龈下喷砂在牙周维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10-24广东省梅州市中医医院514000蔡奕曾卢文辉
广东省梅州市中医医院(514000)蔡奕曾 卢文辉
牙周维护是临床治疗牙周疾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其主要工作是通过手工/机械刮治及超声跟面平整,以去除牙结石、控制牙斑菌。但牙周疾病病程久,需长期多次治疗,而反复根面平整易引起牙齿敏感不适,且无法直视牙周袋位置,不易完全清除龈下菌斑及结石,影响治疗效果[1]。喷砂治疗是以气流推动砂粉等作用于牙周袋内及牙根表面,可对常规器械不易到达部分实施抛光[2]。本研究选取我院慢性牙周炎患者79例,分组研究龈下喷砂在牙周维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慢性牙周炎患者79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观察组(n=40)、对照组(n=39)。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1~53岁,平均(37.18±8.91)岁;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2~53岁,平均(37.34±8.89)岁。两组基础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附表1 治疗前后两组牙周状况对比()
附表1 治疗前后两组牙周状况对比()
时间 组别 例数 附着丧失(mm) 菌斑指数(°) 探诊深度(mm) 出血指数(°)治疗前观察组 40 5.22±1.19 1.64±0.87 4.63±0.53 3.11±0.54对照组 39 5.20±1.16 1.65±0.88 4.64±0.51 3.24±0.67 t 0.076 0.051 0.085 0.951 P 0.940 0.960 0.932 0.345治疗后观察组 40 5.13±1.22 1.09±0.65 3.25±0.31 2.51±0.53对照组 39 5.34±1.13 1.49±0.43 3.37±0.40 2.64±0.59 t 0.793 3.217 1.493 1.031 P 0.430 0.002 0.140 0.306
附表2 治疗前后两组VAS和SF-36评分对比(,分)
附表2 治疗前后两组VAS和SF-36评分对比(,分)
组别 例数 VAS t P SF-36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 40 5.67±1.01 2.06±0.58 19.603 0.000 51.38±2.17 75.35±3.01 40.855 0.000对照组 39 5.70±1.22 3.84±0.73 8.170 0.000 51.60±2.22 70.64±3.11 31.118 0.000 t 0.119 12.015 0.445 6.840 P 0.905 0.000 0.657 0.000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经临床特征、症状检查确诊;无全身系统性疾病;预留牙齿>20颗(除第3磨牙);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哺乳、妊娠期女性;伴心血管、糖尿病等疾病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者;正服用止痛药物者等。
1.3 方法 治疗前均完善血常规等基础检查。设备:超声洁牙喷砂系统(瑞士,EMS)、砂粉(瑞士,Air-Flow Perio)、牙周探针(美国,Chicago)。对照组以PS尖行超声龈下刮治治疗;观察组以龈下喷砂治疗,龈下喷嘴进入龈沟约3~5mm,喷5s/点位。功率均调至最大功率70%,水量调至最大,治疗中均未使用麻醉,完成后以3%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治疗后1个月观察临床效果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牙周状况:附着丧失、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以牙周探针(Williams)检查牙龈缘到袋底距离,探查每颗牙舌、颊侧近中、远中、中间,6个点,取平均值;菌斑指数分0~3°;出血指数分0~5°。②两组治疗前后均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共10分,越高提示越疼;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均以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生活质量,共100分,越高提示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21.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牙周状况 治疗前两组附着丧失、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牙周状况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出血指数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菌斑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1。
2.2 VAS和SF-36评分 治疗前两组VAS和SF-36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见附表2。
3 讨论
慢性牙周炎为细菌感染性疾病,因此积极控制菌斑是预防牙周炎复发、加重的基础。维护治疗的核心是去除龈下菌斑,目前临床常用清除手段是洁刮治,但无论采取何种器械,均会不同程度残留牙石、菌斑,成为预后复发的危险因素[3]。
龈下喷砂是于传统喷砂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手段,其主要以甘氨酸为原料,于消除菌斑的同时还能抛光根面,可减少常规材料对牙齿造成的损伤[4]。学者袁亚娣等[5]研究指出,慢性牙周炎患者维护治疗阶段龈下喷砂可获得与传统手段超声龈下刮治一样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改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等症状。本研究将该技术应用于4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维护阶段,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牙周状况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出血指数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于菌斑指数改善方面远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该治疗技术效果更突出,能有效清除菌斑、牙石,减少预后复发危险因素。龈下喷砂中喷嘴能伸入牙周袋内,确保气流、砂粉、水等混合物能均匀喷向袋内各个方向,有效达到根分叉、牙周间隙等常规器械不易达到区域,继而突破传统方式局限性,有效清除龈下菌斑。此外,甘氨酸材料具有可溶于水、低磨耗等特点,适用于需多次消除龈下斑菌的维护治疗[6]。有学者提出,龈下喷砂因颗粒小,不易消除大块牙石,影响预期效果[7]。本研究所选对象为定期实施牙周维护患者,其牙石量不多,且皆为新生,与形成多年坚固牙石对比,更易清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证实龈下喷砂于牙周维护中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及预后生活质量。
总之,牙周维护中龈下喷砂能有效清除菌斑,降低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