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及不同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比较试验初报
2019-10-24王友好赵精东丁勤之董二甲安徽省铜陵市普济圩农场244000
王友好 赵精东 丁勤之 董二甲 (安徽省铜陵市普济圩农场 244000)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真菌病害,在全国各麦子生产区均有发生。而小麦赤霉病又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常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1-4]。在小麦赤霉病流行年份,当病穗率达30%~50%时,可造成小麦减产5%~15%;当病穗率达50%~100%时,小麦减产幅度为10%~40%。更为严重的是,小麦病粒中的赤霉病菌可分泌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食用后不仅会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容易使人畜出现食欲降低、体重减轻、代谢紊乱等生理现象,同时还会对人和动物的免疫功能产生明显影响(199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评估报告中,该毒素被列为第三类致癌物)[5-8]。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及其复配剂的开发和广泛应用,尤其在防治麦类赤霉病上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多菌灵,使禾谷镰刀菌产生了抗药性突变,且抗性群体有不断蔓延的趋势[9-10]。因此,为改善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因大量使用多菌灵而造成的抗药性问题,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高效、经济、安全药剂品种,笔者于2017年进行了6种药剂及不同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效的影响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7年设在安徽省铜陵市普济圩农场农科所内进行,试验田块地势平坦、地力均匀、肥力中等偏上,土壤质地为马肝土,pH 6.53,有机质含量为4.02%,全氮含量为1.75%,有效磷含量为16.92 mg/kg,有效钾含量为139.59 mg/kg。
于前茬水稻收获后,用小麦联合播种机,一次完成灭茬、旋耕、施肥、播种(播种量为262.5 kg/hm2)、开沟。小麦基肥施51%司尔特复合肥450 kg/hm2,全生育期追肥3次,分别于2017年12月7日(小麦3叶期)追施尿素187.5 kg/hm2,2018年2月22日(返青拔节期)追施尿素187.5 kg/hm2+氯化钾93.75 kg/hm2,2018年3月10日(促花肥)追施51%绿聚能复合肥210 kg/hm2。小麦全生育期进行2次杂草化除,分别于2017年12月7日施用世玛+炔草酯1次,2018年2月19日施用世玛+炔草酯+苯磺隆1次。小麦赤霉病于4月20日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吡蚜酮进行第1次防治,于4月26日用戊唑·噻霉酮+咪鲜胺+吡蚜酮进行第2次防治。
1.2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宁麦18”。供试药剂分别为27%戊唑·噻霉酮EW(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48%氰烯·戊唑醇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0%戊唑·咪鲜胺SC(江苏富田农化有限公司)、3%噻霉酮ME(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0.25% S-诱抗素AS(四川龙蟒福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5%粉唑醇SC(杭州宇龙化工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4个处理,具体试验设计见表1,其中处理(7)和处理(14)为空白对照,其余均为药剂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20 m2,小区间筑标准的水泥田埂分隔,独立排灌水。采用台州市路桥奇达喷雾厂生产的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工作压力为0.15~0.4 MPa,锥形喷头)喷雾施药,每667 m2药液量为30 L。
表1 供试药剂试验处理设计
1.4 调查方法
1.4.1 安全性调查
分别于第1次施药后1 d、7 d和第2次施药后3 d、7 d、10 d、20 d,观察不同药剂对小麦及其他生物的影响。
1.4.2 病害调查
于第2次施药后病情基本稳定时(2018年5月23日)调查小麦赤霉病病穗数和各穗病级。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对各小区进行取样,每点调查100穗,共调查500穗,计算病穗率、病指和相对防效。病情分级标准:0级,全穗无病;1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3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5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7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
于小麦收获前取样考种测产,每小区取5点,每点取1 m2,将小麦连根拔起,调查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比较(显著性水平 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调查
经试验期间观察,各药剂处理区的小麦均正常生长,未发现有明显的药害症状出现。
2.2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CK1和CK2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分别为62.93%和71.29%,高于其他药剂处理。处理(5)和处理(12)的病穗防效较差,仅为17.79%和20.20%,显著低于其他药剂处理;处理(8)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为最高,分别为80.75%和69.66%;处理(9)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次之,分别为72.13%和64.74%。用药2次的处理(8)和处理(9)的防效均高于用药1次的处理(1)和处理(2)。
表2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3 小 结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除0.25% S-诱抗素AS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差外,其余5种药剂均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且于小麦扬花初期、灌浆初期连续2次施药的防治效果较好。综合成本和防治效果考虑,在小麦生产中,27%戊唑·噻霉酮EW和48%氰烯·戊唑醇SC可替代多菌灵或与多菌灵交替使用,以实现高效防治小麦赤霉病;推荐于小麦扬花初期施用27%戊唑·噻霉酮EW 450 mL/hm2或48%氰烯·戊唑醇SC 800 mL/hm21次,8 d后再施药1次,即可取得对小麦赤霉病较好的防效。