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前后缅甸华侨的政治立场考察

2019-10-24□姜

探求 2019年5期
关键词:华侨缅甸国民党

□姜 帆

缅甸是中国山水相连的邻邦,华侨移居缅甸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据估算,截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缅甸华侨的总数应在三十万人以上。[1]晚清民国时期,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存亡危机,海外华侨亦纷纷将目光转向政治领域。从此,缅甸华侨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国共两党的政治路线产生了密切的联动关系。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变迁与新中国的成立,促使缅甸华侨社会出现明显的政治分化。其中,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进步力量最终赢得胜利,并以实际行动为新中国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国共两党与缅甸华侨的关系背景

孙中山曾赞誉曰:“华侨乃革命之母。”缅甸华侨与中国国内政治运动的关系大略可追溯到辛亥革命时期①。随着清末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海外华侨纷纷奋起支援国内的革命运动。1908 年4 月,缅甸同盟会分会在仰光成立,缅甸华侨从此与同盟会以及后来的中国国民党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纵观民国时期,国民党主要通过两条渠道在海外华侨中开展工作:一是国民党驻海外支部,二是国民政府驻海外使领馆。国民党驻缅甸支部一直注重联络华侨上层人物,不少缅甸侨领同时兼任国民党干部。例如,土瓦侨商李炳燊既是当地侨领,也是当地国民党党部主持人。[2]1933年,国民党驻缅甸总支部为派人参加定于1935年召开的国民党五大,特地举行了代表选举会议,李炳燊等四人当选为国民党五大代表。[3]

国民政府驻仰光领事馆亦与缅甸各主要华侨团体长期保持密切联络,随时动员缅甸华侨响应国内政治运动。例如,1935 年,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仰光领事馆立刻通函各华侨团体、各侨校召开大会,与会团体代表三十余人组成筹备委员会,定名为“缅甸华侨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推举十五人,以团体为单位,以领事馆为当然委员,以国民党驻缅总支部、华商商会、兴商总会、妇女联合会、福建公会、《仰光日报》、《觉民日报》、中华工党总部、青年团、五三社为筹备委员,促进会地址暂设于领事馆。[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驻仰光领事一览表(1928—1949)

中国共产党在缅甸华侨中的工作主要兴起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1939年,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书记的南方局,在南方各省、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华侨社会中贯彻“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战方针。1941年,中共中央南方局正式批准建立缅甸华侨中共总支委,常委包括总支书记李国华、组织部长林望中、宣传部长郑祥鹏,委员有李华和杨章熹,建立时间从1940 年11 月算起。[5]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缅甸华侨中共总支委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先后出版《新知周刊》、《侨商报》等进步报刊,并组建“缅甸华侨青年战时工作宣传队”,在缅甸华侨中引起较大影响,既为中国国内和缅甸当地的抗战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援,又打破了国民党对缅甸华侨工作的垄断局面,为中国共产党和后来的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海外工作基础。

与此同时,国民党在缅甸华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官员常借抗战之名,在海外搜刮钱财;国民党特务分子频频进入缅甸,镇压华侨进步力量。1936 年,缅甸华侨抗日进步运动中的妇女积极分子陈月容在回国探亲时突遭逮捕枪杀,此事在缅甸华侨社会中激起强烈反响。[6]缅甸华侨一方面继续积极支援国内抗战,另一方面对国民党的腐朽风气和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并总结出对国民党的如是印象:加入国民党只为升官发财;特务分子敲诈爱国侨胞;疏散大员先乘汽车逃走。[7]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已经失去了在海外华侨社会中的绝对优势。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缅甸华侨的政治立场

从抗日战争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共两党的政治分化继续在缅甸华侨社会发展。这一时期,号称华侨社会“三大支柱”的侨报、侨团、侨校,无不打上了政治斗争的烙印。

(一)缅甸华侨报业的分化

缅甸华侨社会的分化首先体现于报业。二战结束后,缅甸华侨社会中首屈一指的“四大华文报”最初是《新仰光报》、《中国日报》、《人民报》和《国民日报》。这四份报纸的政治立场各有不同。

