癌痛患者常出现心理状态异常的现象,包括恐惧焦躁,对日后的恢复及生活丧失信心;极容易出现悲伤、抑郁、绝望等情绪,甚至不与外界交流等;内心过分激动与质疑,产生厌世、暴躁、抵触等情绪,甚则情绪失控等,因此在癌痛患者的整个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心理干预亦发挥着不同寻常的正面作用,是其他医学方法无法替代的[18-20]。本次研究采用规范化护理干预,具体包括疏导安慰、情感宣泄、转移注意力及正确对待疾病,其中疏导安慰系指对患者进行疾病本质的告知及解说,结合心理干预方式,对患者进行精神心理上的鼓励与安慰,树立其生活信念及斗志;情感宣泄系指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换位思考,疾病的发生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巨大且沉重的打击,造成患者意志薄弱,丧失生存信心,因此鼓励支持患者情绪宣泄可改善其消极情绪的负面作用;转移注意力系指转移患者对于疾病的过多专注,积极倡导、督促患者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以转移患者对疾病担忧、焦虑、紧张等心理刺激;正确对待疾病:因疾病造成形体上的残缺及创伤等引起患者产生不良情感是颇为多见的,所以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应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使其正确认识这一变化,并且能够逐渐地接受形体变化。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疼痛临床疗效、心理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改善显著,这充分说明了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规范化癌痛护理干预对癌痛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