《新仰光报》创刊于1945年,号称“华侨集资、华侨经营、华侨立场”,主持者曾顺续、徐四民等均为著名民主人士,对中国问题主张团结民主,是一份亲民主党派路线的晚报。

《中国日报》创刊于1945年,起初由一些经营工商业的缅甸侨领经办,以“超然派”自居,号称是没有党派色彩的“中立报”,实则倾向于国民党,后来转售给徐四民和陈占梅,政治立场转而倾向于新中国。1948 年,仰光《中国日报》董事会发生分裂,部分董事和工作人员离开《中国日报》,于1949 年创办了《中华商报》。该报最初声称在国共之争中取中立态度,实则倾向于国民党。1957 年,中国共产党方面出资收购了《中华商报》,使之成为中共阵营的报纸之一。

《人民报》名义上是中国民主同盟缅甸总支部的机关报,实际上由肖岗等旅缅中共党员经办,其前身是肖岗在1946年创办和主持的《人民旬刊》,1947年改为《人民报》。《人民报》是中国共产党在缅甸的报业阵地,以推进民主运动、充当侨胞喉舌、致力中缅友好为宗旨。

《国民日报》的前身是1913 年创办、1942 年停刊的《国民日报》,于1946 年复刊,是国民党缅甸总支部的机关报。但该报在战后仅生存了四年,于1950年3月终刊。

新中国成立后,缅甸华侨社会的舆论风向纷纷转向中国共产党。随着《中华商报》创刊和《国民日报》终刊,缅甸“四大华文报”变成《新仰光报》、《中国日报》、《人民报》和《中华商报》,而这“四大华文报”以及《生活周报》等许多规模较小的报纸均先后站在了支持新中国的立场上。[8]同时,国民党势力日渐衰微,只剩《自由日报》、《中国论坛报》、《亚洲日报》等少数缅甸华文报纸继续支持台湾国民党政权。[9]

(二)缅甸华侨社团的抉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缅甸主要华侨社团大多站在支持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立场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缅甸华侨纷纷在10月1日当天升起五星红旗。1949年10月10日,缅甸勃生华侨在“双十节”(即辛亥革命纪念日)举行庆祝会,与会代表包括11 个缅甸华侨组织和众多缅甸人士,会场悬挂五星红旗,与会华侨均宣誓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0]缅甸40余个华侨社团还计划同日举行群众庆祝大会和游艺晚会,只是因国民党势力的阻挠而未能如期进行。1949年12月,缅甸华侨48个社团联合发表通电,表示“首次向我们新祖国的人民领袖毛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各民主政党、人民团体及全国同胞,表示热诚的拥护、崇敬与感激”。[11]通电上署名的社团,主要有缅甸华商商会、华侨店员联合会、华侨兴商总会、华侨妇女协会、华侨学生联合会等代表性缅甸华侨社团。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缅甸中下阶层的华侨延续抗战时期的爱国进步传统,先后成立了一批支持中国共产党、拥护新中国的群众性社团。其中,抗战时期活跃在缅甸华侨社会的“店联”(华侨店员联合会)、“妇协”(华侨妇女协会)、“学联”(华侨学生联合会)、“伊江合唱团”先后重组,加上新成立的“教联”(华侨教师联合会)和“工联”(华侨工人联合会),形成了号称“六联团”的组织,另外还有“文协”(文化艺术协会)、“青协”(青年协会)、“书记公会”等比较活跃的进步社团。这些社团共同代表着缅甸华侨的进步力量,并在新中国政府和缅甸爱国华侨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例如,1950年12月22 日,新中国驻仰光总领事李萍暨缅甸侨团代表赴毛淡棉慰问遭受火灾的侨胞,代表除了有华商商会的曾顺续、兴商总会的陈步墀、缅甸民盟的叶振荣等人外,还有店联、工联、教联、学联、妇协、伊江合唱团、青协、文协、书记公会九大社团联合派出的代表邱登富、王一芒。[12]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赢得缅甸主要华侨社团的支持,主要归功于三大举措:

一是与民主党派密切合作,扩大统一战线。1948年1月1日,中国民主同盟缅甸总支部巧妙地赶在1948 年1 月4 日缅甸联邦正式成立之前宣告诞生,于是便算作英属缅甸殖民地遗留下来的原有社会组织,被缅甸联邦视为合法。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纷纷借助民盟向缅甸各城镇派遣分部,与国民党争夺社团阵地。1950 年,仰光原国民党老党员马云汉、陈步墀、陈上坑、黄重远、朱彦雄、曹国杰、朱乾汉、陈依石等共同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缅甸支会”,并发布宣言,通电拥护“民革”中央,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党派之一。[6]

二是成功获得缅甸华侨工商界上层人士的支持。在中共和民盟等进步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缅甸华侨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华商商会、兴商总会都呈现进步姿态。华商商会的总干事徐四民、兴商总会会长陈占梅从战后“反内战”运动时就站在同情和支持群众爱国运动的立场上。1949 年新中国宣告成立后,华商商会开会商讨“双十节”悬挂什么国旗的问题,徐四民提出必须带头悬升五星红旗,并争取到副会长邱贻厥的支持,最终以多数票击败会长李文珍、副会长陈洪安等保守派侨领。从此,李文珍等维护国民党的旧时代传统侨领逐渐在缅甸华侨社会中失去了权威。[6]

三是率先在缅甸组织华侨回国观光团。为了让海外华侨亲眼目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面貌、增强海外华侨对新中国的信心和认同感,自1951 年起,新中国通过与海外主流华侨社团合作,组织了若干批次的华侨回国观光团。1951年9月的第一批缅甸华侨回国观光团,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海外华侨回国观光团。观光团由缅甸华商商会出面主持组织,成员以工商界华侨为主,兼顾各籍贯、各团体和缅甸各地区的代表性人物。例如,第一批的团员邱登富是店联会长,王一芒、陈秀莲是妇协的前任和时任会长,林福将是学联会长,林锡祯是广东华侨,朱廉我是广东梅州客家华侨,黄伟立是福州华侨,等等;第二批的副团长是兴商总会会长陈占梅、参加过同盟会的粤籍华侨李雁行、闽籍知名侨商黄铁金,秘书长是缅甸民盟的叶振荣,副秘书长是民盟的冯励冬,等等。其他团员也都是缅甸华侨社会中知名度较高、热心公益、支持祖国发展的各界代表人士。[6]从1951 年到1956年,中国政府一共接待了八批缅甸华侨集体回国观光团。

新中国接待缅甸华侨回国观光团统计

缅甸华侨回国观光团的团员多为缅甸成功侨领或各界代表性人物,其中不少人是共产党员、民盟成员或进步社团的活跃分子。他们在获得新中国领导人接见、参加国家庆典、参观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大型城市和工程后,往往通过报告、广播、图片展览等形式向缅甸人民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使新中国在缅甸华侨心中树立起欣欣向荣的美好形象,令广大海外侨胞对新中国的发展前景增强了信心。

(三)缅甸华侨学校的斗争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共两党逐渐拉开了对华侨学校的争夺战。缅甸华侨学校当时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支持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定十月一日为国庆节,悬挂五星红旗,采用新中国出版的新华课本。2、继续支持国民党和台湾当局,推行三民主义教育,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效忠“中华民国”政府,加入台湾方面主导的“缅华文教促进会”,采用台湾审定、正中书局出版的课本。3、保持中立。这类学校或是支持国共双方的力量相对均衡,或是资源有限难以分立,故采取折中办法,董事会里同时容纳不同政见的双方人士,礼堂仅悬挂孙中山先生的遗像,不悬挂任何旗帜,采用新加坡出版的课本。[13]

第一类学校的代表首推缅甸南洋中学。缅甸南洋中学的建立,源于国共两党对缅甸华侨“最高学府”华侨中学的激烈争夺。1948年3月,华侨中学进步师生发起“护校运动”,国民党当局遂将华侨中学、中正中学(原华侨女中)和育德中学的进步教师杨章熹、李行健、林竹、吴彰彬等解聘驱逐,而这些教师均为共产党员或民盟成员。在中共和民盟的全力支持下,这些进步教师被解聘后便自发创办了缅甸南洋中学。

南洋中学的办学目标,是为中国革命事业输送骨干,故其教育方针和管理模式不同于其他学校。南洋中学大力吸收贫困学生,减免学费的学生数量经常高达70%,学生毕业后返回中国升学或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数量也高居缅甸华侨学校之首。因此,南洋中学的早期教学以中文为主,课程设置与中国国内相同,以便学生回国升学。直至50年代中期以后,南洋中学才增设外文班,推行中、英、缅三语教学,课程设置按照缅甸教育部的规定,与缅甸当地学校相衔接。南洋中学还积极派遣骨干教师到其他城镇开展进步华文教育,向缅甸各地输送进步力量。[14]

第三类“中立”学校在四五十年代的缅甸更为常见。当时缅甸华侨社会的新旧政治力量错综复杂,不少华侨学校的负责人和师生兼有国共双方的支持者。例如,勃生华侨中学在战后复办时,选出的正副董事长分别是许文顶和林望中,前者是国民党缅甸总支部的首席常务,后者则是缅甸华侨中共总支委的领导人之一,后来返回中国,先后担任过中国新闻社社长、福建省侨办和外办副主任。[6]在紧张的政治氛围下,缅甸华侨学校的政见之争甚至一度激化。1951 年5 月,仰光中正中学的校长擅自废除前期已采用的新中国新华课本,与学生自治会发生纠纷。中正中学副董事长曾顺续支持学生自治会采用新华课本,触怒了亲台势力,次月即遭暴徒枪杀。曾顺续是缅甸极负盛名的华侨领袖,对华侨实业、福利、教育等均贡献卓著,不料因卷入侨校立场之争而惨遭杀害此事,震惊了整个缅甸华侨社会。[15]

随着时间推移,缅甸各大侨校中的进步力量逐渐取得斗争胜利。华侨中学在1948年护校斗争后继任的董事长邱贻厥、雷碧书都是知名民主人士,同情学生运动,后来董事会又处于徐四民的直接主持和掌控下,故华侨中学也成为缅甸华侨进步爱国运动的主力军。同时,拥护新中国的进步华侨还创办了一批华侨小学,如闽南籍华侨创办的集美小学、广东籍华侨创办的新侨小学、梅州籍客家华侨创办的育侨小学等[6],对开展缅甸华侨的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语

缅甸华侨社会的政治分化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国共两党的路线之争延伸至海外华侨社会的表现,其兴起、发展与消逝,均与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演变呈现直接的联动关系。广大人民包括海外华侨的拥护,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之一,而华侨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雄厚的整体经济实力,更使得华侨成为近代以来各个政治派别的争夺对象,这种争夺在国共两党的决战时期达到巅峰,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给海外华侨社会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已经赢得绝大多数海外华侨的拥护,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华侨的任务初见分晓。同时,为了拓展中国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关系、营造安全的周边环境,新中国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外交活动的意识形态特征。因此,中共中央决定,解散海外华侨中所有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民主党派组织。1954年12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会见缅甸政府总理吴努时明确表示:“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16]缅甸华侨中共总支委、中国民主同盟缅甸支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缅甸支会均先后停止活动、宣布解散。从此,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侨务工作重心,逐渐从号召华侨支援祖国革命和建设,转为号召华侨遵守当地法律、加入当地国籍、融入当地主流社会。随着缅甸华侨社会逐渐转型为华人社会,曾经一度造成缅甸华侨社会分化的政治立场问题,亦逐渐淡去。

回首半个世纪以前,缅甸华侨在两党政治阵营之间的抉择已然远去,但往事并不如烟,他们的史迹,至今仍传递着海外华侨心系民族危亡、关怀祖国命运的热忱,传递着炎黄子孙对故土血浓于水、休戚与共的深切眷恋。如今,在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缅甸逐步扩大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当继承和发扬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经验,使广大缅甸爱国华侨继续为构建中缅友好关系、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时代贡献。

[注 释]

①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自1911 年(农历辛亥年)爆发的武昌起义和各地革命活动,广义的辛亥革命则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至孙中山卸任、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止。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辛亥革命。

猜你喜欢

华侨缅甸国民党
我的华侨老师
快过关了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缅甸记忆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缅甸非常之旅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